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猪粮安天下”之谚。生猪价格及其在CPI中所占权重一直牵动着国民经济和消费者的神经。长期以来,生猪价格波动较大且频繁的现象也一直受到广泛关注。
今有“养猪看河南”之说。中国证券报记者日前调研发现,在2003年以来的四轮周期淘汰过后,我国特别是河南省的生猪产业正在悄然发生改变:往日以散户为主体的河南生猪产业正由内向外地经历着规模化和多元化发展的“洗礼”,形成了一批行业内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在此背景下,猪肉价格波动对产业企业带来的影响格外凸显。一些具有远见的企业人士呼吁,希望尽早推出生猪期货,这对企业转型及产业现代化而言意义重大。
“猪周期”下的行业现实困境
生猪作为我国最大的农业品种,2016年出栏量约为6.85亿头,市场规模早已过万亿元。同时,作为世界上生猪出栏量最大的国家,我国占到世界生猪出栏量比重的57.46%。生猪产业链涉及饲料、防疫、屠宰和食品加工等领域,与之直接关联的企业达数万家、人员过亿。因而,生猪产业能否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不仅是简单意义上的农业问题,其对社会安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样都具有重要意义。
但长期以来,受多种因素影响的生猪价格波动剧烈且较为频繁。中国畜牧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03年以来我国的生猪价格从区间内的最低点到最高点来看,形成了四个较为明显的周期,其区间价格涨幅也分别高达65%、183%、113%和83%。
业内人士表示,“猪周期”的出现,归根到底还是供求关系的波动。由于门槛较低,处于产业核心的生猪养殖行业此前一直以散户养殖为主,因缺乏对市场宏观走势的判断能力,在养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跟风问题,因此产量极不稳定,这是导致过往生猪价格大幅波动的直接原因。
最近的一轮生猪价格高点出现在去年上半年,彼时我国生猪均价一度突破20元/公斤,于去年6月达到顶峰时的21.2元/公斤。然而,2017年以来,生猪价格大“变脸”,一度跌破14元/公斤。据温氏股份近日披露的2017年半年报业绩预告,其预计上半年盈利同比下降73.71%—77.86%。依照以往“猪周期”经验来判断,一旦确认“猪周期”来临,当前行业利润的下滑或仅是开始,在此过程中,中小规模养殖主体往往最先面临冲击,生猪养殖行业或再次面临“洗牌”。
生猪养殖行业是高投入、高风险行业。中国证券报记者调研发现,建设一个年出栏2万头的养猪场资金投入约3000万元到5000万元,每头猪出栏前需要投入养殖成本约1500元。为了鼓励生猪产业发展,我国每年给予一定财政补贴,但对庞大的生猪产业作用有限。近几年,各大生猪养殖企业普遍制定了加速扩大产能计划,一旦价格进入下跌周期,养殖企业只能被动接受损失,对整个产业影响巨大。
产业盼生猪期货助力
为打破“猪周期”魔咒,大型生猪养殖企业目前只能通过降低成本和提高附加值来强化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如雏鹰农牧,一方面通过规模化养殖降低成本,另一方面通过向上下游产业扩张,减少企业所受到的生猪价格波动影响。雏鹰农牧副董事长候五群表示,近年来该公司着力在产业链上“深耕”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规避“猪周期”可能带来的风险,但由于缺少有效的风险对冲工具,企业仍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后顾之忧”。
为解决生猪养殖者面临的“猪周期”困境,稳定养殖收益,中华联合保险曾于2015年在平顶山地区推出生猪价格保险试点。中华联合保险公司相关负责人指出,生猪价格保险在平顶山地区推出后,深得当地养殖户青睐,但由于目前保险公司没有合适的风险分散渠道,且面临投保者逆选择风险,所以一直无法大面积推广。
作为重要的风险管理工具,生猪期货合约通过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的功能,可以有效帮助生猪养殖者通过期货远期合约价格及时了解未来的生猪市场走势,合理安排养殖规模和饲养周期,避免只能根据当前现货价格高低盲目决定存栏量,减少由于“羊群效应”而引起的价格周期性剧烈波动。同时,通过合理利用期货工具套期保值,上下游企业将能够有效应对生猪价格的波动风险,推动行业加速升级。
多年来,生猪养殖企业一直强烈呼吁生猪期货的推出。龙凤山农牧财务总监王洪波更是用“长缨在手,敢缚苍龙”一语表达了对生猪期货的期盼。分析人士表示,对实体企业来说,期货不仅是一种风险管理工具,也是企业销售的另一条“腿”。在当前生猪养殖规模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下,生猪期货的推出将有望使整个行业逐步摆脱“猪周期”困扰,从而行稳致远。
多年来一直注重“深耕”生猪研究的华信期货认为,生猪期货的上市将对“猪周期”产生显著改善作用。期货价格将对现货价格的波动产生一定“熨平”作用。同时通过期货风险规避作用的发挥,生猪养殖企业将真正可以做到安心养猪,利用期货工具来转移风险,保险公司也有了一个有效的风险分散通道,有利于生猪价格保险的进一步推广。同时,稳定的猪价对消费者来说也是好事。因此生猪期货的推出对整个市场来说有望形成“多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