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王长山、杨静
前不久,金沙江堰塞湖下游,自泄水流最大洪峰来袭。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羊拉乡党委书记立青农布忧心忡忡,他沿着江岸排查和疏散群众,直到受威胁的群众都安置到安全地点,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近8年来,在这个平均海拔4270米、被称为“云南北极”的山乡,他忘我奉献,倾情守护雪域和谐稳定,带领全乡群众脱贫发展。
扎根云端:做和谐的守护者
羊拉,藏语意为“牦牛的角尖”,位于云南省西北角、与川藏交界的崇山峻岭中。“人在路上走,鹰在脚下飞”是这里的写照。但艰险没有阻挡住立青农布的脚步。
党员干部要担当!要站在第一线!这是立青农布向乡亲们的承诺。
“是党员的都站出来!”这声吼让对峙的人群安静下来。皮肤黝黑、个子不高的立青农布站在双方中间,眼神坚毅,气势威严。看着党员们正气凛然,两方人群僵持了一阵,随后开始散去。一场剑拔弩张的危机缓和了下来。
这是在2015年,因山林、牧场问题,两个村民小组发生纠纷,一时间几百人聚集。立青农布获悉后赶到现场,和干部们住简易帐篷,做双方工作,夜以继日坚持70多天,但协调并不顺利。然后,对峙发生了。
“我站在中间,肯定有危险。”立青农布说,但关键时刻,领导干部、共产党员就要冲得上去。
在虫草山管控中,他采取的事前加强宣传教育、事中派工作组驻点管控的方法很有效。每年,他都徒步到海拔4000米以上的虫草山开展工作,宣传教育覆盖山上每个人。
“他做事公道!”村民有事会第一时间找他。他用通俗的藏族语言来宣传政策,与群众交流时不厌其烦,要讲到所有人都明白。
为调处交界处矛盾纠纷,立青农布坚持依法调处为基础、睦邻友好机制为补充、教育感化为手段的调处办法,成功调处多起涉及边界、虫草山、牧场的矛盾纠纷。他每年平均参与调处矛盾纠纷逾40起。
“以前天黑后不敢上街,现在治安好了。为书记点赞!”在羊拉乡甲功村,群众竖起大拇指。
发展云端:做乡亲的带头人
阳光洒在金沙江边一排排藏式民房上,房顶上飘扬的党旗格外耀眼。茂顶村扎巴一家正在院子里聊天,看着立青农布走到门口,63岁的扎巴上前邀他到家里坐坐。
去年养殖收入多少?有哪些补贴?……走进扎巴家,立青农布很快进入话题。他要给扎巴一家算收入账,核实享受的政策,还要宣讲扶贫政策。
扎巴算了算账:养蜜蜂、种土豆、花椒等收入约1.5万元,国家各类补助补偿超过9000元,去年家庭纯收入一共超过3万元。
“早就想搬下来了。”扎巴之前住的村子海拔3000多米,有地质灾害风险,经常缺水,出村靠一条便道。一家9口人住着土木结构的房子,人畜混居。当年,许多羊拉人生活在山上,增收产业培育难,脱贫难度大。
2012年,时任乡长的立青农布坐着摩托车,冒着塌方、落石等危险,逐村逐户动员,协调土地和产业项目。几年里,他推动8个村民小组120多户搬迁,培育了蜜蜂、花椒等产业,村民经济条件得到改善,实现“挪穷窝、改穷业、换穷貌、拔穷根”。
以前,通往羊拉的公路被称为“天路”。人们说,在羊拉工作的人,把生命一半交给头顶上的落石,一半交给脚下的深渊。交通闭塞,成为制约发展的主因。
要致富,先修路。立青农布立志打破交通“死角”状态。通过近八年的努力,羊拉乡新增乡村公路近200公里,52个村民小组组组通公路。家家户户都通了电,装上了太阳能热水器。
“如今政策好啊!”现在,扎巴家住在二层楼房里,厨房、洗手间等一应俱全。
奉献云端:做为民的践行者
2011年3月初,立青农布背上行囊,到羊拉任职。在积雪覆盖的土路上,他们走走停停,不断清理路面,颠簸了两天才到乡政府驻地。极度偏远之地的艰苦,实实在在地摆在他面前。
“如果人留不住,就发展不起来。”立青农布说,不能有到羊拉“镀金”的想法,这里的乡亲需要守候。当晚,立青农布在床上辗转反侧,思考着羊拉的未来。他打定主意,要把羊拉当成自己的家,努力在这里干点事情。
在丹达河电站建设项目协调过程中,为了解真实情况,他四渡丹达河,如果同事不及时拉扯,他会被河水冲走;
帮助孤寡老人取初筹集资金盖房屋,并送去粮食、棉被和衣物……
“只要村民发展好了,我就知足了。”这是坚守在羊拉的立青农布时常挂在嘴边的话。但对家人而言,他常感愧疚。
夫妻长期两地分居,每年陪伴身在农村的父母不到3天……立青农布一家三口分居三处,妻子在香格里拉市脱贫攻坚指挥部,儿子在上学。妻子儿子2013年来到羊拉看望他,第二天孩子就悄悄跟立青农布说:“爸爸,不要在这里了,回去吧。”孩子的话没动摇他的决心,他依然坚守在这方土地上。
在同事们眼中,他八年如一日扎根羊拉,没有怨言,也未向组织提过个人要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