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已全面完成,960多万易地搬迁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胜券在握。这是继土地改革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在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发生的又一次伟大而深刻的历史性变革,堪称人类迁徙史和世界减贫史上的伟大壮举。
“十三五”期间,全国累计投入各类资金约6000亿元,建成集中安置区约3.5万个,建成安置住房266万余套,配套新建或改扩建中小学和幼儿园6100多所、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万多所、养老服务设施3400余个、文化活动场所4万余个,96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已全部乔迁新居,其中城镇安置500多万人,农村安置约460万人。贫困群众易地搬迁后就业能力明显提升,有劳动力的搬迁家庭实现了至少1人就业目标,搬迁群众收入水平得到显著提升。据统计,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从2016年的4221元提高到2019年的9313元,年均增幅30.2%。
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指出,通过五年来的实践,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推进实施机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概括起来讲就是“坚守一个初心、坚持一个原则、严守四条标准、突出五个狠抓”,即坚持搬迁的初心就是脱贫,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严守搬迁对象精准的界限、住房面积标线、搬迁不举债的底线、资金项目规范管理的红线四条标准,突出狠抓顶层的谋划设计、狠抓组织动员部署、狠抓筹资方式的创新、狠抓后续脱贫发展、狠抓问题的纠错纠偏五个狠抓。
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时期,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扶贫办将联合有关部门和地方,按照中央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要求,结合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战略,坚持分区分类精准施策,聚焦“三区三州”等欠发达地区、大型安置区、少数民族搬迁群众以及“老幼病残弱”等一些特殊群体,进一步完善后续扶持政策体系,继续加大搬迁群众产业就业帮扶力度,提升完善安置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加强社区管理,促进社会融入,持续巩固易地搬迁脱贫成果,实现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