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土农网农业信息发布平台

在线客服QQ:

1297394205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资讯 » 农业要闻 » 人物 » 三农人物

“80后”黄生飞:在浦东“种”出一片天地

   日期:2019-04-22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    作者:胡立刚    浏览:917    评论:0    
核心提示:  本报记者胡立刚  在上海市六奉公路上看到生飞家庭农场的指示牌,距离目的地便只剩下800米的村道。短短的村道上有3座小桥,

  本报记者胡立刚

  在上海市六奉公路上看到生飞家庭农场的指示牌,距离目的地便只剩下800米的村道。短短的村道上有3座小桥,另加两个90度的转弯。

  在农场内,记者看到了整齐有序盖着白色薄膜的秸秆长垛,过段日子,这些秸秆长垛上将长出上海特有的商品化大球盖菇,通过技术改良的大球盖菇形状俏、口感好,被消费者称为“上海松茸”,市场价稳定在每斤30元左右。

  利用冬闲田和秸秆生产大球盖菇,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秸秆转化为有机肥就地还田,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好事。只是,这项诞生于崇明区的上海市农科院最新科研成果还处于试验阶段,浦东的试点还很少,2015年刚从服装行业转向农业的一名“80后”经营的生飞家庭农场被选为试点,让人刮目相看。

  “农场尝试露天生产大球盖菇,浦东是第一家,首次尝试便收集了500亩秸秆,形成10多亩的试验规模,可能在上海是第一家。”黄生飞说。

  生于1980年的黄生飞是来自越剧之乡浙江绍兴的外地媳妇,阳光和海风沐浴出的红色脸庞上,每一寸皮肤都自带笑意,说起话来亲切爽朗。

  就是这个浙江媳妇,2015年做起了宣桥镇季桥村的第一个家庭农场主,从106亩起步,经营的农场土地面积逐年增长,如今形成了450亩的规模。和上海其他经营有方的家庭农场一样,生飞农场以种水稻为主业,因为大米卖得好,2017年卖了10万斤,单这一项,经营额就超过了100万元。

  2015年起步的家庭农场,经营达到这个水平,实属不易。

  “田是一样的田,小时候的米饭多香,现在又有几个人能吃上?我相信,我想吃好米饭,别人一样想吃,我用心去种,用良心去种,我家的大米一定会得到认可。”黄生飞笑着回忆当年争做家庭农场主的往事。

  说起往事,黄生飞说自己没有什么特点,就是想法简单,想到了就去做。

  简单的想法里往往包含着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生活智慧。黄生飞1998年到上海,第一份工作就是去服装厂上班,2006年去日本研修服装技术,3年之后回到浦东办服装厂。没有农业经营经验的黄生飞,因为对土地的眷恋,在2015年季桥村首推家庭农场模式时,她第一时间参与了竞争,面对村民首次流转出来的106亩“次地”和4位竞争对手,身为公交车驾驶员的丈夫和村党支部书记都没能说服她主动放弃。

  有着简单想法的黄生飞赶上了一个需要简单务实、回归初心的农业新时代。

  2016年,上海市作出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部署,把卖稻谷转向卖大米作为重要抓手,以“高端、高科技、高附加值”为“三农”特征的浦东,自然不会缺位。于是,不懂农业的黄生飞从一开始就走上了使用优质水稻品种的正道,第二年就尝试使用上海本地优质稻品种“松早香”。去年,“松早香”品种规模达到250亩,其他的水稻田里则种上了包括上海国庆稻品种在内的4个优质品种。

  尝试满足上海市民消费需求的水稻品种是正道,能否在正道上结出理想的果实,就看能不能坚持绿色生产的行动。黄生飞把几百公里之外家乡的鸽粪撒进了自家农场的稻田里,还尝试起稻虾共生模式。就这样,生飞大米以“一传十、十传百”的速度出现在上海市民的饭桌上。

  从学会种到学会卖,黄生飞只用了3年时间,除了选好品种坚持绿色生产,她所秉持的“简单”的品牌态度,功不可没。

  2017年,黄生飞做了一般家庭农场主们想不到也不敢做的事。“我把自己的头像做进了生飞大米的LOGO里,买了我家大米,获得的是消费的喜悦,对我而言,换来的还有一年365天的监督,可不敢辜负那一双双信任的眼睛。”黄生飞信心满满地说。

  市场不缺大米,市场缺的是好大米,市场更缺的是品质持之以恒的好大米。为了把生飞大米做成品质持之以恒的好大米,满足消费者“两叶青菜一杯汤,三两大米一口光”的心愿,进入农业产业第二年,黄生飞就拿自己的人格为自家大米背书,换来监督的同时,还换来了村民们陆续把自家的田流转给她,更换来了主要依靠口碑营销的生飞大米一年卖出10万斤。

  “今年我彻底离开服装行业了,因为水稻品种选得好,各方的关心指导及时,这些年农场的经营挺顺利的,我知道只有用心才能种出品质持之以恒的好大米,才能让生飞大米品牌走得更远。”黄生飞说。

  “我想延伸产品链,用好大米做好酒,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提升生飞家庭农场的文化内涵,有了文化,农场才会源源不断生出附加值。”她说。

  黄生飞自小接受绍兴酒文化的熏陶,自然知道酒文化的魅力,如果想法变成现实,对于生飞家庭农场,无疑是一次提挡升级。

  记者在黄生飞的农场里看到几口大缸,有的大缸里已经酿出了米酒,同时工人师傅正在往空着的大缸里装热气腾腾的米饭。

  “好多懂酒的人尝了我的米酒都说好,用自家的好米,用心做成的酒,我想一定会赢得消费者的喜爱。”她说。

  据黄生飞介绍,酿酒工艺是家族代代相传的,用于过滤的金属网有100多年的历史了,都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口碑好了,市民们一定会闻香而来,那时候,家庭农场就可以“接二连三”了。

  记者了解到,生飞家庭农场目前主营的生飞大米,其正规的品牌传播平台是浦东新区每年一度的农博会,虽然2017年第一次的参展为卖出10万斤大米助了力,但销售主要还是靠消费者的口口相传。黄生飞想复制卖大米的模式,把大米酿成酒,延伸产品链,提升附加值,靠口碑做强米酒产品,为家庭农场注入文化,为未来“接二连三”产业打下基础。

  只是这一次,“简单”的黄生飞想法不简单,她不仅想到了自家的农场,还想到依靠稻米产业振兴季桥村。按照她的逻辑,村里有2000多亩水稻田,如果都能种出好大米,酿出好米酒,那么吸引市民来季桥村观光品酒就不是梦。

  然而,把这些想法变成现实,可不是像仅仅卖大米那样简单。把大米酿成米酒简单,获得米酒销售资质可不简单,这甚至是一个小小家庭农场主凭借一己之力难以迈过去的坎。

  “真希望浦东有一个农产品公用品牌,符合标准的农产品都可以通过公用品牌的渠道到达消费者,就像8424西瓜和南汇水蜜桃、翠冠梨那样。”说到农业品牌,尝到品牌甜头的黄生飞两眼生光。

  诚如黄生飞所说,对于以农业为主的乡村,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必由之路,培育多品类、全品类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是当务之急,拥有了产业品牌,乡村振兴才有底气。

  但愿黄生飞不会等得太久。

 
标签: 黄生飞
 
更多>同类农业资讯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 当前有6069人在线
  • 其中2309位会员
  • 3760位访客
  • 今日发布帖子:2600
  • 今日访问量:3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