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农户当个好参谋
——记天津市武清区农机发展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罗寨玲
本报记者李琭璐
“心系农业,身体力行抓示范;情归农机,攻坚克难忙推广;造福百姓,无怨无悔献赤诚。做事要脚踏实地,往农民需要的地方使劲儿,真正与农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她在日记中写道。
1997年罗寨玲大学毕业,就踏入了农业机械化的大门。也许是体验过农民劳作的辛苦,上班的第一天,她就在自己的日记本上写下了这样的话。
20年来,她始终保持着对农民的这份情感,对土地的这份挚爱,在逐梦的路上走得踏实而坚定。
武清是天津市农业大区,粮食播种面积近120万亩,每年产生的农作物秸秆总量约190万吨,以往农户大多采用焚烧的方式进行处理,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罗寨玲先后引进并组织实施了“小麦秸秆粉碎抛洒机械化技术”、“旱作农业蓄水保墒机械化技术”等6个部、市、区级示范推广项目,示范推广了小麦、玉米免耕覆盖播种、机械化深松、秸秆粉碎机械化还田及秸秆打捆等10余项新技术,推广新机具3000余台套。
到了2017年“三夏”,武清区已有1500多台小麦秸秆粉碎还田机、20余台大型秸秆打捆机在广袤的田野上进行作业。全区45万亩小麦秸秆基本实现全量化利用,秸秆焚烧火点为零,有效遏制了焚烧秸秆的现象,提高了土壤肥力,改善了空气质量,展现了农业机械化在降成本、增效益、添绿色、可持续方面的新作用。
“罗参谋”是农户对她的亲切称呼。因为不论提出何种问题,她都能给出科学合理的答案,并给予农民最实在的帮助。“我的合作社承包种植了2500亩土地,主要种植小麦与青贮玉米,青贮玉米以前靠人工收获,每亩成本要300元;现在用青贮收割机收获,每亩仅用150元,仅机械收获一项就节省了37.5万元;以前人工收获要用20天,现在青贮机收获5天就全部完成,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武清区上马台镇雨成农机合作社社长鲁全刚感触最为深刻。这都得益于罗寨玲主持引进的全株玉米青饲机械化收获机,这种机械一次性完成收割、切碎、抛撒装车等多项功能,能把复杂的收获环节变得简单又快捷。
已经过了不惑之年的罗寨玲,看起来是一个安静、文弱、性子还有些慢的女同志,但是干起工作却有一股拼命三郎的“狠”劲儿。2009年,她被聘为武清区首批科技特派员,足迹更是遍布全区29个镇街的每一个角落,用日积月累的经验把贴心的服务送到了农民朋友的心坎上。
这些年,罗寨玲的科研成果《武清区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点建设》获市级一等奖,《激光平地节水技术》获市级二等奖……她的科技项目填补了天津市激光平地技术的空白,创造了武清小麦秸秆综合利用的历史,在推进武清向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的进程中作出了贡献,也成为了全区农民信任的农业生产好参谋。她也因此获得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天津市农机化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2017年,罗寨玲当选为中国共产党天津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代表。她说:“这既是一份荣耀,更是一份责任,要在武清乃至天津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进程中继续贡献智慧和汗水,谱写农机事业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