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袁汝婷、高文成
家住湖南常德石门县的颜钦荣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去年已经脱贫。如今,只要帮扶干部许元璋到了村里,他就赶紧骑上摩托去村部迎人。可就在两年前,许元璋在身后追,他却是想尽办法躲。
今年初冬,记者在位于武陵山片区的石门县蹲点,听到了一个扶贫干部“追穷”的故事。
今年53岁的颜钦荣,是石门县新铺乡永兴桥村的村民。过去,他沉迷打牌,东游西荡,没正经生计,是村民们眼里的“懒汉”。2016年,石门县供销社干部许元璋来到村里帮扶颜钦荣时,他的首要任务是“追着颜钦荣跑”。
有时,许元璋在村里四处找人,再去集镇上一家家打听颜钦荣的行踪。还有时,他得“蹲守”在颜家,一等就是大半天。
“老颜,你什么时候回来?我们聊一聊啊。”家里没人,许元璋就打电话,多数情况下没人接,就算通了,电话那头也敷衍着“就回了”,却三四个小时都没动静。
“我就爱这么过日子,怎么不行?”穷了大半辈子的颜钦荣,已经适应了既有的生活。
“我想不通,毕竟他年纪比我小,我又是主动来帮他的,怎么这么不尊重人呢。”许元璋比颜钦荣年长3岁,尽管委屈,可他不死心,继续追在颜钦荣身后。这一追,就追了好几个月。
同在村里扶贫的县供销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潘湘衡看不过去了,把颜钦荣约到村部,劝劝他:“老颜,扶贫是个好事,能把你家的日子搞好,你要配合。”
“我不信!以前又不是没人来过,肯定搞不好!”颜钦荣对扶贫能否见效并无信心。
潘湘衡看着歪坐在对面、叼着烟、跷着二郎腿的颜钦荣,气不打一处来,一言不合,两人便争吵起来。
那一场争吵,以颜钦荣一句“倒要看看你们搞成什么样!”结束。
村支书刘德兵,能流利背出颜钦荣的手机号,因为他经常打电话喊颜钦荣来家里吃饭,边吃边劝,有时也叫上许元璋。
颜钦荣记不清自己在村支书家吃了多少顿饭,“许主任和刘书记一直给我做工作、讲政策,告诉我要相信党相信政府,慢慢想法就有点变了。”
想法的改变,也源于亲眼所见。扶贫工作队进村几个月,破旧的村部修整一新,颠簸的村道平整了,不少贫困户开始发展养殖种植产业,有了稳定收入。
目睹这一切的颜钦荣,这才发现自己想错了。
“许主任,要不,你帮我找个事做?”经过好几天的思想斗争,颜钦荣主动找到了许元璋。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他当上了村里的公益护林员,又学起了养蜂。
他也不再躲了,“只要许主任给我打个电话,我就骑着摩托去村部接他。现在路修好了,方便!”永兴桥村新修了9公里路,水、电、路都直通颜家。
2017年秋天,颜钦荣养蜂挣了钱,护林员岗位也有稳定收入,顺利脱贫。
这一天,他和潘湘衡、许元璋、刘德兵聚在了一起。当年的“懒汉”踌躇许久,端起茶杯开了口:“潘主任、许主任、刘书记,以前不好意思,不知道你们是真扶贫,对你们态度不好。谢谢你们。”
茶杯相碰,是心结打开的声音。
如今,颜钦荣成了村里最积极的“编外”村干部,大小事都热心帮忙。“我们老百姓不太会说话,但眼睛是雪亮的。政府帮了我们,我们也要帮政府。”
颜钦荣所在的永兴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从38户123人减至3户5人,预计年内全部脱贫。这样的变化,也在石门县其他村同步发生——
这个位于武陵山脉东北端的山区县,1986年被湖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贫困县,2011年被纳入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2018年8月,湖南省人民政府正式发文批复,石门县脱贫摘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