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土农网农业信息发布平台

在线客服QQ:

1297394205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资讯 » 农业要闻 » 人物 » 三农人物

张曙光:一生为民写芳华

   日期:2017-11-17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    作者:zgny.com    浏览:450    评论:0    
核心提示:  一生为民写芳华  ——追记贵州省铜仁市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张曙光  ▲川岩村环村公路一景。陈 继 左禹华摄  张曙光日

  一生为民写芳华

  ——追记贵州省铜仁市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张曙光

  ▲川岩村环村公路一景。陈 继 左禹华摄

  张曙光日记里的座右铭。

  本报记者 李朝民

  78岁的张羽松,最近心绪难平。他说,要是儿子曙光还活着,看到十九大报告中的好政策,一定会备受鼓舞。

  张曙光,高中毕业,是贵州省铜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峨岭街道川岩村原党支部书记、铜仁市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奋战在反贫困路上20多年。

  然而,令人没想到的是,2016年9月4日,张曙光带领村民帮助贫困户田儒芬家拆旧房、挖地基、建新房,其间不慎从楼梯上摔下来,倒在脱贫攻坚一线,再也没有醒来,生命定格在48岁。

  “活着不一定要鲜艳,但一定要有自己的颜色。”这是张曙光写在日记本上的座右铭。那么,张曙光究竟书写着怎样的人生芳华?

  为寻求答案,前不久记者来到川岩村走访。让人内心叹服的是,不同层面的受访者都说着他的“好”,而每个人讲述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一个鲜活的张曙光。

  修新路

  反复动员群众筹资投劳,一铲一锹地挖。历时近3年,5公里的通村泥巴路终于修成了。

  川岩村坐落在山坳里,土地贫瘠,石漠化严重,祖辈靠种玉米、红薯为生,辖5个村民小组、266户935人,直到2014年,全村贫困发生率仍高达33.6%。

  人穷志不短。30年前,张曙光的父亲、村小学民办教师张羽松就牵头筹资,组织乡亲用钢钎、铁锤在山间劈出了700米通村路,打通了川岩连接外界的通道。

  路虽然通了,但张羽松并不满足。他时常念叨,要是能修条环村路,把5个村寨连起来就好了。这样一来,大家出行就更方便了。

  说者无意,听着有心。张曙光牢牢地把父亲的心愿铭记心间。1996年初,在广东打工的张曙光回村办事,被老支书田儒祖竭力挽留,让他回来当会计。

  张曙光思虑再三,决定回来。他担任村会计不久,就提出修环村公路的想法。但是,村支书和村主任都摇头:“难啊,曙光!上级资金难要,村里人心不齐。”

  勇于担当的张曙光并未退缩。寒冬腊月,他骑着摩托车一趟趟跑县、镇有关部门,进行“软磨硬泡”。争取到爆破物资后,他反复动员群众筹资投劳,利用闲暇时间,一铲一锹地挖。历时近3年,5公里的通村泥巴路终于修成了。

  村民说,为了修路,张曙光骑坏了4辆摩托车。村民看在眼里,服在心里。2004年,张曙光挑起了村支书的担子,并且争取到以工代赈项目。

  村“两委”经过3年多努力,通村的泥巴路终于延伸到村组,彻底告别了生猪出栏、水果上市全靠肩挑背驮的历史,取而代之的是农用车辆。

  随后,张曙光寻思着下一盘更大的棋:修环村硬化公路,把5个村寨连起来,开发6个溶洞,发展乡村旅游。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随着贵州脱贫攻坚全力推进,2015年冬,投资442.8万元的川岩环村硬化路正式启动。

  公路硬化要拆除一栋住房、7间圈舍,迁坟45座……涉及107户300多人。由于需要迁祖坟,少数村民不理解、不支持。于是,张曙光第一个带头迁祖坟。

  不到一个月,全村拆房、迁坟等前期工作全部完成。路通那天,村里放起了鞭炮。村民田茂珍哭着说:“路修好了,群众享福了,张书记却走了。”

  谋富业

  昔日在电视上才能看到的特色产业相继在川岩兴起。

  除了修路,最让张曙光牵肠挂肚的是让村民尽快脱贫致富。

  如何实现?张曙光尝试着发展产业。川岩村自然条件恶劣,发展产业谈何容易。“再难也要搞,群众那一双双眼睛在盼着你。”张曙光在日记里写道。

  刚当上村会计,张曙光就带领乡亲规模种植苹果树5万株。但因土壤、气候等原因,果子不大、口感酸涩,销路不畅。

  为此,一些村民开始埋怨张曙光,扬言要砍掉苹果树。“树绝不能砍!”张曙光说,一是为了保护生态,二是留下当产业发展的“反面教材”。

  表面看,此次产业发展失败了,但执著的张曙光并不认输,相反是铆足干劲。他多次邀请县农业局技术员勘查村里的土壤、气候、水源等,寻找合适的果树。

  2003年,经农林技术人员指导,张曙光打算带领乡亲种柑橘、柚子,却遭到大多数村民反对,只有4名党员与他带头示范。

  5年后,张曙光带头示范种植的柑橘、柚子喜获丰收,每亩收入几千元,这下村民动了心。张曙光顺势而为,发动大家种植柑橘、柚子。多年培育的柑橘、柚子,再加上规模种植的核桃、柿子,2012年全村人均收入达4350元。

  “川岩村要率先在全县脱贫!”2013年底,张曙光向上级部门和村民承诺。但是,村“两委”干部、党员很多都不理解:全村还有贫困户94户、315人,为何要拱手相让贫困村的“好处”?

  “我们脱贫,我们光荣!我们不能总给国家添负担!”张曙光说到做到。为了增加村民收入,他引导村民组建集体经济合作社,带领乡亲们走“畜—沼—果蔬”循环种养之路,果树间套种玉米、花生等作物,以短养长,提高经济收入。

  没过多久,昔日在电视上才能看到的特色产业相继在川岩兴起,目前已初步形成“山有林、林有果、地有菜、圈有畜”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有了产业支撑后,近几年,川岩村脱贫攻坚可谓“柳暗花明”:2014年,脱贫12户;2015年,脱贫21户;2016年,脱贫42户,全村人均收入达6815元。

  讲奉献

  “面对个人利益绕着走,对集体和群众有益的,拽都拽不走。”

  担任村干部前,张曙光在外包工做建筑,月收入比在家一年的收入还高。但他主动放弃外出务工,任劳任怨干起了村干部,一干就是20年。

  在村民中流传着这样一段佳话:峨岭街道办事处考虑到张曙光的家庭有困难,从民政上给他解决1000元救助资金,但他坚决不收。村里改建村小学,张曙光带头捐出一年的工资,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多年保持100%。

  “面对个人利益绕着走,对集体和群众有益的,拽都拽不走。”受访的当地干部说,张曙光真是一位好书记,想到的都是别人,忘记的总是自己。

  2003年,张曙光的妻子出车祸留下后遗症,后因没及时医治,逐渐形成了脑瘤,经常把洗衣粉当盐放进菜里,生活难以自理。张曙光不管工作到多晚,回家都要为妻子做饭、洗衣。2016年6月,印江县组织村党支部书记集中培训。张曙光不顾闲言碎语,坚持把妻子带在身边照顾,不离不弃。

  前些年,村民任明俊的二儿子生病住院数月,什么事都是张曙光帮着操办。任明俊说:“当时,村里有车的少,叫车接送费用高,曙光就找来一个村民帮忙,俩人用担架抬,来回没花一分钱,连我家一口水都没喝!”

  ……

  张曙光虽然走了,但他依然活着。因为他用实际行动镌刻了基层干部在脱贫攻坚战场上一生为民的深深足迹,阐释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忠诚本色。

 
 
更多>同类农业资讯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 当前有6069人在线
  • 其中2309位会员
  • 3760位访客
  • 今日发布帖子:2600
  • 今日访问量:3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