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蒋文龙 朱海洋
纽约的自由女神像,巴黎的埃菲尔铁塔,伦敦的大本钟……每一座世界名城,都有属于自己的地标。以西湖享誉全球的浙江杭州,如今,却有座看不见的“新地标”——数字经济。
杭州坐拥全国超1/3的电商平台,实现了全国85%的网络零售、70%的网络跨境贸易,以及60%的B2B交易。2017年,杭州数字经济实现主营收入8936亿元,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三新经济”对全市GDP增长贡献超过了50%。
与其说是杭州的创新与包容,成就了阿里巴巴、网易等一大批名企,倒不如说,是数字经济的兴盛与繁荣,重塑了杭州这座历史名城,让她在全球城市的发展格局中,找准了自己的坐标和定位,也找到了新旧动能转换的风口。
资源小市的“数字畅想”
作为资源小市,杭州既无丰富的矿产和港口资源,也无广袤的土地资源。早在2002年,杭州便提出环境立市战略,生态篱笆越扎越紧,发展空间更加受限。
面对时代的拷问,杭州作出了命运抉择,提出“天堂硅谷”战略,将目光聚焦信息软件、网络设备、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无烟产业”,从拼资源、拼环境,转向拼技术、拼文化。
近20年来,杭州的数字畅想从未停歇,而且愈加宏伟:从建设“天堂硅谷”,到建设创新型城市,从发展创新型经济,到突出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再到数字经济“一号工程”。目前,杭州163家上市企业中,数字经济领域企业占据半壁江山。
互联网同样改变着传统制造业。近年来,杭州推动机器换人,推动企业从内部数字化向网络化应用拓展,同时,以云服务平台为载体,集聚云服务资源,协同推动“企业上云”。目前,杭州上云企业已达6.8万家,有了这套组合拳,企业生产效率大大提升。
数字经济的舞台上,众多创新创业者固然无比耀眼,但在幕后,却是杭州为优化产业生态而作出的不懈努力。在云栖小镇,有526家涉云企业,这里是全球云计算大数据领域人才的摇篮;针对创业不同阶段,杭州有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接力式的培育链条;仅建成3年多的梦想小镇,集聚金融机构1359家、管理资本2919亿元……
互联网成为“生活基因”
出门不带钱,只有一部手机,会有多狼狈?在杭州,不仅不用愁,还能过得特滋润、特潇洒。
逛超市、进餐厅、打出租,手机一扫便可轻松付款。就连农贸市场的菜肉摊,马路旁边的爆米花摊,都显眼地挂着二维码,否则经常会因为顾客无法付现,而错失一单单生意。在杭州,90%以上的市民拥有支付宝,就连上医院、过高速、缴水电费等,全部都是移动支付。
在技术引领下,杭州的数字经济走进千家万户,让这座城市的人越来越“懒”:打开支付宝,老百姓可以办理包括社保、交通、民政等12大类的100多种公共服务。在其背后,则是杭州加快数据整合、开放、共享,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切入点所打造的数字政府。
通过加快数据归集,“群众跑”变成了“数据跑”。以商事登记为例,85%的新设企业可按“一件事”标准进行网上办理,减少企业跑腿8万次。像整合推出“杭州办事”手机APP,还可实现24小时办结、一机办结,打造永不落幕的办事大厅。
城市治理的“智慧大脑”
杭州的每一天,都是从一串串数据流开始的。清晨,位于杭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的“城市数据大脑”早已快速运转,分析研判路面情况,调整红绿灯信息时间,再通过手机终端等把信息反馈市民。
这个大脑有多智慧,多强大?它所管理的范围达420平方公里,相当于65个西湖,接管4500路监控视频、1300个路口的红绿灯,还需实时指挥200多名交警。在它的指挥下,单一个上高架的路口,平均延误时长可减少15%。
在杭州,互联网不单是都市专利,如今在广大农村,同样神通广大:一根网线连全球,2017年,杭州的农村电商销售额迈过了100亿元大关;借助物联网、自动控制等技术,农业生产实现了精准管控、远程监控、全程追溯;大数据治理服务智慧农村建设,让农民、市民共享技术红利、生态红利。
“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城市数字化。”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周江勇表示,杭州计划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将在数字经济前沿基础和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等领域争取领跑全国乃至领跑全球,为“数字中国”建设提供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