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长春9月9日电(记者 李双溪)在大兴安岭南麓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国家级贫困县通榆县,有着一群“劝学王牌”,其中有一位老师曾劝回近百名辍学生。正是他们,让这个国贫县的辍学率降到2%以下,很多过去的“辍学村”成为“状元村”。
直到今天,通榆县第六中学的地理教师潘耀烈还记得,参加工作的第二年,听说班上一个叫侯旭飞的学生不来上课。他冒着漫天风雪,骑车10多公里,来到侯旭飞的家,他看到的是当地人称“一面青”的土屋,一面砖墙三面土墙。
侯旭飞的爸爸、爷爷只有小学文化,世代以放羊为生,他们家的几十只羊还是租来的,为的是产羔卖钱,供侯旭飞的哥哥读高中。侯旭飞就只能拿起鞭子,和爸爸侯朝青当起了“同行”,做一个继任的羊倌。
潘耀烈一进门就跟侯朝青说:“孩子是读书的材料,一定能考上高中。”侯朝青说:“一家供不起两个学生,他考上高中,我也没钱。”潘耀烈说:“别看供学生苦几年,欠些债,但毕业了不但能挣钱,还能给你娶回个大学生,你这账多划算啊。”最后他使出了“撒手锏”,打包票说只要侯旭飞回去上学,学校可以免去他一切费用。
侯朝青终于被说服,送儿子回学校读书,4年后,侯旭飞考入四川大学,结束了他家世代放羊的命运。
2009年前,通榆六中还是一排砖平房,冬天学生要骑车1个小时上学,学校脸盆里都是冰碴。学生宿舍墙上漏风,烧土炉子,贫困学生需要到处捡柴取暖。学生食堂一周只有两顿细粮。为了给学生打气,潘耀烈总是凌晨5点就从家出发,陪孩子上早自习,晚上陪着贫困学生一起学到深夜。
22年来,潘耀烈劝回的辍学生近百人,很多都考上大学,结束了全家的贫困。
通榆县第三中学校长马秉扬表示,像潘耀烈这样的教师在通榆县非常普遍,十年前,部分学校的辍学率一度达到三分之一,很多毕业班都是七拼八凑成的。那时,马秉扬也是劝学者中的一员,在一些顽固的辍学村,只能给村支书“摊派任务”找回学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