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客户端11月19日电 45亿元,在刚刚结束的天猫双11,来自全国的农特产品在阿里巴巴平台销量再创新高。
当天,阿里巴巴农村淘宝打造的云南元阳、甘肃礼县、福建长汀、重庆奉节、新疆吉木乃等10个脱贫样板县的核心农产品,实现了100%的产业增长。
离阿里巴巴园区千里之外的甘肃礼县,果农已经进入最忙碌的状态。24小时,礼县花牛苹果售出了50万斤,他们需要赶紧把这些苹果寄送到消费者手上。
50万斤这个数字,也让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局长张茅感到惊喜。甘肃礼县,是国家市监总局的对口帮扶县。11月16日,张茅来到礼县见证农村淘宝未来农场与当地的签约合作仪式,他说:“电商扶贫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礼县有这样突出的成绩,让我很受鼓舞。”
张茅表示,此前与马云交流时得知,很多外国政要都表达了希望在自己的国家发展农村电商,这说明中国在互联网应用和发展上,已经处在战略领先点。
而在当地果农看来,从一度沦为“全国最便宜的苹果”到如今的供不应求,花牛苹果的变化也确实源自阿里巴巴,从电商基础设施到品质品牌建设,一路带着村民脱贫致富。
果贩最后一站 礼县扫便宜货
礼县有多穷?几个帽子就够吓人了:“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秦巴山片区集中连片特困县”、“甘肃省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县区之一”。
礼县本不差。位于甘肃南部山区的礼县,平均海拔1350米以上,年平均光照1900个小时。充分的光合作用,成就了礼县苹果独特的深红;日均10度以上的温差,极大减缓了苹果的呼吸作用,糖分被最大限度保留在果肉中。
1952年,礼县开始探索种植红元帅,苹果也迅速成为当地特产。然而,当中国启动改革开放、经济腾飞时,深山里的礼县,却错过了一趟趟发展快车。
礼县苹果正在通过分拣设备。从“全国最便宜的苹果”到一天卖出50万斤,通过阿里巴巴农村淘宝,礼县苹果实现逆袭。
跟不上时代的,还有礼县的苹果。贫困户何彦子的苹果园里,至今仍有六十多棵三十多岁的“高龄”果树,有些树甚至是当年他从父亲那儿接手的。
苹果需要更新迭代,砍老树种新树,品质、产量和价格才上得去。在全国几大苹果产地,主流树种已经换了好几代。而在礼县,纹丝不动。
更换树种,得五六年才能结果。在礼县,许多果农往往等不起,也不愿意等。但凡还能结果,果农就会让果树一直长下去。
发达地区几十年前就开始给果品分级,筛出大苹果,卖好价格。在礼县,依然延续着打包出售的落后方式。
张翔的父亲是礼县第一批果贩子。他记得,每到苹果成熟季节,父亲会开着一辆东风卡车,将苹果一股脑儿拉到天水的批发市场,整车整车地卖。
“苹果只是种出来就行了。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商品果,什么是不好的苹果。”张翔说。
他的父亲,在村里已算得上有胆识的能人。即便到现在,仍有老人一辈子没过镇上。张翔解释,村民胆小,怕出去上当受骗。一点不夸张,大多数人还把钱藏在床底下,不敢存银行里。
果农们习惯在家里等着果贩上门。至于议价,好像跟他们没关系。
在成为阿里巴巴农业运营专家之前,陈波曾在一家大型果品公司干了十几年的采购,每年,他最后一个目的地就是礼县。不是来“买”,是来“扫”。
这里的苹果价格最低,“甚至现在也能收到一块钱的苹果”。出口也有,伊朗、伊拉克就会要,“都很惊喜竟然有这么便宜的苹果”。
随着阿里巴巴农村淘宝的介入,礼县苹果从过去“论车卖”,如果也有了等级细分和品控把关。
在国内销售时,礼县苹果甚至不用自己的名字,常常被用来冒充“天水花牛”、“洛川苹果”。“礼县苹果没有自己的品牌,卖得便宜是因为定位成天水花牛苹果的次品,”陈波解释。
“这是一块被埋没的璞玉”
晚是晚了,互联网列车,礼县总算赶上了。2014年,陇南市决心发展电商经济,礼县因此成立了电商办,彼时的礼县,还没有一家电商。
礼县电商办主任石建英回忆,当时县里开办电商班,没有人来参加,“行政力量推动的话,只有乡镇的干部、村干部来参加了,但这些人不是做电商主体”。
县里后来提出,每个来接受培训的年轻人,不但包吃包住,每天还补贴200块钱,这才勉强凑齐了一个班,“没200块钱他不愿意来的。”
也正是那一年,阿里巴巴启动了农村战略,计划通过农村淘宝覆盖全国千县万村。仅陇南一地,农村淘宝就建设了5个县级服务中心和近200个村级服务站。
礼县苹果,也因此有了顺畅“进城”的通路。
“如果环境真不适合,也不能硬推,”陈波对礼县苹果很熟悉,在他看来,礼县的产业虽然落后但潜力极大,“这个地方条件是优质的,是一块被埋没的璞玉。用好天然条件,让所有人能回到家里有事干,这就是阿里巴巴扶贫的最大价值。”
阿里巴巴的农业专家们,为礼县苹果设计了一套涵盖近期、中期、远期的三个目标的完整方案,“短期做品牌,中期做标准,长期做品种改革”。
他们首先着重挖掘红元帅的特质,与消费者需求结合,帮助它打开市场空间。
“很多家庭爱买国外的蛇果,熟了以后刮沙给孩子当辅食。礼县苹果本来能种得更好,果实更圆更大,水分更足。由于农民长期不投入,这些都没有做到。”
中期目标是,拔高礼县苹果的种植标准、单位产量、单位商品果质量,帮助它形成自己的独立优势。
更长远的目标是,寻找到适合当地的特色品种。
为了推进礼县苹果项目,阿里在当地找了多家合作伙伴,最终选定了张翔。他创办的乾宇电商,短短几年成为礼县的龙头企业,县里将它推荐给了阿里。
阿里看重的不只是张翔的能力,还有他对农业的情怀。
三十年前,张翔的父亲是第一批将礼县苹果带出山的礼县人,如今,张翔等年轻人通过互联网,将礼县苹果销往更广大的市场。
1990年出生的张翔,是当地为数不多的本科生,大学毕业后,父母托人在深圳一家国企为他谋得了一份待遇优渥的工作。在电脑椅上坐了半个小时后,他逃了,“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参加培训时,张翔已萌生了开网店的念头。父亲一脸不屑,认定儿子注定要失败,“这一斤斤地搬来搬去还不够邮费呢,拿到批发市场三天解决几万斤,多快啊。”
结果,通过电商,张翔的苹果成交规模,已经远远超出了父亲当果贩子时的几十倍。礼县苹果也在线上实现了弯道超车,逐渐树立了自己的品牌。
“阿里是做事业的,不是做生意的”
阿里巴巴淘乡甜介入这三年时间,礼县副县长李元明显感觉到,礼县苹果品牌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供应链得到了系统化规范,对贫困地区产业升级提供了动力。
在他看来,与输血式扶贫完全不同,阿里巴巴的扶贫是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商品、打通产业链,发挥平台优势让市场去拉动扶贫,“阿里巴巴是用长远的眼光把产业做大做强,是来做事业的,不是做生意的,这是阿里和别人最大的区别”。
按照阿里巴巴提供的商品果标准,张翔对苹果进行分级收购,价格也比零散的果贩们高出许多。高价刺激下,果农们有了分级意识,也倾向于加大投入种植商品率更高的果树。
阿里对合作者有额外要求,优先照顾贫困户,比如何彦子。如今收购价有了保障,何彦子有了投入的信心,今年就计划砍掉那六十多棵老果树。
以张翔的企业作为示范,阿里在礼县推广了一套新的产业标准。他们请来了中检的专业人员驻扎在厂房里,用一个月的时间为企业提供生产标准,甚至连工人的指甲长度都有严格规定。
“手指甲磕一下苹果就是个伤,”张翔说,现在按照要求,工人每天上班之前全部检查一遍手指甲。
张翔还告诉记者,过去所谓龙头企业,无非卖得比别人好。而阿里衡量龙头企业的标准是——你给别人释放了什么?
“别人卖上10万吨,你卖上100万吨,那只是量的区别,没什么释放。用电商的理念跟产业结合起来,通过电商逼着产业去提升质量,通过电商来给消费者传递信任,使整个产业都受益,这才是真正的龙头企业。”张翔说。
礼县苹果正在通过分拣设备准备寄往全国各地的买家。
通过与阿里巴巴的合作,张翔还有了新的计划——自己种苹果。他将和农村淘宝一起建设规模达到1000亩的“未来果园”,全部采用阿里未来农场的技术及设备,实现标准化生产。
过去,礼县人靠天吃饭,“今天吃到的苹果和明天吃到的苹果,完全是两个味道,”张翔说,标准化生产保证了产品的质量。“有了质量和品牌,咱礼县苹果就走得远,村里人的日子也才能越来越好。”(中新经纬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