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曾衍德
粮食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一重要论断,充分表明中央对我国国情、农情、粮情的深刻把握,也充分展示了中央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坚定决心。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以高度的自觉、坚定的信心、有力的措施,毫不放松地抓好粮食生产,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始终高度重视粮食生产,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实现了粮食连年丰收,粮食产量连续5年保持在12000亿斤以上,仓满库盈,供给充足,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了“压舱石”和“定海神针”的作用。但先天的资源禀赋不足,超大的粮食需求量,使我国粮食安全面临严峻的挑战和诸多的困难。一是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化。我国人均耕地、淡水资源分别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5和1/4。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保护耕地的压力加大,农业用水空间收窄。同时,耕地质量退化、污染问题突出。二是消费需求增加趋势不可逆转。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人口快速增加,加之消费结构升级,对粮食及肉蛋奶的需求持续增加。三是种植收益总体仍然偏低。目前,农业进入“高成本”时代,种植效益偏低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谁来种地”的问题更显突出。四是气象灾害威胁日益加重。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极端天气频发,给粮食和农业生产带来威胁。因此,决不能因为当前粮食供求宽裕,就简单地认为今后粮食安全可以高枕无忧;决不能因为国际市场粮价比国内便宜,就简单地以为可以靠买粮吃过日子;决不能因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简单地压缩粮食生产。我们要始终保持战略定力,重农抓粮的劲只能鼓不能泄,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弦必须时刻绷紧。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党中央着眼于推进“四化同步”、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未来我国“三农”发展指明了方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就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抓住了与乡村振兴相关的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凸显了鲜明的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基础,首要任务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新发展理念,实施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加强政策引导,强化科技支撑,创新经营机制,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巩固提升粮食产能。在措施上,重点是“一保、两藏、两机、两聚焦”。
“一保”,就是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谷贱伤农”,农民种粮积极性是伤不起的。要巩固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不让种粮农民在经济上吃亏。坚持并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认真落实玉米、大豆市场化收购加补贴政策,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力争稻谷、小麦面积稳定在8亿亩,谷物面积稳定在13亿亩以上,守住“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战略底线。
“两藏”,就是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一是加力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加大投入,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到2020年,确保建成8亿亩,力争建成10亿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
加强耕地质量保护提升,以土壤改良、培肥地力、养分平衡、质量修复为重点,提升耕地质量。突出抓好东北黑土地保护,遏制黑土地退化趋势。二是加力实施藏粮于技战略。重点是推进育种创新,加快选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扩大种业科研成果权益比例改革试点范围,调动科研和企业的积极性。推进集成创新,集成组装一批分区域、分作物的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打造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升级版。
“两机”,就是推进机制创新和推进机械化发展。一是推进机制创新。这是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重要途径。坚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两手发力”,坚持发展土地流转型和服务引领型规模经营“双轮驱动”,促进小规模、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主体多元转变,提升粮食生产的效益和竞争力。二是推进机械化发展。这是提高粮食生产效率的重要措施。要以先进适用的农机装备为载体,以绿色增产的农艺技术为内容,集成推广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实现农机农艺深度融合,提高粮食生产效率。
“两聚焦”,就是聚焦结构优化、聚焦粮食生产功能区。一是聚焦结构优化。这是提升粮食供给体系质量的重要内容。要根据当前粮食供求现状和消费需求,重点调减“镰刀弯”等非优势籽粒玉米面积,扩大有市场需求的大豆、杂粮杂豆、马铃薯、青贮玉米、优质饲草等作物。力争到2020年,“镰刀弯”地区籽粒玉米面积调减5000万亩以上。二是聚焦粮食生产功能区。粮食生产功能区都是粮食生产的优势区和商品粮的集中产区,这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中坚力量。要划定并建设好9亿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加大对粮食生产功能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调动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