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合肥10月26日电(记者 吴慧珺)十月的皖西,火红的柿子挂满枝头。位于皖西腹地的安徽寿县,板桥镇邹祠村村民张士忠刚收完今年的席草,5亩地共收了15000斤。“按照2块钱一斤算,每亩地毛收入6000块钱。家里还有5亩晚稻,亩产800斤,每亩毛收入也有1200块钱。”张士忠除了自己种植席草,还通过扶贫小额信贷购置了机器编制草席,他告诉记者,日子可比以前红火了。
张士忠说的席草,俗称灯芯草。多年以前,寿县的老百姓怎么也没想到,不起眼的小草竟然成了致富法宝。
1964年冬天,板桥镇一名干部到浙江宁波出差,带回一批本草草根到板桥试种。“当时大家都纳闷,出去学习考察,带回来一把草根要做什么?”寿县板桥镇党委书记夏丁回忆道,没想到这批草根在水源充足的安丰塘畔扎根之后,生命力强大。在板桥镇,几乎家家都种席草,但因为之前缺乏对草的精深加工,村民们的收入并不理想。
2014年以前,张士忠家还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过去种草靠天种,缺乏种植技术,邻里间种的多了,外地来收草的也压价。”张士忠说,2014年以后,县里开始重视席草种植技术推广,开办了席草种植技术培训班,加上自己平时在田间地头琢磨出来的技巧,“草种得一年比一年好,大家还经常来找我取经。”张士忠说。
为改进席草种植技术,提高产量,寿县还与安徽农业大学合作,开展席草产业提升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据了解,该项目累计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5.32万亩,平均亩增产320.82公斤。
如今的板桥镇,辐射带动周边安丰塘镇、迎河镇等10余个乡镇种植席草,已是全国四大草席基地之一。张士忠成了个体草席编制户,除了自己种植席草,也开始小规模收购。以板桥镇为例,现有席草种植面积2万亩,亩均席草收入5500元。已拥有个体席草编制户近1700户,拥有各种草制品编织机2300余台,生产各类草席年创产值约6亿元。
张士忠跟记者算起了自己的致富账。自家的5台机器,一年能编制2万余张草席,年纯收入10万元左右。“咱们都要撸起袖子加油干,争取小康路上不掉队。”他说。
在板桥镇,席草成了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争取脱贫致富的抓手。“席草产业带动400余户贫困户脱贫,贫困户通过自身产业发展有300余户达到稳定脱贫。”夏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