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熊程成 文/图
冬季是南门镇甘蔗丰收的季节,辖区厂房冒着青烟,甘蔗地、道路旁随处可见忙碌的村民。该镇分布着众多红糖厂,吸纳了当地大量劳动力。
近日,记者来到万里村,采访了几户贫困户,看他们是如何在“甜蜜事业”中脱贫增收的。
42岁的黎军是万里村1组建卡贫困户。他不等不靠主动到糖厂当除渣工,每天两班倒,一天能赚100元。
“这里24小时都在熬糖,我们除渣工两班倒,专门运输甘蔗榨干后的残渣。”黎军一边将甘蔗渣装车,一边说。
不一会儿,残渣装满整个推车,黎军推起推车将残渣倒入大卡车内。休息间隙,他扳着手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厂里包吃,我每天工资100元,一般能做50天,有5000元收入。”
黎军告诉记者,通过一年的辛勤劳作,去年田地收成较好。眼看就要过春节了,他要多添置些年货,过一个幸福年。
今年50岁的黎远术是万里村1组贫困户。因父母残疾,他只能留在家中。自红糖厂开办以来,他便在厂里打工,已有三年。
“每天,我的工作是将地里收割好的甘蔗扛到榨汁机旁堆放。”黎远术介绍,一捆甘蔗大约100斤左右,每天能挣150元。
说完,黎远术“嗖”地一声钻进甘蔗地,没几分钟,就扛着一捆沉甸甸的甘蔗,迈着矫健的步伐,朝工厂走去。
临近中午,黎远术端起午饭,边和工友们聊天,边大口刨饭,不时响起黎远术爽朗的笑声。
黎方志今年70岁,也是该村的贫困户。他因年纪大,不能像黎军、黎远术那样干体力活。为增加收入,黎方志在红糖厂谋得一份保安工作。
冬日里的万里村,薄雾蒙蒙,黎方志主要负责厂区的夜间安全,但闲不住的他,白天也会来厂区。
“我这么大把年纪,还能在村里找到工作,每天有100元的工资,真得太高兴了!”黎方志咧开嘴开心地笑起来。
此外,今年62岁的村民黎广福,以种植甘蔗为生,以前每年收入仅有两万多元。前年,他将土地以每亩800多元的价格转租给红糖厂,自己和老伴到厂里做榨汁工,每天收入120元,加上土地流转收入,家庭年收入增至4万多元。
记者了解到,像黎广福这样的土地流转户,在南门镇还有几百户。
如今,到了熬糖季,全镇的红糖厂每天用工人数高达250人,从甘蔗收割、运输、榨汁到熬糖、装包、送货等,工人收入从100—250元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