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作者:云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李娅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在此背景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 年8 月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提出了“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了“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提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表明了提高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首先,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与我国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目标和要求是一致。对于如何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在2020年7月的企业家座谈会上提出,“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这就指明了发展核心技术对于提高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关键作用。产业基础高级化指在产业链上游部门的产业技术、工艺水平的提高,能够为下游加工制造部门提供更为高水平的产品供应以及质量保证,需要增加高新技术要素投入来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是推动和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目标的基础,是产业升级的实现载体和基础条件;产业链现代化可以理解为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是在产业基础高级化的基础上实现的;是指在产业技术升级的前提下实现产业分工与合作水平现代化。产业链现代化的实质是通过掌握核心技术获得价值链中的大部分利润,把握未来产业升级的主动权。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与我国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目标和要求是一致的。
其次,技术创新是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内在逻辑。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过程实质就是创新与产业一体发展的过程,即通过“创造性破坏”引起产业中新旧成分的更替,推进产业突变、形成新的生产函数。这表明技术创新就是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内在逻辑,归根结底,是技术因素决定了部门(产业)的现代性或主导性。现代产业体系应该是当代领先且面向未来的、基于新技术和新比较优势基础的、可持续的具有长期国际竞争力的新型产业体系。加快从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不但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战略支撑。随着新一轮技术革命深入发展,以下一代通信技术、人工智能、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技术,一方面正在改变着传统产业的技术状况和生产方式,另一方面则推动一大批新兴产业的发展,导致产业合作网络、产业链与价值链的创新组合。当这些新兴产业逐步成为产业体系的核心支柱与主导产业时,现行产业体系就脱胎成为现代产业体系了。因此,发展核心技术、掌握产业核心技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发挥创新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独特作用,使创新成为产业升级的持续驱动力,以实现现代产业体系的目标要求。
第三,构建创新-产业动态化的技术创新赶超机制,把科技创新真正落到产业上。在经济变迁过程中创新的关键性作用要落在“产业化”上。伴随着创新投入强度的提升和创新产出的爆发式增长,我国以全要素生产率为代表的技术的进步水平并没有得到明显提升,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创新与产业存在脱节,导致现实转化率低。近年来日益激烈的全球贸易、产业与技术竞争都充分表明了“把科技创新真正落到产业发展上”的紧迫性。世界产业发展呈现出的创新融合发展的大趋势,既表现在三次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也表现在科学与技术、技术与产业的融合创新发展。创新的增长效应,并不仅仅取决于研发投入、科技论文和专利的多寡,而依存于创新与产业一体发展的过程。创新-产业动态化机制的重要意义在于,从技术赶超和产业升级两方面同时作用于结构变迁。近年来不断涌现出的新的驱动技术赶超的动力因素,如移动互联网、5G技术、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创新形态,为技术赶超提供了更多机遇,但是能否将新一轮的技术创新因素转化为经济发展动能,以推进结构现代化,其关键仍然是要实现技术创新与产业的融合,以形成创新-产业动态化的技术赶超机制。现代产业体系应该是产业创新与技术创新的有机结合,技术创新一定要落在产业上才能转化为经济增长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