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土农网农业信息发布平台

在线客服QQ:

1297394205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资讯 » 农业要闻 » 人物 » 三农人物

湖北安陆市:脱贫路上“志”为先 雷公镇三个困难户的脱贫故事

   日期:2018-09-14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    作者:zgny.com    浏览:289    评论:0    
核心提示:  自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政策以来,湖北安陆市雷公镇涌现出许许多多贫困户积极向上、不等不靠、光荣脱贫的典型事例,凭着顽强的意

   自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政策以来,湖北安陆市雷公镇涌现出许许多多贫困户积极向上、不等不靠、光荣脱贫的典型事例,凭着顽强的意志,依靠勤劳的双手演绎着一个个“自力更生、产业脱贫”的真实故事。

  人穷志坚 村民点赞

  何忠恩,48岁,家中4口人。十多年前一家人在广州开诊所,日子过得殷实,2003年,何忠恩的妻子常感身体不适,家人四处求医,后被确诊为卵巢癌,但也并未放弃治疗,何忠恩变卖在安陆的房子,再加上向亲戚借的钱,好不容易筹措了二十多万元的手术费为妻子治疗,妻子却仍然不幸去世。2009年,父亲罹患胃癌,相同的遭遇再次出现,却仍未挽留住父亲的生命。2012年,母亲又患了严重的风湿病,瘫痪在家,家庭的不幸与病痛的折磨使得老人家自杀身亡。尽管不是亲生父母,何忠恩依然尽心照顾,举债为父母治疗,尽自己的孝心。家人的接连去世沉重地打击了这个家庭,何忠恩变卖财产、四处借钱为家人治病,高昂的治疗费用,如此沉重的经济压力,把一个原本和谐美满的家庭逼向了贫困的边缘,到目前为止仍欠债四五万元。

  2015年何忠恩通过个人申请和村里民主评议,被纳入王祠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自从评上贫困户后,医疗政策从慢性病到大病救助、免农村合作医疗,患有“三高”的何忠恩在医疗救助方面有了保障,扶贫政策释放的红利给他减轻了一定的经济压力。

  “感谢党和政府,感谢如今的好政策”,面对如此好的产业扶贫的政策,他并不甘心做一个贫困户,正如他所说:“人穷志坚,疾病摧毁了我的家庭,但绝不会磨灭我的意志。”

  他该怎么办?身体并不健康的他又不能外出务工,儿子在外务工只够养活儿媳和6个月的孙子,他在家种地、养鱼,但收入并不乐观。在驻村工作队入户宣传产业扶贫政策时,他思索着,在现有基础上还能干些什么?还能发展什么产业?

  他把自己的意愿告诉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后,帮扶责任人出策,建议他在村里免费提供的双堰水库里养鸭。2015年,他着手开始养鸭,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帮助申请小额贷款,并联系村里养殖大户,帮助进行技术指导,目前已建养殖场100余平方米,规模达2000只。一份耕耘,一份希望,一份辛劳,一份收获。经过不懈的努力,何忠恩养的鸭子已经到了收获的时候,去年年收入已达2万元/年。

  为进一步坚定何忠恩的脱贫信心,驻村工作队今年准备帮助申请贷款10万元,用于扩大鸭场规模至300平,并准备在7月出售本批次鸭子后购买一些鸭苗送给何忠恩,帮助他稳步脱贫。

  目前何忠恩的养鸭产业正在如火如荼地壮大中,生活得到改善,现在他卯足了劲,每天勤劳工作,朝着未来幸福生活迈步向前。何忠恩不向生活低头,积极走出贫穷的人生态度,赢得了村里人点赞,也给王祠村的贫困户树立了一个脱贫榜样。

  小个子  大担当

  近日,贫困户张宗发家的场十分热闹,他喜不自胜:“今年买了1000只大一些的鸡苗成活率高,再加上种地的收入,现在觉得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感谢领导们的关心与帮助。”

  张宗发,雷公镇魏桥村三组村民,现年47岁的他谈到家庭情况总是愁容满面,原来他的妻子和儿子患有精神病。2016年,他和妻子在深圳一家灯饰加工厂务工,一年收入三四万元也只够日常的支出,然而,一场意外使得妻子病情加重为了让妻子得到治疗,他们只好返乡另谋出路。

  除了种好自己的4亩地,还流转同村他人的10多亩地种植小麦、水稻,一年收入一万多元,但是妻子和儿子常年需要药物控制病情,每年三四万元的医药费压得这个家庭喘不过气来,家里的负担都压在一米五八的张宗发一个人肩膀上,日子过得实在艰难。每天从地里忙完回来,看着在家的妻子和儿子,他辗转反侧:作为丈夫,作为父亲,他不能被生活的重压击垮。种地的收入远远不够家里的开支,他还能干些什么才能多得些收入?

  给这个家庭带来转机的是安陆市委组织部驻村工作队在结对帮扶走访的时候了解了具体情况,经多次走访调查、与村两委协商后,鼓励他可以利用家后面以前废弃的鸭场,改造成鸡场来养鸡。帮扶责任人积极帮助申请小额贷款、奖补资金,并帮助联系村里养鸡大户为其提供技术指导。鸡成熟之后,还帮助宣传销售鸡蛋、鸡,让他不愁销路

  自从驻村工作队、村里帮助我家养了这些鸡,家里困难得到了缓解,我虽然没有其他本事养鸡还是可以的现在也慢慢摸索出门道来,等这批鸡出栏后准备接着再养5头牛。”只要我能动,我就努力奔下去。”这句话经常挂在他的嘴边。

  据了解,去年张宗发养鸡收入已达上万元,不仅实现了在家门口自己通过产业养殖脱贫的梦想,还可以照顾到妻子和儿子。乐观向上、勇于担当的张宗发给魏桥村的贫困树立了一个勤劳脱贫的典型。

  战胜病魔  实干脱贫

  李德忠,雷公镇双河村四组人,家有四口人,妻子叶显华,1958年12月出生,在家务农,家里两个女儿都已出嫁。

  2011年8月,骨瘦如柴的李德忠在武汉同济医院住院检查,被确诊为淋巴结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IV期(肝右叶多发),检查结果一出来,一家人抱作一团,哭成了泪人。他作为家中的“顶梁柱”倒下了,让她们感到天塌了下来,但他和家人并未放弃,积极进行治疗。

  住院一年来,妻子叶显华每天照顾、陪伴,任劳任怨,时时刻刻为他打气加油,使得他的心情逐渐舒畅了起来。通过治疗,李德忠的病情有了好转,考虑到家庭的经济承受力,他申请出院回家边治疗边静养,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到医院复查。从2011年8月到2012年9月,他一共化疗了14次,检查治疗花费了116000元,其中,从亲戚朋友那里借了5万多块钱。在家人细心的照料下和亲戚朋友的帮助支持下,经过四年的漫长治疗时间,李德忠的病情有了根本性的好转。

  2015年8月,通过提交贫困户申请书和村民代表大会民主评议,李德忠的家庭被确定为精准扶贫户(低保贫困户),一家人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虽然有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扶持及低保收入来源,但面对家庭的负债和各项开支,生活上还是有些捉襟见肘,杯水车薪。在市安监局驻村工作队、包村干部及村“两委”的帮助下,2015年,李德忠决定自主发展产业---养猪,当年生猪出栏8头,营利2000元;2016年,他扩大了养猪场规模,将近养了50头,并且扩建了猪圈、购买了粉料机、打了水井,这些一共投资了4万多块钱,因为那一年猪价上涨幅度比较大,当年赚了4万多块钱;2017年,养了2头母猪,下了21头小猪,另外购买了37头小猪,当年生猪出栏58头,营利2万8千块钱。另外,在产业扶贫奖补政策支持下,还享受到了5000块钱的奖补。

  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帮扶责任人的帮助下,李德忠通过和家人的共同努力,日子渐渐宽裕了起来,治病欠下的5万多元外债也全部还清,2017年年底经过上级领导层层验收,终于摘掉了贫困户这顶帽子。今年,他准备再扩大养猪场规模,养100多头猪,截目前已经出栏生猪20头。李德忠靠着坚韧不拔的毅力战胜了病魔,并逐渐从困难中走出来,用自己的双手摆脱了贫困,现在的他对生活充满了信心。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鼓励贫困户自我“造血”发展产业才能开流活源。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雷公镇通过精准识别、精准施策针对每个贫困户的实际情况,积极采取精准扶贫措施,通过产业扶贫来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脱贫致富,已经成为雷公镇当前脱贫工作的一个重要手段。让贫困户自己积极参与进来,通过政府、社会的帮扶,更重要的是他们用勤劳的双手摘掉“贫困的帽子”。

  

 
 
更多>同类农业资讯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 当前有6069人在线
  • 其中2309位会员
  • 3760位访客
  • 今日发布帖子:2600
  • 今日访问量:3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