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着露肉的裤子,披着麻布片的男人和女人,从各个草屋里出来,跑到路边,惊奇地瞅着车上的向他们微笑的人们。一群光腚的孩子跟在车后跑,车子停下,他们也停下……”这是作家周立波笔下《暴风骤雨》中土改工作队初到元茂屯的场景。作为小说创作的原型地,地处东北边陲的黑龙江省尚志市元宝村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
今日,再次踏上元宝村,一条条干净整洁的水泥路,一处处花园广场,一栋栋黄墙红瓦的小洋楼……黑土地上的山乡发生了巨变。2019年,全村总资产达7.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万元。昔日《暴风骤雨》中的“光腚屯”,变成了今朝小康路上的“亿元村”。
现代农业让黑土生金
这段时间,元宝村老支书张宝金的腰椎间盘突出犯了,只得卧床休息。正是秋收的时候,不到地里转转,他心里着急:今年遭遇台风三连击,几片洼地怎么样?能抢收多少?他召集村班子成员到家里开个小会。
“农业受影响不大,洼地亏得今年加高了堤坝,粮食还能抢出来一些,粮食价格高于往年,村民收入只增不减。”听到大伙的汇报,张宝金略显安慰,“眼下正是秋收时间,道要垫好,别淤车。收割时稻茬别留太高,明年不好种地。”这位当了41年村党支部书记的领头人深知土地对元宝村的意义。
74年前的土地改革,让无数像小说中“赵光腚”一样的穷苦人分到土地,当家做了主人。如今,村民靠土地不仅解决了温饱,还要从黑土里掘金,靠着现代农业致富奔小康。
又是一个丰收的好年景,村民郇金德没事就到地里转转,寻找最佳收割时间。“今年种了130亩‘稻花香’大米,比普通大米价格高出三分之一,按目前市场行情,咋也能净剩15万元。”9年前,村里鼓励种植质高价优的“稻花香”大米,他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不仅尝了鲜也获了利。看他挣了钱,其他村民纷纷效仿,今年,元宝村“稻花香”大米种植面积扩大到6000亩。
近年来,元宝村累计投入560万元,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1200亩,改造中低产田2500亩,开发水田3000亩,改变了农业靠天吃饭的历史。“村里出资300万元成立农机作业专业合作社,聘请省农科院专家和科技人员入村,指导农户发展现代绿色农业。”村主任施永平说,“村里还建起了稻米加工厂,注册‘村镇香’商标,实现规模化、品牌化经营。”
村办企业红红火火
20世纪80年代,元宝村人均收入仅有42元,村集体负债27万元,是一个“吃粮靠返销、生活靠救济、花钱靠贷款”的“三靠屯”。从创办小木农具加工厂、卫生筷子厂到铅笔板厂、制笔厂,从销往国内到出口俄罗斯,元宝村走上工业强村的发展之路,村办企业红红火火。
在元宝村金雪莲笔业有限公司,工人们将一箱箱铅笔装车准备发往上海。“往年日产笔量70万支,年总产值能达3000余万元,今年受疫情影响,出口受阻,我们转为以国内市场为主,尝试研发很多新产品,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金雪莲笔业有限公司生产厂长芦界民介绍。
进入工厂选笔车间,铅笔码得像墙一样高,52岁的张艳干起活来手脚麻利,快速将有瑕疵的笔挑出。“我原来是一个啥也不会的农村妇女,和爱人一起进厂里打工,一年收入5万多元,心里挺知足,村里不少人在这儿干活。”
铅笔,是元宝村的支柱产业。鼎盛时期,全村有28家铅笔、铅笔板企业,全国约四分之一的铅笔、五分之三的铅笔板出自这里。2012年,元宝村投资兴建铅笔工业园区,先后有4家软化、碳化精加工等铅笔及其配套产业落户园区。现在元宝村的企业年加工铅笔23亿支,铅笔板3000万罗,分别占全国生产总量的20%和60%。
乡村建设生态宜居
村民谷殿生年轻那会儿做梦都没想到,晚年能这么享福。“现在我和老伴儿在工厂烧锅炉、打更,生活宽裕,家里100多平方米大房子,集体供暖,家用电器啥也不缺。”谷殿生打开话匣子,“那边是6000多平方米的铅笔文化广场,俺俩吃完饭就去扭秧歌,感觉在我们村住和城里没啥差别。”
10多年前,董丽萍从太平村嫁过来的时候,旁人特别羡慕。“那时我们村都是土路、砖瓦房,和我爱人相亲时到元宝村,赶上村里正在规划建别墅、栽树、种荷花,人也相中了,地也相中了。”董丽萍腼腆地笑着,“村里有不少企业,我们守家在地打工挣钱,老人孩子都能照顾。”
改善乡村环境,元宝村下足了功夫:2010年,村里投资8200万元建起5万平方米的楼房、别墅,494户村民住上新房子。实施平房保暖工程,集中供热。投入50多万元绿化美化村庄及街道,开展黄泥河护岸工程,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打造休闲健身观光带,建设万亩生态植物园。目前,元宝村的砖瓦化率,自来水、有线电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都达到了100%。
“土改文化是元宝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我们请专家编制《元宝村旅游总体规划》,建设土改文化园区,启动《暴风骤雨》纪念馆扩建等项目。”张宝金谋划着。目前,元宝村正在建设占地7400平方米的土改文化园区二期项目,还原昔日“元茂屯”特色风貌,打造元宝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本报记者 张士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