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村医夏忠惠:回报乡亲为各族群众防病治病
作者:本报记者 王海磬
今年67岁的新疆村医夏忠惠虽然早已退休,但她忙碌的身影却从未停下,她仍然经常到村卫生计生服务室,服务村民,发挥余热。
夏忠惠所在的赛比墩村位于新疆拜城县康其乡,村子距拜城县10公里左右。夏忠惠回忆,起初到赛比墩村时,由于语言不通,当时还是孩子的她不知所措。
1964年12月,失去双亲、年仅13岁的夏忠惠,从四川老家孤身一人来到赛比墩村。当时正值天寒地冻,1件单衣、1间简陋破旧的土房子,是她拥有的一切。村民吾斯满·依不拉音看到瑟瑟发抖的夏忠惠,将这个可怜的汉族小女孩领到家中,把家里仅有的一个干馕分了一半给她,并给了她件“白天当衣,晚上当被”的羊皮袄。那种温暖让夏忠惠铭记至今。
此后,夏忠惠便吃起了百家饭,穿起了百家衣,在村民的关心照顾下长大成人。
1971年,经村民推荐,夏忠惠经过学习当上了“赤脚医生”。那时,她就决心将自己的知识和爱都献给这里的父老乡亲。
当时,村里只有她一个医生,没有卫生室,夏忠惠只能上门为村民看病,一个月的收入只有13元。
“我每天背着一个药箱,穿着白大褂穿梭在各家各户,出诊就靠两条腿走,鞋子不知道走坏多少双。后来条件稍微好些了,有了自行车,不知骑坏了多少辆车。”夏忠惠回忆说,“由于医疗条件有限,电话也没有像现在这样普及,谁家有人生病了,只能通过村里的大喇叭叫我,我听到后就背上药箱赶去看病。”
“阿布拉江患有骨结核;吾斯满老人患有肺气肿、高血压;托乎提·尼亚孜妻子患有头痛病……”夏忠惠对赛比墩村里患病人群了如指掌。赛比墩村民居住比较分散,经常是一天转下来就要走二三十公里的路。“白天时间不够用,晚上我也去,我吃过这个村子里所有人家的饭,当有能力关心他们的时候,我如何能停下脚步?”夏忠惠说。
今年68岁的村民吐尼沙汗·吐尔地,是给夏忠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个患者。
1997年,吐尼沙汗患上了癫痫病,有一天突然晕倒在家中,浑身抽搐,不省人事,老伴儿吓得手足无措。夏忠惠闻讯赶来抢救,靠着“掐人中”这样的土办法,让吐尼沙汗缓了过来。往后的日子里,正是夏忠惠的及时抢救,让吐尼沙汗4次死里逃生。
2008年,经过专业培训,夏忠惠获得了乡村医生资格证。赛比墩村的医疗卫生条件也渐渐好起来,村卫生室终于从用了30多年的一间石头房搬进了砖木结构的房子。在新的村卫生室里,夏忠惠不仅为村民解决头疼脑热问题,也逐渐接受了家庭随访、慢性病管理等公共卫生服务的系统培训和学习。
“现在,村里简易的卫生室已经变成了卫生计生服务中心,诊断室、观察室、药房都是按标准化卫生室的要求分开设置的,村里人看病更方便了,硬件的提升带来的是更好地为大家提供服务。”夏忠惠很开心。
照顾身患痢疾的迪丽亚尔·吐尔洪老大娘,天天为她擦澡洗衣,不见厌烦;不顾一切,为依迪力斯·买买提做人工呼吸,抢救病人;受家长嘱托,接收脑膜炎患者吐逊古丽·库尔班,精心治疗,病人奇迹般痊愈,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夏忠惠用学到的医学知识,满腔热情地为当地各族群众防病治病,倾其所能为群众办好事,回报乡亲们对她的养育之恩。她经常对村民和子女们说:“赛比墩村养育了我,我愿一生服务在这块土地上。”
夏忠惠履行着自己的承诺,用自己平凡而朴实的行动谱写了一曲民族团结的动人之歌。47年来,这位在拜城县远近闻名的女村医累计诊治患者60余万人次,为贫困群众垫付医疗费和农资、煤、粮款28万余元,她将自己的青春和爱献给了这片土地。
(本报记者 王海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