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土农网农业信息发布平台

在线客服QQ:

1297394205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情报价 » 其他

丰产叠加豆粕胀库 压榨企业期现货并行谋出路

   日期:2024-06-27     浏览:356    

  “现在每压榨一吨大豆,油厂基本上都会亏损50-100元不等,而且这种状况在今年已经持续很长时间了。”在谈到当前企业经营情况时,多家压榨企业相关负责人无奈地表示。

  与当前盛夏酷暑不同的是,今年5月份以来,油厂出现了大面积的亏损情况,不少压榨企业经营甚至陷入了“囚徒困境”。除了油厂,8月5日,在由南华期货主办、大连商品交易所支持的“渤海油轮”油脂油料高端论坛上,多位来自贸易商以及下游企业的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当前企业经营比较困难。

  那么,何种原因导致国内压榨产业链企业经营遭遇困难呢?面对当前的困境,油厂又该如何应对?贸易商、下游企业又该如何调整采购、备货节奏?

  困境中挣扎

  “最近,看到经销商的时候,他们总是低着头。”某粮油压榨企业负责人在谈到最近见到的下游贸易商时的情况时表示,这种情况也不是他们油厂乐意看到的,但当前油厂自身压榨出现了亏损,企业经营也面临一定的风险,暂时无暇关照这些有合作的贸易商、下游企业了。

  当前,国内压榨企业普遍出现亏损情况。“现在,油厂每压榨一吨大豆大概会亏损50-100元不等,这种情况已经从5月份持续到现在。”国内某大型粮油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由于豆粕走货缓慢,库存高企,很多油厂出现豆粕胀库的情况,因此不得不被迫停产所致,因此油厂开机率也出现回落。

  “尽管近几日油厂压榨利润出现走好迹象,但依然不足以弥补油厂的亏损。”上述相关负责人表示。

  相对来说,今年初压榨企业也过了一段“好日子”。“去年四季度到今年一季度,国内压榨企业利润水平整体比较客观,去年12月到今年1月期间,油厂每吨压榨甚至能赚到200多元,这种高利润也是比较少见的情况。”某华北地区油厂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利润的趋势下,油厂纷纷加大马力生产,造成豆粕库存高企,但二季度以来,因下游需求并未出现显著增长,因此油厂出现较为严重的胀库现象。

  “有些油厂甚至把工厂变成了仓储和库存。”有业内人士称。

  “我们油厂的资源条件比较好,仓库一般存放4万吨的货,现在都堆到4万7千吨了,甚至连‘耗子洞’都填满了。”有天津地区粮油压榨企业负责人在说到豆粕胀库的时候调侃道。

  不少经销商、下游企业表示,当前,下游需求并无实质性好转,油厂豆粕胀库现象仍在持续,鉴于这种情况,他们也会谨慎地选择提货量,采用逢低随用随采方式。不过,由于此前与油厂签订过基差合同,买家大多执行此前的未执行合同,油厂在亏损的情况下,会以各种手段催促他们提货。

  大豆丰产 豆粕胀库

  何种因素导致当前国内压榨行业不景气呢?

  首先,从全球大豆产量方面来看,2016/2017年度,南北美洲相继实现大丰收,累计增产12.3%,其中美豆产量1.17亿吨,巴西1.14亿吨,阿根廷5780万吨。同时,2017/2018年度美国大豆播种面积大幅增加,尽管趋势单产仅为48蒲式耳/英亩,但期末库存仍将到达4.6亿蒲式耳。

  在南美大豆丰产的同时,2017年我国大豆播种面积亦出现大幅增加。“政策引导和种植收益好转是导致我国大豆种植面积出现触底回升的原因。”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高级分析师王辽卫表示,种子销售情况也表明今年黑龙江等产区大豆播种面积大幅增加。

  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大豆平均单产仅为美国的52%,成本远高于美国大豆,在压榨领域竞争优势全无,但也表明单产提高空间很大,产量发展还有机会。

  在产量大幅度增加的同时,市场需求也出现了显著增长,特别是中国,去年进口了8300万吨的大豆,而这一年的市场需求也增加了将近1000万吨。“现在全球大豆市场整体面临的是大供给和大需求的现状。”王辽卫表示。

  根据天下粮仓数据显示,因7月1日以来税率下调,部分6月末到港船只延期至7月到港,7月国内各个港口进口大豆到港共计145船923万吨,高于6月份854万吨的到港量,较去年同期增幅18.95%。不过,由于压榨利润下滑,部分船期推迟,预计8月份进口大豆到港量会有所下滑,预期到港量810万吨。

  其次,下游豆粕方面,一般来说,豆粕主要用以生猪饲养、禽类、水产鱼类等。数据显示,当前,全国主要油厂豆粕库存为125万吨,与此前一周基本持平,较上月同期的107万吨增加16.8%,较上年同期的97万吨增加28.9%,较过去三年均值的98万吨增加27.6%。业内人士表示,8月中上旬,豆粕库存可能会继续保持高位。

  “目前,豆粕在饲料中的添加比例已经到极致,未来随着养殖收益及玉米豆粕比价的改变,添加比例有望下滑,对杂粕替代效应也在减少,未来消费的增幅主要来自养殖自身的需求增加。”王辽卫表示。

  那么,后期进口是否还会增加呢?“关键还要看后期压榨利润。”王辽卫表示,尽管前几个月国内大豆到港较大,而国内的压榨量基本维持在170-190万吨,因此目前来看,大豆+豆粕供应压力依然较大。

  值得欣喜的是,“5-7月份进口大豆集中到港的压力即将过去,行业已经步入最差时段的后半程,预计后市豆粕基差走势将趋于坚挺。”王辽卫表示。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相关行情报价
推荐行情报价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