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土农网农业信息发布平台

在线客服QQ:

1297394205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资讯 » 农业要闻 » 中国村官

村支书带领300名"田秀才" 绿"活"岩博村

   日期:2017-09-08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    作者:zgny.com    浏览:946    评论:0    
核心提示:本报记者肖克刘久锋绿荫簇拥中的岩博,漫山遍野层林尽染。这里空气清新、风景宜人,森林覆盖率高达71%;山林间,幢幢白墙青瓦的

    本报记者肖克刘久锋

    绿荫簇拥中的岩博,漫山遍野层林尽染。这里空气清新、风景宜人,森林覆盖率高达71%;山林间,幢幢白墙青瓦的小楼时隐时现;山坡上,特种养殖场、酿酒厂、煤矸石砖厂、养鸡场、观光园等村办企业产销两旺;坡顶上,村委会、社区服务站、篮球场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

    谁也不曾想到,这个有着315户965人的彝族聚居村,16年前,却不通路、不通电、不通水,人均年收入不足800元,1/3人口没有越过温饱线。

    是什么促成了岩博的巨变?近日,记者走进贵州省盘州市淤泥乡岩博村,看着这个传奇的乌蒙村庄。

    林场为村里带来“第一桶金”

    “1480亩的林场为我们的发展掘得了‘第一桶金’。”一见面,岩博村党委书记余留芬就直言不讳地说道。

    当时,岩博村周围聚集了大小20余个煤矿,不少人“吃煤饭”“念煤经”,很快就身家过百万元了。面对黑金滚滚的诱惑,余留芬却另辟蹊径,想到了要从“绿”字上做文章。“这些煤矿常年都需要大量木材用于矿井建设,搞林场一定有戏。”余留芬回忆着最初的想法。

    2002年,原本属于村集体资产的占地1480亩的岩博林场,因为承包人管理不善,偷盗严重,开出17万元的价码,急于转手。

    能否以村集体的名义趁机把林场“赎回来”?曾经做过生意的余留芬敏锐地“嗅”到其中的商机。

    余留芬和村干部、村民商量,虽然大家都想“赚钱”,但又担心买卖不划算,打起了“退堂鼓”。“赞成的很多,但是真正要凑钱时个个都不说话了,穷怕了。”一位村民回忆道。

    为了消除群众心中的疑虑,也担心卖家“醒水”反悔,村干部深夜打着手电筒上山开始在山头上数树,只数已经长成才的大树。只数了1/3的林场面积,就发现至少有5万棵树,按照当年的市场价,这个数字的价值就已经超过了17万元,大家松了口气,一致认为“赎回”林场有钱可赚。

    赎回林场后,余留芬无数次辗转于县乡林业部门和煤矿之间,办间伐许可证,联系木材用户。就在赎回当年,通过间伐林木,余留芬就还清了借款,还盈利几十万元。

    “林场就是‘绿色银行’。”从“第一桶金”的经验中,岩博人深深明白了这个道理。从此,村支“两委”把岩博村产业的方向紧紧扣在“绿”字上。

    咬定绿色产业不放松

    岩博周边丰富的煤炭资源,让大量煤矸石废弃堆场,无人问津,而周边煤矿正在进行扩能技改,修建厂房设施,附近又没有制砖厂,看着进进出出拉砖的货车,村支“两委”商量:能不能用煤矸石来制砖,然后返销到煤厂和邻村,用于当时正方兴未艾的厂房和民房建设?

    这个大胆设想很快就得到村民的支持,同时还因为能整治环境问题,也得到了县里主管部门的首肯。2002年,拿着村里经营林场赚来的30万元,再吸收村民入股的26万元,总投资56万元的村办企业煤矸石砖厂很快应声落地。

    由于准确契合了市场盲点,砖厂一开张就显现出明显的经济效益。翻开以前的财务记录:建成当年就销售砖600多万块,实现产值100多万元。

    “绿色经济”在余留芬与岩博村的故事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伴随着市场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如今,岩博村的“绿”产业早已不再是过去的“小打小闹”,依托林场资源,兴建起藏龙山庄,发展农家乐,搞起了乡村旅游,林场成为了岩博村的“绿色银行”,现林场价值达到1500余万元。村里建起了总投资1.5亿元的岩博酒业、总投资2398万元的特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总投资1200万元的岩博山庄、总投入600万元的火腿加工厂等等。

    产业的规模越来越大,产品的附加值越来越高,可一个“绿”字始终是岩博村产业的标签。

    2012年岩博村依托山高林茂的优势,实施林下养殖,培育良种绿壳蛋鸡。截至去年底,岩博养殖场绿壳蛋鸡种鸡规模达到20万羽,年销售量达2000万元,比2013年翻了三番。

    然而,规模越大,风险也就越大,加之养殖场规模有限,无法吸纳更多人就业,与村里靠产业带动群众致富的初衷有出入。

    村里就提出“一村多点、联合经营”的模式,发展订单养殖业,以提供种鸡、回收鸡蛋、统一投放市场的方式,与周边的四格乡、保基乡、旧营乡等乡镇的养殖场达成合作关系,低价销售鸡苗给养殖户,这样不仅增强了抵御风险、减小损失能力,而且最大限度让利于养殖户,实现合作社和养殖户的“双赢”。

    据悉,自“一村多点、联合经营”的模式启动后,直接受益的农户规模上千户,养殖销售点从贵州扩展到云南等9个省,“小鸡蛋”闯出了大市场。

    “我的理想是,到2020年,岩博村总产值达到20亿元,村集体年收入达到28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超过3万元。”余留芬自信地说。

    走进去年7月开工建设的岩博彝人谷生态旅游观光园,感受着绿色生态风景、自然山水本色,民俗体验、生态娱乐、运动休闲、养生度假、党建交流融为一体。观光园将成为今后岩博绿色发展的新金字招牌。

    绿色坚守源于坚强的班子

    如今的岩博村,拥有集体资产6200万元,集体经济积累壮大到472万元,村民人均收入也从不到800元到现在的15457元。“路子是村支‘两委’这个团队谋出来的,成绩是全村人拼出来的。”余留芬说。

    “一个人再厉害,没有班子和村民的理解支持,也是‘废’的,你说是不是?”余留芬反问记者。

    余留芬身后除了打心眼里喜欢她、支持她的村民外,还有一个配合默契、各有能耐的团队:副支书肖直顺,有魄力,敢拍板。村委会主任王长才,任劳任怨,踏实认真,安排好的事情交给他落实,一百个放心。“80后”村文书肖玉龙,大学毕业生,视野开阔,脑筋活络,是个“万金油”,哪里需要补哪里。

    好干部、能人就是最大的生产力!以余留芬为领头人的岩博村党委坚持把人才强村作为发展的基础来抓。在村干部队伍建设上,岩博村党委在下辖的4个党支部开展比学习、看综合素质,比实干、看工作业绩,比创新、看发展水平,比服务、看群众反映的“四比四看”活动,提升了班子理论水平和干事创业能力。同时,实施“双培双带”工程,引导有文化、懂发展的农村青年向组织靠拢,把有技术、懂管理的农民党员引进班子。短短5年时间,岩博村就培养了300多名“土专家”“田秀才”,其中57人获得农业中级职称,带动全村53户农户自主创业。

    同时,岩博村党委还把目光聚焦到了外面的高端人才。对于边远的岩博村来说,如何引进高端人才、留住人才是一件棘手的事。为此,岩博实施“十万年薪引人才”“五年培育本土人才”两个计划。同时,采取“持股引才”的方式,成功引进50多名平均年龄28岁的知识青年,培育本土人才10余名。

    记者手记

    记者曾经多次造访岩博村,采访余留芬。错愕、惊讶,而后是翘指、赞叹,几乎是每个第一次踏进岩博村的人,必然会产生的一组关联表情。青瓦白墙水泥道,绿树红花掩亭楼,这种海市蜃楼般的景象呈现,使人仿佛来到梦境中的桃花源,的确很难让人相信自己来到了贵州大山深处的僻远山村。

    在这个依常规来看已经缺乏基本发展要素的地方,正是因为有一位千金不换的村支书、一个有凝聚力的党支部,带着900多名村民,不等不靠顽强拼搏,发展一批承载共富梦想的好产业,探求一条更符合岩博实际的发展路子。

    煤矸石砖厂、岩博山庄、岩博特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火腿加工厂、小锅酒厂,注册了绿壳蛋鸡、高原火腿、岩博小锅酒等商标……从岩博村发展的轨迹中可以看到,从“绿”中做文章同样大有一番天地,只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勤造“绿”、善用“绿”,强村富民的步伐就会越走越坚实。

 
 
更多>同类农业资讯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资讯
点击排行
  • 当前有6069人在线
  • 其中2309位会员
  • 3760位访客
  • 今日发布帖子:2600
  • 今日访问量:3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