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汰小户,剩下大户”是市场的一个规律,对于生猪养殖行业而言未必是一件坏事,因为提升生猪养殖行业规模化、自动化、标准化水平,规模化企业将逐步增多,产业结构将得到优化,行业管理将得到进一步规范,生猪产业链将更加健全,养殖户和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也将得以增强。
5月3日,国家农业农村部信息显示,全国500个农村集贸市场仔猪平均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下跌39.9%;2018年第17周的16省(直辖市)瘦肉型白条猪肉出厂价格总指数下跌,周平均值每公斤13.77元,环比跌0.2%,同比跌28.9%。全国活猪平均价格10.71元/公斤,比前一周下降1.5%,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31.2%。
实际上,多地猪肉价格已经连续多年下跌。河南省畜牧局检测数据显示,今年2月以来,河南省猪肉价格持续下跌。从1月份的14.99元/公斤下跌至4月25日的9.81元/公斤,下跌幅度达到34.6%,跌破2014年4月份的最低点,创下了2010年5月份以来近八年的新低。据安徽省物价局价格监测局价格监测数据,4月26日,安徽省生猪平均出场价每50公斤513.19元,与上月同期比下降3.85%,与去年同期比,下降32.07%。
当下,猪肉市场行情低迷,受市场恐慌心理影响,短期内恐怕也难以改观。猪肉价格下跌,会使得养殖户和企业的恐慌心理加重,导致生猪集中出栏抛售,增加市场供应,这会在一段时间内进一步拉低猪肉价格。对于养殖户和企业而言,则陷入一种“卖也亏,不卖也亏”的尴尬境地。尤其是受到饲料价格上涨影响,养猪成本增加,生猪养殖户的承压变重。
在分析导致猪肉价格下降的原因时,我们要了解“猪周期”波动对猪肉市场的影响。所谓“猪周期”指的是一种经济现象,其循环轨迹一般是:肉价上涨-母猪存栏量大增-生猪供应增加-肉价下跌-大量淘汰母猪-生猪供应减少-肉价上涨。简而言之,猪肉价格上涨刺激农民积极性造成供给增加,供给增加造成肉价下跌,肉价下跌打击了农民积极性造成供给短缺,供给短缺又使得肉价上涨,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了“猪周期”。
除了受到“猪周期”影响之外,猪肉价格下跌还有两个原因:其一,生猪养殖行业的规模化扩张,使得生猪生产规模和生产能力不断提升,有效地增加了生产供给,这是整体趋势;其二,消费者对猪肉的需求出现疲软,膳食结构更加均衡,食物摄入来源更加多样,这是客观现实。
目前国内生猪产业链还未形成,养殖、屠宰、冷链物流、深加工等环节仍然脱离,未能形成全产业链。因此,生猪养殖户和企业对养猪成本的控制能力,以及对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仍然有很大提升空间。
可以预见,猪肉价格的下跌,必然会对生猪养殖行业形成冲击,规模较小的养殖户和企业抗风险能力较低,可能会慢慢退出市场,剩下的则多数是中等以上规模的大户和企业。“淘汰小户,剩下大户”是市场的一个规律,对于生猪养殖行业而言未必是一件坏事,因为提升生猪养殖行业规模化、自动化、标准化水平,规模化企业将逐步增多,产业结构将得到优化,行业管理将得到进一步规范,生猪产业链将更加健全,养殖户和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也将得以增强。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转自互联网,如涉及第三方合法权利,请告知本网处理。电话:010-6211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