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9月24日电
新华社记者、解放军报记者
金鸡报晓之年,神州大地凯歌阵阵——
第二艘航母顺利出坞下水,C919客机完成首飞,嫦娥五号奔月征程稳步推进……激越的鼓点,鸣奏着同一部宏大交响: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推进强军事业,必须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构建军民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总揽战略全局,把握发展大势,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科学统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推进军民融合,努力实现发展和安全兼顾、富国和强军统一。
从突出强化军民融合发展顶层设计,到接连出台相关政策制度;从军民融合产业蓬勃兴起,到“军转民”“民参军”热潮涌动……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发展格局加快形成,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稳步迈向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兼容发展,书写出波澜壮阔的时代新篇。
国家战略,夯筑复兴基石
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又一个催人奋进的春天。
2015年3月12日,惊蛰刚过,春回大地。习主席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强调,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在这个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推进的关键节点,“国家战略”,短短四字,声如春雷。
同样是在万物勃发的春天,同样是在播撒希望的两会时间,2013年,习主席指出,要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努力形成基础设施和重要领域军民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2014年,他强调要“努力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军民融合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军民融合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过渡、进而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期。”认识与实践一次次跃升,源自博古通今的大视野、高屋建瓴的大智慧。
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历经挫折而奋起、历经苦难而辉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巨变,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人民军队90华诞的重要历史节点,习主席深刻指出,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我们党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是从国家发展和安全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应对复杂安全威胁、赢得国家战略优势的重大举措。
放眼世界,军事技术与民用技术的界限趋于模糊,军民融合已成为各国加速发展国力军力的共同选择,发达国家主要领域的军民融合度高达80%以上,而我国这一比例仅在30%左右。
回顾历史,中国有的朝代文盛武衰、国富兵弱,成了“泥足巨人”,屡遭侵犯、百般受辱;世界有的国家穷兵黩武,要“大炮”不要“黄油”,国防工业畸形生长,导致国家走向崩溃。
富国才能强兵,强兵才能卫国——能否把握好安全与发展的黄金分割点,关乎前途命运。把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强国强军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推动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融合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这是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我们党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实践表明,如果两者关系处理不好,就会走弯路、吃苦头。当前,我国正处于由大向强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体量变大了,受到的压力阻力也变大,如果军事力量跟不上,越发展风险越大。只有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和新形势下战略方针,实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才能实现军事能力整体跃升和国家经济实力增强的双赢,构建军民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
这是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敏锐洞察。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任务十分繁重,只有实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国防和军队建设在促进转型、增加就业、孵化高新技术等方面的溢出效应和牵引作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拉动投资和消费需求,促进技术创新和经济转型升级。
这是对转变军队建设发展方式的清醒认识。长期以来,我军建设自成体系、自我发展、自我保障的特点比较突出,只有实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才能实现社会资源大整合,充分利用地方技术优势、市场资源和人力资本,促进军队建设发展方式、战斗力生成模式全新转变,提升以国家整体实力为基础的大体系对抗能力。
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
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在军队一次次重要工作会议上、在深入部队和地方的调研视察中……习主席运筹当前与未来,精心擘画军民融合发展宏伟蓝图,亲自推动构建军民融合发展科学体系,一系列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重大决策部署相继落地。
——加强顶层设计,新机构汇聚新势能。
2017年1月22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设立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消息一出,迅速引发舆论热议。
作为中央层面军民融合发展重大问题的决策和议事协调机构,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由习主席任主任,统一领导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敏感的中外媒体纷纷跟进解读,“标志性事件”“里程碑意义”成为相关报道的高频词,激发起人们对军民融合发展的无限憧憬。
新机构,新引领,新篇章。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军委机关有关部门设立专门机构,专司军民融合发展指导、协调和推进工作;北京、河南、江西等28个省市先后建立军民融合专项领导小组或联席会议机制;多地加紧推进军民融合相关机构改革或专门办事机构成立论证工作……领导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凝聚力空前强大。
——强化战略指导,新蓝图指引新路径。
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是一项利国利军利民的大战略。“往哪融?”“融什么?”“怎么融?”……面对一系列重大课题,人们期待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给出答案,照亮前进道路。
2016年3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同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正式印发这一纲领性文件,明确新形势下军民融合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部署基础、产业、科技、社会服务等8大领域统筹建设重点任务,为走开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发展路子提供了基本依据和重要遵循。
举一纲而万目张。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印发重点任务分工方案,部署明确99项重点任务分工和有关要求,有力推动《意见》贯彻落实。
——突出规划先行,新理念催生新实践。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作为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战略之举,作为构建中国特色军事力量体系的必然选择,单设专章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中央军委颁发《军队建设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五个更加注重”战略指导,其中重要一条就是更加注重军民融合。
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十三五”规划》,统筹安排101项重点任务和21个重大示范项目。河北省制定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纲要,把军民深度融合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上海市前瞻谋划“长江经济带”战略给国防领域带来的潜在机遇,在多个领域创新发展,引领带动作用日渐显现……全国各地因地制宜,军民融合发展百花齐放。
2017年9月22日,习主席主持召开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推动军民融合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善于运用系统科学、系统思维、系统方法研究解决问题,既要加强顶层设计又要坚持重点突破,既要抓好当前又要谋好长远,强化需求对接,强化改革创新,强化资源整合,向重点领域聚焦用力,以点带面推动整体水平提升,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
立下愚公移山志,一张蓝图干到底。在广袤的神州大地上,军民融合发展春潮澎湃,富国强军广阔前景一步步变成现实。
军地同心,重塑发展格局
两组有关军民融合的数据对比,预示着惊人发展潜力,也反映出严峻现实问题:
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万家,只有数千家进入军工行业;发达国家国防科研成果转化率达到50%-60%,而我国仅在15%左右。
坚冰难融,壁垒难破。数据背后的深层原因,是我国军民融合在观念、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标准等方面存在一系列矛盾制约。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需要正视问题的勇气,更需要闯关夺隘的魄力。
新形势下,如何把军地双方充分调动起来,凝聚意志力量,共同做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这篇大文章,习主席思深谋远、亲力推动——
要强化大局意识,军地双方要树立一盘棋思想,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思考问题、推动工作,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落实到位。
要强化改革创新,着力解决制约军民融合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努力形成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顺畅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国家主导、需求牵引、市场运作相统一的工作运行体系,系统完备、衔接配套、有效激励的政策制度体系。
要强化战略规划,拿出可行办法推动规划落实,加强督导检查、建立问责机制,强化规划刚性约束和执行力。
要强化法治保障,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军民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规范、引导、保障作用,提高军民融合发展法治化水平。
2017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习主席在四川代表团、辽宁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分别就军民融合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对各级地方政府参与军民融合发展提出明确要求。
2017年6月,习主席主持召开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要求各有关方面在“统”字上下功夫,在“融”字上做文章,在“新”字上求突破,在“深”字上见实效,把军民融合搞得更好一些、更快一些。
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习主席一系列军民融合发展重要论述,如催战响鼓,如凿冰重锤,如引路明灯,廓清思想迷雾,破除发展桎梏,指明前进方向。军地双方焕发出高度参与热情,以强烈责任担当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同心同德,不断健全军民融合发展工作机制。
军地各方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战略部署,着力强化各领域、各区域军民融合发展制度机制整体设计。成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建设部际协调小组,建立网信军民融合工作运行机制,建立军地通信卫星轨位合用和资源统筹运用机制,建立文职人员招录、待遇保障、技能鉴定等协商机制……军地统筹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工作机制向常态化、制度化稳步迈进。
新组建的战略支援部队多项重点工程中,出现不少军工企业、科研院校专家的身影;海军、空军围绕军种发展重点课题,先后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等地方科研院所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各战区、各军兵种结合贯彻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与有关部门建立起形式多样、运行高效的工作协调机制。
——互通互惠,渐次打破军民融合发展利益壁垒。
这是一份令人欣喜的“减少”。2015年,新版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目录面向社会公布。与2005版许可目录相比,这份涉及军用动力、军用航空器等11大类的新目录,减少了近三分之二。许可范围大幅缩小,意味着军工领域向民营企业开放的范围更大。
这是一串鼓舞人心的“增加”。全军武器装备采购信息网上线运行,《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退出管理条例》《关于加快吸纳优势民营企业进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的措施意见》《工业和信息化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2015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相继落地,鼓励军地企业参与竞争的政策导向愈发鲜明。
“减”的是羁绊,“增”的是坦途。近几年,“军转民”“民参军”的渠道更加通畅,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截至2015年底,获得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的民口单位占到了总数的三分之二,军工企业、民口国有单位和民营企业共同支撑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共建共用,合力推动军民融合发展资源共享。
一条腾起的飞行轨迹,见证并预示着军地资源共享的巨大潜力:2016年盛夏,某高原民航机场39年来首次迎来空军主战飞机,保障三代战机成功完成起降。
根据中国民用航空局、国家发改委和交通运输部2017年2月联合发布的《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我国将新建以及续建74个机场,到2020年民用运输机场数量将发展到260个以上。这将为空军的全疆域作战能力带来质的提升。
这只是军地资源共享共用的一个局部。“十三五”时期,军地统筹安排的一批战略性、基础性、支撑性重大项目,比军地单独建设匡算经费节省近30%。国家导航卫星应用、海上维权综合保障平台、国家气象保障、网络空间战略预警与积极防御等军民融合工程正在抓紧论证建设。
——立法依法,加紧完善军民融合发展法治保障。
2016年9月3日,一个注定载入我国军民融合立法史册的日子。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交通法》获得高票通过。
这部共和国历史上首部专门规范国防交通活动的基本法律,也是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我国颁布的第一部涉及国防的法律,承载着以法治破解军民融合发展难题的重要使命,对依法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示范和牵引作用。
依法融合,方能行稳致远。目前,军民融合政策法规立改废释工作分领域展开,军民融合综合性立法工作有序推进,支持军民融合发展的地方性政策法规相继颁布,应融则融、能融尽融的强大法治保障体系正在形成。
范围更广、层次更高、程度更深,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正以空前的速度、力度,打造出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兼容发展的新格局。
深度融合,激活双发引擎
2017年5月5日,上海浦东机场吸引了亿万人关注的目光。
这一天,我国首次按照国际标准研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919大型客机首飞。滑行,加速,起飞……承载着几代中国人光荣与梦想的客机腾空而起,自由翱翔在祖国的蓝天上。
同一天,在阎良试飞中心,被人们亲切称为“胖妞”的国产大型战略运输机运-20正在接受条件严苛的溅水试验。体型硕大的飞机准确无误地冲过跑道上长130米、宽9米的水池,劈出高达数米的水浪。
一个是即将改写世界大型客机产业格局的中国品牌,一个是正在提升军队战略投送能力的大国之翼,航迹与航迹交汇的地方,军民融合发展向深度融合迈进步履铿锵。
向深度融合迈进,军地科技创新迎来新机遇——
2016年金秋,第二届军民融合发展高技术成果展见证了我国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的历史性一幕。那天,习主席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各位常委来到展览现场,观看实物、听取讲解、询问情况。水下机器人、无人舟艇、云数据加密技术等一系列高新技术成果“接受检阅”。
2017年初春,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军队人大代表见证了科技兴军的重要时刻。习主席在出席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强调,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深厚土壤,推动军民科技基础要素融合,加快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为我军建设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习主席高瞻远瞩、亲自推动,吹响科技兴军的时代号角。
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等为代表,军民融合正在向网络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海洋资源、航空航天等领域纵深推进,“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数据、3D打印等新技术、新业态,成为融合发展、军民两利的新引擎。
向深度融合迈进,经济社会发展迸发新动能——
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信息安全、集成电路设计、云计算等七大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初具雏形,成为经济增长新极点。2016年,示范区内规模以上企业仅前7个月就实现总收入21427.6亿元,同比增长16%。
在军工产业集中的陕西西安,全市从事军品科研生产的民口企事业单位数量,由2010年的60多家增加到现在的近300家,配套产品涉及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等各军兵种,对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岗位功不可没。
在科技创新资源集聚的湖南长沙,国防科技大学与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建产业技术协同创新研究院,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和军民融合产业发展驶上“快车道”。
在交通运输、海洋渔业、水文监测、电力调度等领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应用,带动升级了智能汽车、无人机、车联网、物联网等一批新兴产业,预计到2020年将至少产生4000亿元的产业效应。
融则两利,合则共赢。放眼北京、湖北、四川等地,数十个国家级军民融合产业基地挂牌运转,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享受到军民融合发展带来的巨大战略红利,从“要我融合”到“我要融合”,企业的参与度越来越深、主动性越来越强。
向深度融合迈进,新型人才方阵站上新舞台——
强军兴军,要在得人。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需要集全国之才,聚全民之智。借力军民融合,部队人才和地方人才兼容发展,越来越多的高素质人才投身国防事业。
军队院校与普通高等学校从2013年起建立联合招收培养双学籍飞行学员制度;火箭军部队借助地方科研集团科技、人才优势,建立11个军地协作人才培养站和6个科研成果孵化基地,培养上千名专家型导弹技术骨干,带出一支近百人的导弹旅总工程师队伍……富有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被赋予越来越丰富的时代内涵。
中央军委改革工作会议上,习主席为军队人才培养进一步指明方向:优化军队人员构成,节约军队人力资源成本,延揽社会优秀人才为军队建设服务。
与此同时,一批又一批军队干部服从组织安排到地方工作,在各条战线各个行业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向深度融合迈进,国防动员体系厚植新优势——
我们的军队是人民的军队,我们的国防是全民的国防。国防动员是军民融合的重要组织形式和桥梁,要建立健全国防动员体制机制,增强打赢未来战争的国防潜力。
国家能源局和军委后勤保障部联合启动边防部队电网建设工程,226个具备通电条件的边防部队将在2018年前通大网电,其余边防部队将在2020年前通大网电或可再生能源局域网。
原解放军后勤学院牵头军地多家单位,探索对国防动员涉及的物资、设备、器材、设施、技术保障人员等重要军民通用资源进行统一编码,以满足信息化战争快速、有序、高效实施国防动员对社会资源利用的要求。
全军驻大中城市约60万名官兵的饮食保障实现社会化、约1500个单位推行了商业服务社会化,远离军队保障体系单位约20万名官兵就医实现社会化保障,一长串的清单还包括子女教育、家属就业……
越来越多的地方资源为国防和军队建设服务,向作战和非战争军事行动保障延伸。
向深度融合迈进,军民鱼水深情孕育新内涵——
军政军民团结是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重要政治保障,是我党我军特有的政治优势。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就要把这种政治优势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把蕴含在全国军民之中的无穷力量化作托起中国梦强军梦的伟力。
青岛某航母军港建设期间,3600多名当地群众仅仅用了一年时间,全部按时完成搬迁,上演了新时期拥军支前的感人一幕。
几年来,航母后勤保障需求,推动着当地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转变;军事技术人才需求,推动着当地教育资源的整合、升级;舰载武器装备维修需求,推动着当地信息技术、新材料、智能装备制造等产业的转型升级……一个投资超过800亿元的军民融合高科技企业园区拔地而起,当地许多人走下渔船、服务航母,实现了创业和致富的梦想。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1+1>2”……发生在很多地方的一切,有力证明着同一个命题:军民融合,富国强军、惠兵利民。
……
鼓荡激情扬征棹,一路轻舟乘东风。
在陆军、在海军、在空军、在火箭军、在战略支援部队、在武警部队,新型高技术武器装备竞相涌现、加速列装,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在东部沿海、在西北内陆、在南国水乡、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在中原大地,军民融合产业遍地开花、生机勃发,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实现新突破……
越己者,恒越。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发展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谱写出融合共享、创新发展的壮丽史诗。(新华社记者梅常伟、王玉山,解放军报记者欧世金、丁海明、欧灿、张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