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洁的雪山,广袤的高原,摄人心魄的蓝天……
关于西藏,你可能有一百个心愿,想去领略它的美、感受它的神秘。但是你可知道,有人来到这里,是为了一颗颗晶莹的果实。
很多人从来没听说过,西藏可以种枸杞;好多人不知道,青藏高原上种出来枸杞,比任何其他产区的都更大,更甜。
从在漫天风沙的戈壁上拓荒,到等来火红的枸杞挂满枝头,一个川巴汉子,近乎倔强的在海拔4000多米的日喀则坚持耕耘5年。他经历了什么?竟在雪域高原,开辟了万亩良田!
(曾令静 西藏万亩枸杞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曾令静:“西藏是世界上最后一片净土,在西藏本土种出来的农产品,质量特别好,我们西藏最大的优势就是农产品。
据西藏的种子文献记载,早在1800多年前,喜马拉雅山脉就有野生枸杞的记载。在国外,人们把枸杞称为中国雪果,或者喜马拉雅雪果。
曾令静:“这边的日夜温差比较大,日照时间非常长。枸杞是喜光的作物,这对它的生长很有帮助。”
西藏的枸杞,第一品质好,第二颗粒大,第三含糖量高。特别是含糖量,远远高于其他产区。
曾令静在藏区种植经营枸杞已经五年了,资金短缺,人才匮乏,高寒缺氧……一个个现实的困难横亘在前行的道路上。
(枸杞基地开发前)
曾令静:“做农业,特别是在西藏做农业,是非常需要情怀的。因为前期投入时间太长,回报也非常慢。”
最艰难时,他想到过失败,但从未后悔。
曾令静:“就算我自己失败了,至少为西藏留下了很大一片森林。西藏这个地方种树都很难,我能在这个地方要留下个一万亩,甚至几万亩的一个森林的话,是为我们当地老百姓,为我们国家做了贡献。”
(枸杞基地全貌)
曾令静:“我家在四川达州属于大巴山地区,从小家庭非常贫困。90年代初期,家里吃饭还是我们五兄弟每人只能吃一小碗,然后就喝米汤……这一二十年在外闯荡,没钱吃饭,没地方睡觉的这种境遇都有过。”
出身农家的曾令静深知农家的疾苦,他为当地的贫困农民制定了系统的帮扶计划,注重落实到位。
(员工采摘枸杞)
如今,他公司里很多优秀的员工来自当地的贫困家庭,对于来务工的藏族员工,只要能够听懂技术员的普通话,有一定接受能力,他都会接收。
他的枸杞基地,截止到今年7月,长期用工有70多个人,其中藏族大学生有5名;临时用工达到了11.35万人次。
曾令静:“来我们基地采摘枸杞,我们给他按每公斤三块钱的价格,他们一天高的可以采到一百多公斤,最少的也能采个三四十公斤。所以一天收益两三百,我们的临时用工是150块钱一天。”
(枸杞采摘者排队等待过秤收购)
截至今年至7月底,公司支付的劳务成本和机械成本加起来已经超过了7000万。枸杞基地所在的日喀则市白朗县嘎东镇,人口有8000多人,也就是说,这个枸杞项目给当地人带来了人均近1万元的收入。
(产自雪域高原的枸杞)
曾令静:“那些贫困农户,在家门口打工,最关键的是心里踏实。”心里踏实的村民们,把枸杞基地当成自家的地来呵护,与曾令静齐心协力,把一片荒滩戈壁,发展到目前15000亩产业园,硕果累累的枸杞见证了他们一路走来的艰辛,也给予曾令静更大的信心。
曾令静:“我们一期规划的产业基地二期要做到10万亩,三期我们要做一个30万亩,打造一个百亿的枸杞产业。我们在这个期间还要打造枸杞小镇。”
曾令静的枸杞版图从心中一步步走进现实,为雪域高原增添了一抹鲜红的色彩。
------保温杯里泡枸杞的那些事--------
1.泡枸杞的未必是油腻大叔,可能是终极文青
“枝繁本是仙人杖,根老能成瑞犬形。上品功能甘露味,还知一勺可延龄。”
这首吟咏枸杞的诗词,出自唐代文豪刘禹锡,他更有名的一篇作品是《陋室铭》,也许,在那间往来无白丁的陋室中,刘禹锡招待客人的正是一抔泡在陶罐中的枸杞。
2.泡枸杞保健是中老年的迷信?错!
在《本草纲目》中,李时珍一口气列出了32 个与枸杞相关的方剂。书中记载:久服,坚筋骨,轻身不老,耐寒暑。补精气诸不足,明目安神。
可见,在李时珍的心目中,对这些红色的果子深有好感,不仅如此,千百年来,枸杞的养生保健功能也早已广为人知。
所以,泡枸杞,有道理,大大方方泡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