室内水泥池养殖史氏鲟占地面积小,鲟鱼在人工控制的环境内健康生长,管理方便,养殖密度大,产量高,效益好,是目前普遍采用的养殖方法。现将养殖关键技术介绍如下,供广大养殖户朋友参考。
一、水泥池建造与设施配套
1.养殖池建造  
选择土地平坦,交通、电力便利,水源充足,水质清新,不受污染,排灌方便的地方建鲟鱼养殖池。新建池根据地理位置进行安排,形状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均可,长方形、正方形池的四角建成半圆形,要求池中心的水流旋转无死角。一般采用砖混结构,池壁、池底要光滑,面积不限,但为了方便管理,以100~500米2/只的小型池为好,可多只池配组,共建集污池和搭建大棚。池深宜1~1.2米,养殖时水深在80厘米左右,留出一定高度防止鲟鱼跳出。利用闲置、废弃的养鳗、养鳖等水泥池经改造养殖鲟鱼也是经济可行的。
nload="javas
cript:if(this.width>500)this.width=500" src=upload/article/a2017112116321265.jpg>
2.水源与环境  
鲟鱼对水温、水质、溶氧等因素要求较高,在建设鲟鱼养殖场之前要对场地环境和水源进行评估,水源可利用附近河道和地下井水,事先要取水样进行验检,水质、环境指标符合《无公害食品  淡水养殖产地环境条件》(NY5361-2016)标准。
3.养殖用水处理  
在建设养殖池的同时要建设生物净化水处理池,面积视养殖池规模而定,分为沉淀池和过滤池两个部分, 沉淀池池中挂无纺布, 用于微生物挂膜繁殖,池角一端安装纳米微孔管曝气装置用于增氧,池中间安装有直径110毫米的排污管;过滤池池底向上0.5米处铺设预制板,上面填充1.1米厚碳酸钙石子,石子直径3~4厘米,主要用来过滤池中残饵、鱼体粪便和调节水体pH值,石子上面栽种根系发达的水培植物,专门用来吸附水中有害物质,并释放氧气,美化环境。水循环流程为:养殖池水(通过曝气增氧并推动池水循环)→沉淀池(部分残饵、粪便沉淀,无纺布吸附处理部分氨氮、亚硝酸盐)→过滤池(过滤掉剩余残饵、粪便,微生物去除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处理之后的水经过紫外线消毒杀菌后流入养鲟池。
4.进出水装置  
在池侧边上方采用PVC圆管加阀门供水,利于水循环,池底呈锅底形(锥底形),坡度为1%~2%,最低处有带拦鱼栅的排水暗管,排水管与池外控制水位管相连,拦鱼栅面积80厘米2左右,可较好地排污,排水口设在锥底部,利于排干池水。
5.搭建大棚  
在整个养殖池上方应搭建大棚,一般以钢材为骨架焊接成拱形大棚,棚面覆盖优质塑料薄膜和遮阳网,确保牢固,防止台风、暴雨冲塌。
nload="javas
cript:if(this.width>500)this.width=500" src=upload/article/2017112116321569.jpg>
6.配套设施  
根据养殖需要,配备水车增氧机、纳米微孔管曝气装置等增氧设施,还要配备水泵、制冷等设施。有条件的要建设水质环境远程监测系统,对水体酸碱度、溶解氧、温度、浊度、氨氮等参数的实时检测。
二、鱼种来源与放养
1.鱼种要求  
首选省级以上
水产原、良种场的苗种,购苗时必须索取《苗种生产许可证》复印件和苗种检疫证明。所选购的鱼种要求规格整齐,鳃鲜红,体色呈黑色或黑灰色,腹部为白色,活动力强。
nload="javas
cript:if(this.width>500)this.width=500" src=upload/article/2017112116321991.jpg>
2.放养前的准备  
新建池用清水浸泡脱碱半个月,为增加浸泡效果可放置稻草或麦秸浸泡,放养前2~3天,用刷子将鱼池内壁泥苔或其他杂质冲洗掉,然后用浓度为50克/米3的二氧化氯溶液全池消毒,消毒后用清水反复冲洗,并认真检查进排水设施,然后注入新水。
3.鱼种处理与消毒  
鱼种宜就近购买,运输时间最好在10小时以内,可用氧气袋盛装,空调车运输。苗到达后进行缓苗处理,具体做法是:首先测量好培育池的水温、pH值、氨氮等指标,然后将氧气袋放在池水中,待袋内水温接近于培育池水温时,再拆袋投放,鱼种入池12小时后用浓度2%~3%的食盐水浸泡10~15分钟,以杀灭幼鱼体表寄生虫。
nload="javas
cript:if(this.width>500)this.width=500" src=upload/article/2017112116322352.jpg>
4.放养密度  
苗种放养密度为100~300尾/米2,随着鲟鱼的生长,要将不同大小的鲟鱼分开,分别按150克/尾、350克/尾、550克/尾进行分池并逐步降低密度。
三、
饲料投喂与日常管理
1.饲料投喂  
宜选用正规饲料厂的专用配合饲料,必须符合《无公害食品  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NY5072-2002)标准。根据鱼体大小选用不同蛋白质含量的饲料,50克以下的幼鱼,要求蛋白质含量48%,50~250克,要求蛋白质含量47%~40%,250克以上的鱼选用蛋白质含量37%的饲料。投喂量和投喂数次根据鱼体的生长情况灵活掌握,个体体重在50克以下时,每日投喂5次,日投饵率10%;个体体重在50~100克时,每日投喂4次,日投饵率8%;个体体重在100~200克时,每日投喂4次,日投饵率6%;个体体重在200~400克时,每日投喂4次,日投饵率2%;个体体重在400克以上时,每日投喂4次,日投饵率1%~1.5%。每次投喂应在20分钟内完成,投喂量以1小时之内吃完为度,饲料投喂应遵循“四定”的原则,投喂饲料后要观察其摄食情况,若饲料很快被吃完,说明投喂不足,应适当增加投喂量;若很长时间没吃完,则应适当减少投喂量。
2.日常管理  
史氏鲟养成过程中水位应保持0.6~0.8米,每天早晨拔开排污管排除池底污物,每2天用软毛刷洗刷池壁、池底一次,防止水质恶化。苗期每天换水1次,换掉池水1/2左右;以后视水质情况,每隔3~5天换水1次,换水量为全池的1/4,始终保持水质清新,透明度为50厘米以上。控制水温:正常控制在20~28℃,温度过高,及时开启水泵,抽取深井水进入蓄水池,逐步降低水温。养殖全过程中要24小时有人值班巡视,注意观察鲟鱼的摄食状况,水流、增氧、水温变化及其他异常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水质调控  
养殖全过程要把握好水体的各项理化指标,溶解氧控制在5~10毫克/升之间,溶氧少,史氏鲟的腹部黄白色的骨板变成红色,如不及时充氧抢救会死亡;溶解氧过多,易得气泡病。pH值应控制在6.5~8,偏差过大,鲟鱼不能正常生长,甚至死亡。总硬度(CaCO3)在50~400毫克/升,过低生长不良,过高肠道疾病增多。
nload="javas
cript:if(this.width>500)this.width=500" src=upload/article/2017112116322797.jpg>
防由气单胞菌引起的出血病,每隔7天用二氧化氯等药物进行消毒;成鱼养殖阶段可在饵料中定期添加
大蒜素、三黄散等中药抗菌药物和维生素C、E等,提高史氏鲟的抗应激和抗病能力。
四、关键点与注意事项
1.水温控制  
史氏鲟是亚冷水性鱼类,理论上适宜生长水温为18~26℃,但最好能稳定在16~20℃时最佳,当水温过高或过低时,通过深井水与河水交叉使用,或采取相应的增温或降温措施,既能节约能源,又能达到史氏鲟生长速率最大化。
2.搭建遮阳蓬  
史氏鲟属底栖鱼类,对强光有很强的回避性。阴暗的环境较符合史氏鲟的自然生态习性,有利于其生长。因此,在整个养殖池上方应搭建遮阳蓬,形成阴暗环境,夏季能避免阳光直射造成养殖池水温升高。
3.规范养殖与管理程序  
从事史氏鲟养殖必须取得渔业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驯养繁殖许可证》。在养殖过程中,必须建立完整的养殖技术操作规范和管理制度,规范使用饲料、药物等投入品和执行休药期制度,加强质量检测,确保商品鱼上市符合相关质量要求,并做到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追溯、储运信息可查询。
五、实例
江苏盐城市盐都区业斌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王一斌,拥有史氏鲟幼苗培育温室320米2,史氏鲟工厂化成鱼养殖大棚4座5430米2。2016年购进鲟鱼种20万尾左右,养成商品鲟鱼98吨,实现产值509.6万元,利润92万元。
(江苏盐城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吴庆华  潘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