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者 赵宇恒)9月8日,在2018第三届中国(郑州)国际期货论坛“期货投资机构”预热论坛上,新湖期货有限公司董事长马文胜介绍,近年来,期货经营机构服务中国的实体产业能力大大增。通过期货资管和风险管理业务创新和发展,不仅提升了期货公司的服务能力和专业能力,并且形成了期货经营机构的商业模式。当前,开展期货资管与风险管理业务为期货经营机构带来重大发展与机遇。
“‘重大’两个字就是期货经营机构真正转型为大宗商品交易机构,转型为大宗商品投行业务。”马文胜说,所谓机遇,一是市场需求。现在中国市场已上市近十个大宗商品,中国产能一年大概是14万亿左右。14万亿的风险管理为中国的衍生品市场带来了巨大的需求,中国的期货市场也是为这14万亿实体经济风险兜底,同时企业的风险管理精细化和企业创新的商业模式也需要不断创新。
马文胜认为,当今中国期货经营结构已由简单的、单一的通道业务,转变为为客户服务、创造价值为核心的衍生品综合业务的服务提供商。期货公司及其子公司,大致能做经济业务、咨询业务、资产管理业务、场外业务、期限业务、融资型业务、国际业务等七项业务,这七大业务又可以分为20多个小项。由于服务业务的个性化,服务客户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自然人客户、专业交易商、衍生品运作比较成熟的产业客户、一般中小企业、中小机构投资者、大型机构投资者、海外机构投资者等。把这七大类客户和20项业务加在一起,期货公司大致提供140项业务,通过业务组合,全方位开始为企业经营管理来服务。
“通过期货分管和风险管理业务,正在成为中国期货市场最重要的机构投资者。”马文胜介绍,以期现业务、基差业务为例,当期现、基差较小时,很多期货公司子公司就会囤积现货、抛出期货,或者是买入期权,当基差拉大的时候就会放出现货平掉期货,当很多机构共同来做这个事时,实际上承担的就是国家储备的职能吗。实际上很多期货子公司已经开始在做这个事,它关系着期现市场的稳定性。“再比如说做市商。现在期货公司在期权上做市商已经做得很好,期货公司把客户风险拿过来直接进场。”马文胜说,比如“保险+期货”,将一个非常简单的产品给了农户,农户购买农产品价格跌价保险产品,保险公司赔付给农户,期货公司在场内进行对冲。
马文胜认为,今后国内期货公司资管可能会向三个方向发展。一是财富管理。期货公司也应该具备财富管理的能力和条件,对宏观大类资产进行方向性配置,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中观策略和风格配置,最后可能才是选机构。
二是资产管理。期货公司资管业务停留在交易层面是不够的,因为期货、最核心的功能是风险管理,把期货公司风险管理如果跟风险管理业务挂钩在一起,这个空间就非常巨大了,但是需要政策的支持。资管和风险管理业务如何对标?马文胜介绍,以“保险+期货”为例,来自各方面的信息显示,后期政府将加大投入力度,这有可能会变为一种真正的险种服务。在玉米“保险+期货”试点中,保险产品就是要保护玉米价格下跌时农户的利益。在进行对冲时,涉及量小的时候没问题,如果量大了,整个市场能不能消化得了?期货公司子公司有没有这么多自有资金做对冲?马文胜认为,期货公司通过资管产品可以互换保险公司的保险金,互换到产品里,产品在期货市场里按照保险要求来进行对冲。对冲有可能有盈有亏,通过收益来抵消盈亏,就是产品的盈亏。“如果这条路能够打开,可能我们很多风险管理问题、资金问题就会应刃而解。”
三是风险管理。现在期货市场已经形成了现货、期货、基差、期权为企业服务的多层次风险管理工具,现货是资产,期货完成对冲,基差形成个性化,期权形成收益结构的改变。由于这些转变,在期货公司为产业服务过程中将会看到企业运营模式的创新,有可能朝着不同的业态来发展。
“这些业态中最重要的业态就是期货公司风险管理子公司向大宗商品交易商来转型。”马文胜说,今后的市场或许会出现这样一种业态,其核心是交易所场内市场,标准市场之外就是期货经营机构或者是现在已经出现的大型的现货交易商、贸易商,他们去设计一些场外产品,来满足很多企业一对一的需求。“可能五年左右或者十年左右,这种业态就会出现。”
让一个不懂期货企业完全了解期货运作存在很大困难。马文胜认为,上述创新使得风险管理的需求者和风险管理服务的提供者实现分离,客户买产品就行了,从以往服务决策转变为衍生的提供主体,会带来内部组织架构巨大的变化。“其实这个变化我个人认为也很简单,就是四个板块:期货经营机构业务单位要变成专家线,要变成顾问线;经济业务、风险管理业务要变成产品线;七大项要变成20个子项产品线;技术、运营研发要变成财务线。把这些结合好就是中国期货公司要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