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土农网农业信息发布平台

在线客服QQ:

1297394205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资讯 » 农业要闻

新疆持续推进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纪实:火了冰天雪地 美了绿水青山

   日期:2020-09-23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zgny.com    浏览:773    评论:0    
核心提示:9月21日,新疆博湖县举办秋季巨网捕鱼庆祝丰收。近年来,新疆博湖县实施禁渔期专项治理,推广“人放天养”的生态渔业模式,使博

9月21日,新疆博湖县举办秋季巨网捕鱼庆祝丰收。近年来,新疆博湖县实施禁渔期专项治理,推广“人放天养”的生态渔业模式,使博斯腾湖内渔业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年 磊摄(中经视觉)

对大多数人来说,新疆之美也许是千里花海、万里雪山,也许是高寒草甸、大漠胡杨;也许是灿烂星河、茫茫戈壁,也许是碧水如镜、层林尽染……在这些景象的背后,新疆之美更是人与自然的相依相伴,和谐共生。

一句歌词的变迁

“没有草,没有水,连鸟儿也不飞。”《克拉玛依之歌》是60多年前这座石油城市的真实写照。

“找水,一直在找水。”忆及那段艰难而铿锵的岁月,克拉玛依市水务局局长梁建鹏说,建市之初,人们靠骆驼和卡车到几十公里以外运水。上世纪60年代开发了百口泉地下水源,建成75公里长的水渠;70年代在百公里以外寻找水源,修建了新的水渠和水库。为进一步破除缺水对城市发展的制约,在党中央和自治区的大力支持下,克拉玛依人民用4年时间修筑起463公里长的引水工程。2000年8月8日,清清河水流入克拉玛依市,从此,这座戈壁油城彻底告别缺水时代,这一天也被定为“克拉玛依水节”。

入夜,游船在克拉玛依河上斩波而行。“小鸟在浪花上飞翔,鱼儿在清泉中穿梭,克拉玛依河,再不是没有草没有水的地方……”徜徉在《清清的克拉玛依河》欢快的旋律里,小桥流水与璀璨灯光交相辉映,诉说着城市与水的情缘。

水来了,绿就不再遥远。站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上,孙栋建议记者脱下鞋袜,感受黄沙的温热。他是新疆油田公司行政事务中心造林减排作业区的副经理,克拉玛依人工造林工程的见证者。“这是我们特意保留的一块沙漠原始地貌。”孙栋环顾四周说,以前都是沙漠包围绿洲,在这里,人们可以看看绿树是怎么包围沙漠的。

2001年起,克拉玛依开展防沙治沙生态建设,经过19年的艰苦奋斗,在一片荒原上建成万亩林海,形成网、片、带、乔、灌、草相结合的生态体系,成为横亘在城市与沙漠之间的生态屏障。

据介绍,2014年以来,新疆持续实施天然林、重点防护林、退牧还草、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累计完成防沙治沙7317万亩、实现退耕还林1762万亩,78条河流优良水质断面比例达到98.8%。良好的生态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支撑点,更是人民幸福的增长点。

一项运动的兴起

在阿勒泰市将军山滑雪场的旱雪场地,滑雪爱好者们从坡顶一冲而下,感受贴地“飞翔”的速度与激情。北京奔流极限运动公司董事长杨勇刚,是这片旱雪场地的设计者和安装者,“旱雪场今年7月底刚交工,自此,将军山滑雪场突破了仅能冬季运营的瓶颈,转向四季营业”。

阿勒泰地区位于世界滑雪黄金线,雪质雪量雪期、温度湿度坡度等滑雪条件均属世界一流,拥有“人类滑雪起源地”和“中国雪都”两块金字招牌。近年来,阿勒泰积极开发冰雪竞赛、表演、装备等冰雪旅游产品,着力打造世界级冰雪旅游和冰雪运动目的地。

“将军山滑雪场去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滑雪客人13万人次。在冰雪经济带动下,全市去年接待游客45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2.9%和63.68%。”阿尔泰山旅游有限公司董事长史志强说。

冰天雪地成了金山银山,绿水青山自不待言。从人间仙境喀纳斯到绿色走廊吐鲁番,从空中草原那拉提到喀什泽普金胡杨……生态红利的持续释放,为旅游业带来井喷式发展。伴随旅游兴疆战略的全面实施,2019年,新疆接待境内外游客2.13亿人次,旅游总消费3632.58亿元,分别比2014年增长了4.3倍和5.6倍,第三产业对经济贡献率已达63.3%。

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更变成百姓致富的“聚宝盆”。入夜,位于可可托海5A级景区附近的塔拉特村灯火通明。这个村子位于额尔齐斯河源头,被誉为“额河第一村”。上世纪80年代以前,村里只有二十几户哈萨克族牧民的土坯房。2016年,塔拉特村依托自然资源、民俗风情等特色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民房变民宿、资源变资本、村庄变景点,村民吃上了旅游饭。去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1.6万元。

一颗豆子的旅程

9月10日,在塔城托里天山小哥公司的鹰嘴豆原料分选车间,机器轰鸣、豆粒翻飞。烘干后的鹰嘴豆经过分选、精选、色选等层层筛选,被划分为不同品类。10毫米左右的特级豆,直接以成品豆形式销往全国,其余的豆子则进入后续环节,分别被加工成豆浆粉、胚芽营养粉、香酥豆等三大类10余种产品。

鹰嘴豆被誉为“豆中之王”,是具有全营养的天然植物食品,对生长环境和气候的要求颇高。“找到适宜种植之地并不容易。”该公司总经理李伟介绍,“我们用了5年时间考察寻找最适合鹰嘴豆种植的基地,最后将厂房选定在这座蒙古语意为镜泉的城镇——托里。”

托里县位于新疆西北部塔城地区、准噶尔盆地西侧,因城中有一汪清冽甘美的泉水,远望犹如明镜而得名。诚如其名,这里拥有充足的日照、洁净的空气、清澈的水源以及无污染的土地。“正因如此,我们种出的鹰嘴豆个头儿更大、籽粒儿更饱满、产量更丰富,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高质量产品的前提和保障。”李伟说。

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在天山小哥等龙头公司的带动下,托里县加快鹰嘴豆、红花、蘑菇等特色农产品种植。今年种植鹰嘴豆13000余亩、红花5200余亩,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蘑菇种植产业,日产平菇1吨以上。

依托独特的气候条件和良好的生态资源,新疆持续推进稳粮、优棉、促畜、强果、兴特色,特色农牧业获得长足发展。去年棉花总产量500.2万吨,占全国的84.9%;林果业提质增效,生产向优势区域集中,产业链不断延伸,产业带动力不断增强,销售渠道不断拓展。特色农产品疆内疆外“两张网”建设和“百城千店”工程建设加快推进,疆外已建社区直营店、商超专柜3000余家。

新疆在实践中擘画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大美境界,在祖国西部闪烁出璀璨光芒。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采访组成员:姜 帆 张 双 胡文鹏 李彦臻 江 蓝 执笔:张 双)

(作者:本报新疆采访组)

 
 
更多>同类农业资讯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 当前有6069人在线
  • 其中2309位会员
  • 3760位访客
  • 今日发布帖子:2600
  • 今日访问量:3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