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土农网农业信息发布平台

在线客服QQ:

1297394205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情报价 » 其他

从养猪周期的三大结构性变化看明年通胀

   日期:2025-01-13     浏览:298    

  1)明年猪周期能否启动?难

  我们认为与能否启动这个问题相比,如何透过猪周期的三大结构性变化来观察猪周期可能更为重要。相对于质量不佳的存栏数据(环保趋严下,养猪户倾向于低报存栏),猪粮比是一个度量猪周期比较好的指标。自2006年以来,经历了三轮猪周期,第一轮是从2006年开始,到2010年6月初结束,期间猪粮比最高时为2008年3月,达到10.2,最低为2010年6月初的4.7;第二轮始于2010年7月,终于2014年4月,期间的高点在2011年6月底,达到8.5,低点在2014年4月底,为4.5。第三轮开始于2014年7月,猪粮比开始逐步攀升,到2016年初达到本轮的最高点11.2,目前的猪粮比为7.9,处在第三轮后期的中段。当前有三大结构性变化,正在深刻影响着猪周期的进展,具体来看:

blob.png

  变化一:环保趋严,养殖转向哑铃型结构,南猪北移,加速出栏

  2015年以来,对于生猪养殖业的环保政策不断加码、环保整顿力度不断加强。如何来看待环保对猪周期的影响?我们认为,今年的环保纵然严格,但影响可能不足以支撑新一轮猪周期的启动。

  环保带来的第一个重要变化在于养殖结构的变化。大型养殖企业在环保趋严过程中由于较为规范、单位环保成本较低而获益,可以摊薄固定投入,而小养殖户由于养殖规模小受到环保的影响也不大(环保缴税也难以全面顾及小养殖户),而且“船小好调头”,进行存栏调整相对较为灵活。养殖规模在中间的养殖场,尤其是位于禁养区的养殖场可能会大部分关停。这一向哑铃型结构的变化,意味着大型养殖企业市场份额上升,生猪养殖的决策变得更加集中,更为理性,预示着未来猪周期的调整可能因此而加速,波动幅度也可能减小。

  环保带来的第二个重要变化是加快了“南猪北移”的速度。2016年发布的《养猪业十三五规划》中明确规定将中东部大部分地区被划分为约束发展区,将辽宁、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列为潜力增长区,陕西、甘肃、新疆等7省则被列为适度发展区。2016年全省生猪出栏量超过1000万头的19个省份中,近一半的省份被纳入约束发展区,且集中于南方水系附近,未来中东部地区的养猪产能将进一步下降,养猪产业将逐渐向西部和东北地区转移。根据农业部畜牧业司司长2016年的报告,大企业纷纷在东北以及内蒙古建场,如果产能完全释放,有望新增出栏超过1亿头。不过在产业迁徙的短、中期内,西部和东北地区生猪出栏量基数小,即使增长率高,绝对增长值并不高,可能难以弥补中部和东部地区生猪出栏量的大幅下降,造成生猪供应一定程度的减少。

  具体来看,这两个效应还不足以开启新一轮的猪价上涨周期。根据农业部数据,2016年,全国超过20个省份都划定了生猪禁养区,并启动了猪场拆迁行动,减少了生猪存栏3600万头。2017年底是完成禁养区拆迁的最后截止日,加上第四次环保督查力度空前,预计减少规模可能堪比2016年。但即使持平,7200万头的存栏减少,约占全部存栏的18%,也难以带来一轮新的猪周期启动。因为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由于猪粮比价仍远在盈亏平衡线之上,非禁养区,尤其是受环保影响较小的规范的大型养殖企业很可能在主动补栏,所以2016年初至今年7月的存栏实际下降仅3142万头,使得环保禁养带来的影响大为缓解。这一降幅不足存栏总量的10%,未达到前两轮猪周期启动的存栏下降20%的幅度。

  由于今年猪价较低,环保变严,起到了加速生猪出栏的作用。不过今年猪价1-9月的均价为15元/千克,明显低于去年同期的19元/千克,降幅达到20%。环保变严,可能使得生猪去库存加速。还没有达到出栏重量的生猪以及能繁母猪,原本可以进行迁移,但可能因为猪价较低而转移成本较高,使得养猪户直接选择出栏,短期内增加了生猪供给。不过这其中能繁母猪的去化明显加速,今年1-7月已减少112万头,接近去年全年132万头的去化数量,使得市场开始预期猪周期可能会启动。

  我们认为,按照今年的库存去化速度线性外推,当前的这一轮周期到低点至少还要18个月。即使年内在环保督查之下,剩余的几个月内出栏继续加速,明年绝大部分时间可能还是要继续进行自然的库存去化,这意味着明年猪价易跌难涨。

  变化二:收储制度变革,养猪的主要粮食玉米价格难涨

  2016年,政府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原则和保障农民合理收益的要求,推进玉米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在东三省和内蒙古调整玉米临时收储政策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改革之后,扭转了此前玉米价格不断走高+库存不断增多,而市场却不断的萎缩,政府补贴也不断增加的困局。

  改革后,玉米价格趋势下行,尽管今年玉米产量因产地缩减等原因有所下滑( 2016年将调减玉米种植面积1000万亩),但当前玉米库存高达2.4亿吨,远超2016和2017年约2.0亿吨的产量。在如此之大的库存压力之下,2-3年内玉米价格难以出现明显上涨。价格出现上涨时,政府可能会加快库存玉米拍卖,价格上涨势头就会受到明显抑制。

  对于大豆而言,我国大豆主要依靠进口,最近五年的进口依赖度始终在80%以上,2016年为84.5%。因而,国内大豆价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际价格。美国农业部9月供需报告显示,美国大豆受单产上调影响,产量将创历史纪录,预计17/18年美国季节平均大豆价格8.35-10.05美元/蒲式耳。相对当前价格,预计的未来国际大豆价格并未出现明显上行趋势,反而可能会出现小幅下降。

  环保督查对玉米和大豆价格的影响不大。今年以来,农产品的生产资料价格如农药、化肥涨价明显。在第四轮环保督查推动下,农药的上游草甘膦大幅涨价,这带来农产品涨价的担忧。我们认为,对此不必过度悲观,原因在于政府环保政策往往会尽量避开春耕等农业生产资料需求旺季,以防止对正常的农业生产造成过大影响。而且化工原料涨价之下,势必带来进口的增长,向下游农产品的传导并不通畅,尤其是对养猪的两大重要饲料来源:玉米和大豆,难以产生实质性冲击。这也就很难通过粮食涨价来压低猪粮比,从而加快猪周期的库存去化。我们预计猪粮比反而可能会维持在较高位,对环保带来的去库存产生相当的对冲效应。

  变化之三:进口肉类开始切实影响到猪周期的上行幅度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相关行情报价
推荐行情报价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