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规民约“约”出佤山各族群众的“誓言心声”
为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在城乡社区治理中的积极作用,云南西盟佤族自治县以党建为引领,把村规民约修订纳入“书记特色项目”,集中修订村规民约,激发边疆各族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热情,不断树牢边疆少数民族群众守边、固边、稳边意识,努力打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和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压实责任促实效
成立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级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修订指导组,各乡(镇)党委同步组建村规民约修订审核工作组,抓好修订审核把关和分类指导工作。发动村(社区)干部、驻村工作队员、农村党员、村民代表和85个县直挂包部门积极参与村规民约集中修订工作,组建12名熟悉农村工作的本土民俗专家组建的工作专班,采取分片包乡、“点对点”指导的方式跟踪指导修订工作。通过制定工作方案,规范程序、明确步骤、细化措施、倒排时限、压实责任,推动修订工作见实效。
因地制宜立新风
“以前,大办喜事是我们村里的旧习俗。村里的很多家庭,为了办好一次婚礼,各种花销算下来差不多就要十多万,这可都是村民好几年辛苦攒下来的,可以说一次婚礼就能把家底给掏空。”谈到过去村里的办婚礼的旧习俗窝笼村村主任魏吹无奈的说。
村规民约“约”出佤山各族群众的“誓言心声”
新修订的村规民约在融入民族团结、公平正义、互帮互助等优秀民族习俗的同时,结合各村组实际加入约束和引导内容。窝笼村针对个别寨子村民过去办婚礼就杀猪8至12头的铺张浪费行为作了规范,杜绝大操大办和盲目攀比行为,“定”出乡风文明新风貌。
“现在有‘村规民约’的约束,办婚礼铺张浪费的情况都没有了,大家都积极遵守村规,共同去拥护它。”魏吹笑着说。
和窝笼村一样,地处边境一线的永广村,把“参加守寨护寨、不准私自偷越或协助他人偷越国境”等纳入村规民约,不断筑牢边疆各族群众守边、稳边、固边思想意识。
“我们永广村永广村边境线长达9.3公里,边境管控压力较大。现在将这条内容加入村规民约,能更好约束和引导我们的群众,共同参与到维护边境和谐稳定的工作中来。”永广村党总支书记、村主任艾刀来说。
村规民约“约”出佤山各族群众的“誓言心声”
村民代表一起“盟”
1951年1月,在拉勐、李保的带领下,3000余名代表在盟誓塔前庄严宣誓,约定各民族要团结一心,永远跟共产党走,史称“佤山盟誓”。
为增强群众对村规民约的参与感和认同感,继承和发扬“佤山盟誓”的积极作用,新修订的村规民约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后,由村“两委”组织开展集体盟誓活动。
“我们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片土地,我们热爱自已的家乡,都希望家乡越来越美。村规民约,是我们大家共同的约定,也是我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我愿意去遵守它。”王雅村村民岩养说。
“盟”在佤语中是“大家一起来遵守,说到必须做到”的意思,开展集体盟誓活动,用少数民族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广泛调动村民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我参与制定,我自愿盟誓,我承诺遵守”的良好氛围。
结合实际建机制
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注重发挥村民小组党支部、“村民小组脱贫工作委员会”在村庄治理中的作用,组织各村组结合实际探索试行积分制、“红黑榜”、保证金制度等有效做法,定期开展日常考核,定期公示或通报遵约履约情况。定期组织各族群众专题学习村规民约内容,用群众易于接受、通俗易懂的“土语”、“土话”、“少数民族语言”或民族歌舞等形式加大村规民约宣传力度,确保妇孺皆知、家喻户晓、共同遵守,形成边疆各族群众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村规民约是在依法依规的情况下,对群众的行为进行约束规范。在促进边疆治理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作为村民共同认可的‘公约’。它在实施村民自治、弘扬村风民俗等方面都起着特殊的作用。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的作用,让村规民约‘有用武之地’,我们把村规民约作为提高群众思想意识的有力武器,引导群众共参与到新时代新农村的建设当中。”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县委“两新”组织工委书记岩桑说。(云南网通讯员 李毅 岩桑 郑玮榕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