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土农网农业信息发布平台

在线客服QQ:

1297394205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资讯 » 财经民生 » 种植业

种粮大户如何走上“新稻路”

   日期:2019-04-25     来源:湖北农业信息网    浏览:1493    评论:0    
核心提示:  春耕节骨眼上,湖北省浠水县西洋河水稻合作社理事长卢华有点着急上火——今年种什么品种的水稻?怎么种?  种了10多年水稻

  春耕节骨眼上,湖北省浠水县西洋河水稻合作社理事长卢华有点着急上火——今年种什么品种的水稻?怎么种? 

  种了10多年水稻,突然不会种田了,卢华的“春耕烦恼”,也是全省许多种粮大户面临的新困惑。

  随着国家粮食收储制度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优质优价、劣质低价”的市场信号日渐明晰,“国家照单全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农民种粮迎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4月12日,全省水稻观摩现场会在监利召开。25名种粮大户、合作社理事长和企业负责人齐聚“全国水稻生产第一县”,碰撞新理念,学习新技术,探索“新稻路”。

  种粮困惑

  “老把式”咋失灵了?

  监利县三丰农机合作社水稻育秧基地大棚,插着10多个水稻新品种,天门市瑞丰合作社理事长鲁文武一边看,一边认真地做着笔记。

  “年年种,年年赚不到钱,感觉种田的老经验不管用了!”带着深深的疑惑,鲁文武来到监利,寻找破解之策。

  今年50岁的鲁文武,有着30年的种粮经验。早在上世纪80年代,由于技术熟练、年富力强,鲁文武在天门种植27亩水稻田,在当时是个“种粮大户”。

  种粮是鲁文武最拿手的本领。谁料,这个“看家本领”突然失灵了。

  两年前,鲁文武带领的合作社种植了2000亩水稻。稻谷丰收了,运到粮库,价格却低于收购价2毛钱,原因是品种杂乱、品质平平。鲁文武不甘心,愤然将稻谷拖了回去。他等了几个月,找了多家大米加工企业,稻谷仍然卖不起价钱,最后,不得不以低价出手,亏了几十万元。

  鲁文武的遭遇,黄梅县中顺农民种植合作社理事长陈忠感同身受。

  合作社与广东一家大米加工销售企业长期合作,合作社将稻谷运往广东,加工成品牌大米出售。

  5年前,陈忠渐渐发现“稻谷不好卖了”。一样的品种,一样的种植方式,稻谷价格却一年比一年低,广东那边给出的理由是“品质太差,市场不好销”。有一次,一批稻谷运过去,大米加工企业检测后,认为不宜加工成大米,拒绝收购。怎么办?拖回去,还得支出运费,无奈之下,陈忠将这批大米低价抛售给当地一家饲料厂。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多数种粮大户或多或少都有过“卖粮艰难”的心酸经历。

  如今,市场怎么了?田到底应该怎么种?种粮大户们不约而同地发问。

  风向转变

  稻谷好不好市场说了算

  对于“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这句话,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游艾青有着更深的体会。

  “不仅要保证产能,更要保证品质。”游艾青常年在粮食产销领域奔走,对于市场变化的感知,先人一步。

  以往,省内一些大米加工企业,收什么样的稻谷,就加工什么样的大米,既不讲品质,也不讲特色。随着市场的变化,低端大米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他们主动联系省农科院,要求量身定制企业自身需要的稻谷新品种。

  游艾青说,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升,吃好、吃得放心的需求也在不断升级,如果延用原有的老套路种粮,将难以跟上市场要求。

  消费新模式,引领新的粮食安全战略。近年来,国家推进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建立以市场定价为主体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一方面全面下调稻谷最低收购价,让粮价逐步回归市场;另一方面,提高粮食收储质量标准,四等及以下的粮食由各地组织引导进行市场化收购。

  简而言之,稻谷卖得好不好,市场说了算。

  省农业农村厅在多次调研中发现,对于市场的变化,少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仍然后知后觉,受惯性思维影响,他们仍抱着种“政策粮”的想法。受此思想影响,一些种粮户多年来种植品种陈旧、模式单一、忽视品牌,市场风向一变,难免出现销售困难。

  幡然觉醒

  不种优质稻就没有出路

  两天的学习观摩,种粮大户们思路不断开拓,信心也大大增强。

  监利县名宇米业公司展示厅,一款精美包装的富硒大米吸引了种粮大户的目光。得知这款富硒米每公斤售价超过16元时,大伙儿心中一震。

  “不种优质稻、特色稻,就没有出路。”汉川市大地米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裴金刚由衷地感慨。

  水稻是湖北省第一大粮食作物,近几年一直稳定在3500万亩以上。如何提升种粮效益?

  省农技推广总站站长罗昆介绍,近年来,我省实施水稻产业提升计划,推广了一批“水稻+”绿色高效模式,虾稻、再生稻、特色功能稻、高档优质稻的优势产区正在形成,全省优质稻的种植率达到了77.3%。

  发展水稻产业,眼光又不能仅仅局限于水稻。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让湖北水稻产业更具竞争力,各地探索了一批稳粮增收的新路子。

  襄阳,探索稻经轮作模式,既提高了效益,又解决了稻草综合利用的问题。应城,提档升级优质糯稻,通过五粮液、茅台酒、三全食品等国内酒业和副食品加工巨头的订单收购,每亩糯稻较普通水稻可增收200元。宜昌市夷陵区,将水稻产业与休闲旅游相结合,衍生出稻田观光、稻田艺术、稻田运动等特色产业。

  换种思维来种田,走出具有湖北特色的“新稻路”,一个小小的现场观摩会,给大家无尽的启示。

  链接

  湖北省推广四大“水稻+”绿色高效模式

  湖北省水稻种植面积达3500多万亩,产量稳定在380亿斤以上。近年来,全省实施水稻产业提升计划,推广四大“水稻+”绿色高效模式。

  “稻粮统筹”

  这是一种“水稻+小麦”“中稻+再生稻+绿肥”的绿色高效模式,枣阳、襄州、洪湖、监利等地先后进行探索,配套水稻集中育秧技术、小麦精量匀播全程机械化技术、北斗技术等,实现水稻高质高效。

  全省今年力争实现2000亩以上示范样板5个至8个,核心示范区亩均增收200元以上,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5%以上。

  “稻经轮作”

  水稻产业与油菜、菇类相结合,实现绿色高效。浠水县西洋河水稻专业合作社、南漳县楚镜蔬菜专业合作社在全省率先探索,两种模式亩均节本增收分别在200元和2000元以上。

  全省在武穴、浠水等地打造“水稻+油菜”示范样板,每地辐射推广应用面积40万亩以上,在南漳、襄州打造“水稻+菇类”示范样板,示范面积50亩,菇类每亩利用10亩水稻秸秆。

  “稻渔共生”

  全省示范推广稻虾共作模式、稻鳖共生模式,在潜江、洪湖、枝江、应城、钟祥各打造1个百亩示范样板。

  与单一种稻相比,示范区农药化肥施用量亩均减少30%,亩均增收2000元以上。

  “稻禽协同”

  围绕“稻鸭(蛙)共作”绿色生态种养模式,石首、大悟示范推广水稻绿色生产技术、鸭子生态放养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等,辐射带动区域水稻绿色生产。

  全省正在组织编制《“稻+鸭+蛙”绿色生产技术规程》,力争示范区农药化肥施用量亩均减少30%,亩均增收1000元以上。

 
 
更多>同类农业资讯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资讯
点击排行
  • 当前有6069人在线
  • 其中2309位会员
  • 3760位访客
  • 今日发布帖子:2600
  • 今日访问量:3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