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右中旗阿令朝村驻村干部解良:
“这辈子,阿令朝村我是放不下了”
本报记者 陈力
腊月里,位于山梁上的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右中旗阿令朝村寒风刺骨。“第一书记”解良在积雪的高地上眺望:集体经济合作社的养殖棚圈、垂钓鱼塘、旅游毡包、油坊面坊渐渐成型,将阿令朝南村、阿令朝北村、红卫村、水泉村4个自然村落连接在一起。此情此景,令解良心中涌起阵阵暖流。
2015年,解良从内蒙古自治区党史研究室下来驻村扶贫。刚来时,他看到村里有很多门窗紧闭的破败旧屋,没想到285户的阿令朝村只剩下104户人家,其中的97户是贫困户。
“解良一来到我们村,没顾上休息就开始工作。他每天骑着自行车挨家挨户走访了解情况。”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右中旗阿令朝村支书张三娃说,“我当村干部快20年了,与下派干部合作得不少,但说起来,要数自治区党史研究室这一批下来的驻村干部工作作风最过硬,个个都是好样的。小解在农村生活过,对农村情况比较了解,对农村扶贫工作有思路、有能力,而且很快就和阿令朝村的男女老少混熟了”。
80多岁的村民刘志女腿脚有毛病,走路很慢,平时她还在照顾神志不清的三儿子。“我一天比一天老了,浑身上下哪儿都不舒服。”她和经常来家里的解良唠嗑,“我还能陪他多久,对这个娃担心啊!”“您放心,党的政策好,因病致贫、失去劳动能力致贫的,都有低保兜底。只求您老硬硬朗朗地活着。”听说大娘有病也不去输液,解良探问究竟。大娘说:“输啥液,花钱呐!”解良急了:“不能扛着!您去输液,钱我管!”一段日子过去了,解良一问,老人还是没有去输液,就请大夫上门为大娘治病。“3年来,解书记就像我母亲的另一个儿子,隔三岔五就来家看看,缺什么买什么,生病了就请医生来。老人怕输液,就买回煎好的中药给老人喝。连我这个亲儿子都做不到这样!”刘志女的二儿子李俊平说。
青年人大多都进城务工了,村里留守的基本都是老弱病残。尽管有国家政策保障,村里人病有所医、残有所助、生活有兜底的,但是对于正在加速衰老的农村,脱贫的成果需要巩固,社保的包袱日益沉重。为此,解良四处化缘,为阿令朝村争取资金。
争取来的资金怎么用?解良有自己的想法。他决定不搞那种将钱分到一家一户的“立竿见影”模式,而是将所有资金捆绑在一起为集体上项目,哪怕见效慢一点,但有后续力量。
在为老乡买胡油时,解良了解到榨胡油的利润是种胡麻的几倍,于是就酝酿上一个油坊项目。在外出考察乡村旅游项目时,他得知石磨面粉口感好价格也好,就琢磨着如何帮村里上个面坊项目。在建设面坊油坊项目中,工地上上万块砖头不翼而飞。解良顾不上生气,他抓紧一切时间组织修建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的围栏。可巧的是,当年的项目资金已用完,下一年的钱还无法提前拨付。解良硬着头皮从老婆的“小柜子”借出两万元救急。
有一年,市场上羊肉价格大跌卖不出去,解良在为老乡推销羊肉时想,能否使传统的养殖业转型发展?解良偶然听说小黑驴浑身都是宝,而且赤峰乡间有“天上的龙肉、地下的驴肉”的说法,驴肉不仅味道鲜美,而且驴奶粉、驴阿胶价值奇特、价格骄人。二话不说,解良当即带领村干部直奔赤峰,7天后就把84头黑驴赶回了阿令朝村。
由于几年不在家,解良的小孩学习成绩下滑了。他劝妻子指导孩子时要更专注,温柔的妻子发火了:“再怎么说,我还陪伴着孩子,你这个当爹的又做什么了?”对于城里的家,解良心生愧疚,只能回到村里的“家”平复心情,他有另一个“孩子”——阿令朝村。“如今的阿令朝村,集体经济正在快速增长,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在者有其股’,每一位村民都平均拥有集体经济的股份,现在每股已经溢价到1万元。其中,石磨面粉和乡村胡油已经面市,拿到了第一笔销售回款15万元。”一向低调的解良难掩自豪,“我们统一注册了‘阿令朝’品牌,成立了察右中旗集体经济研究会,目前已有64位‘第一书记’集结到‘阿令朝’品牌麾下”。
让解良没想到的是,他驻村周期结束时,静悄悄的村里没有一人前来相送。回到机关才知道,5位村干部到自治区党史研究室来了,集体请求解良留下,并拿出了57位村民要求他留下来的请愿书。解良知道,请愿书上按下的满满一页红手印,都是他握过的那一双双长满老茧的手按下的。驻村3年多,多少委屈顷刻消融,解良的热泪头一回滚滚而下。
阿令朝村已经有36户贫困户彻底脱贫,全村人均收入也由3年前的2600元增长到4600元。“我不知啥时驻村结束,但我知道,这辈子,阿令朝村我是放不下了。”解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