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发布《水产养殖尾水新型污染物处理可行技术指南(试行)》。
适用于上海市饮用水源保护区、准水源保护区及缓冲区内采用生态模式处理淡水池塘养殖尾水工艺,用于指导养殖场尾水抗生素类新型污染物处理设施新建或改造的设计、施工和验收,以及生态湿地的运行维护。
推荐工艺:光催化模块、臭氧曝气、生态沟渠、沉淀池、表流湿地、生态滤坝、氧化塘等。
无独有偶,2020年3月,《湖南省水产养殖尾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发布,自2021年2月27日起实施。据悉,这是我国首次发布的强制性水产养殖尾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其规定了湖南省淡水养殖尾水的控制要求、检测方法、结果判定和实施与监督等内容,分类设置了不同的控制要求。更值得注意的是,该标准在尾水污染物排放限值方面,总氮和总磷限值均严于《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的相关要求。
水产养殖,为什么会造成污染?
农业农村部曾在国新办的《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上回应,“不是所有水产养殖品种和养殖方式都会对水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换言之,粗放的水产养殖体系才会造成污染,典型的污染物就是化学需氧量、氨氮、磷等,富营养化也是较为常见的污染形式。
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显示,2017年相较2007年,化学需氧量、总氮和总磷的单位产量排放强度都有明显下降,降幅均超过了20%,其中总磷更是下降了30%以上。10年间,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转型的形势已经明朗。
科学的水产养殖系统,甚至能够以渔净水、以鱼控水、以渔抑藻,修复水域生态环境。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向着高质量转变,绿色农林牧副渔的转型脚步也在逐步跟上。我们不仅能看到“光伏+渔业”,还能看到“稻田蟹”养殖,都不失为科学养殖的创新模式。
就水产养殖本身而言,绿色生态渔业发展在科技兴渔的实战演练中已经积累了相当一部分经验。不论是对尾水的净化,或者对尾水的循环利用,以及对类似于自动化清水养殖等技术的大规模推广应用,都有了长足进步。
当然,地方的措施和高压执法也不可忽视。
如江西,持续规范整治湖库养殖行为,严禁在湖库投放无机肥、有机肥和生物复合肥养殖;开展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创建活动;重点示范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池塘鱼菜共生、池塘循环流水养殖、集装箱循环水养殖及连片池塘养殖尾水处理等绿色养殖模式。
如山东,严格实施规划管控措施,控制限养区养殖规模,转移禁养区内水产养殖,形成了“稳定池塘、拓展远海、控制污染、修复环境”的养殖格局。据悉,已经创建了470多家省级以上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
5个国家级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
综上,水产养殖“绿不绿”的关键,就在于“科学“二字。(出处:日谈环境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