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二十一日下午,2020年儋州市迎国庆暨中国农民丰收节、调声节主题活动在儋州市文化广场启动。图为来自该市各镇的三十支调声演唱队约一千人在齐唱调声。
海南日报特约记者 吴文生 摄
9月21日下午,2020年儋州市迎国庆暨中国农民丰收节、调声节主题活动在儋州市文化广场启动。在活动启动仪式上,由该市各乡镇农民组建的30支儋州调声演唱队共约千人齐唱调声,唱出了65万儋州农民欢度农民丰收节的喜悦之情。
儋州举办2020年迎国庆暨中国农民丰收节、调声节主题活动,以农民丰收节为起点,以东坡文化为特色,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活动启动仪式在《请到儋州来》的歌声中拉开帷幕。情景儋州调声《调声嗨起来》《丰收中国》讲述了新时代儋州农民脱贫致富、庆祝丰收的生动故事。歌舞《儋州力量》、舞蹈《浪漫光村》等演绎出儋州在海南自贸港建设过程中展现出的新气象、新面貌。
“今天的节目很好看,看了很受鼓舞。”那大镇居民黎石坚一家3口在现场观看活动启动仪式,他说,国庆中秋假期将至,儋州在此时举办迎国庆暨中国农民丰收节、调声节主题活动,不仅展现了儋州农业农村发展的成就,也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活动启动仪式现场,儋州市扶贫办等部门还举办了儋州市特色农产品展销活动,提升儋州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助力消费扶贫。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唯有强化产业帮扶,才能夯实持续稳定的脱贫根基。
近年来,白沙黎族自治县立足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家户户种植橡胶的基本县情,探索出一条“稳胶扩茶扩药创特色”的产业发展路径,大力实施绿茶、南药“两个万亩”以及山兰稻、红心橙、百香果等“六个千亩”特色产业发展计划,并坚持从细处着手,从实处着力,因地制宜扶持发展元门乡福才地瓜、打安镇紫玉淮山、阜龙乡秀珍菇等一批特色产品品牌。
白沙脱贫攻坚指挥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如今除橡胶产业外,白沙各乡镇脱贫群众至少还拥有另一种特色高效产业收益,由此也建立起产业效益长短期互补的可持续发展体系,产业扶贫取得了明显成效,群众脱贫增收奔小康的干劲十足。
做强橡胶主导产业
9月中旬,从白沙七坊镇沿着牙邦公路一路行驶至打安镇,放眼望去,路边上万亩的橡胶林绿意盎然。胶林深处,不时可见一个个勤劳的胶农躬身割胶、收胶的身影。
“橡胶产业是白沙最大的产业,橡胶兴则农民富,农民富则农村强。”白沙橡胶产业发展中心主任罗锐介绍,截至2019年底,白沙全县民营橡胶种植面积达63万亩,实际开割面积为40万亩,年产干胶近3万吨,农村人均橡胶拥有量约为5.4亩,保有量居全国前列,在胶水行情较好时候,橡胶收入在农民家庭收入中的占比高达70%左右,橡胶产业已成为白沙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近年来,为激发胶农管胶割胶的积极性,白沙因地制宜出台振兴橡胶产业“十条”措施,在全国率先实施天然橡胶“保险+期货”和“价格收入保险”扶贫模式。白沙金融工作服务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2017年6月,白沙以南开乡为试点,率先实施天然橡胶“保险+期货”扶贫项目;次年,白沙为全县其中10个乡镇的胶农购买了“保险+期货”,按参保总户数12814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813户)来计算,参保胶农户均增收1009元。
截至2019年底,白沙已为全县11个乡镇共计2.4万户胶农购买了“保险+期货”与“价格收入保险”,这两项保险促进胶农年户均增收近3000元。也是2019年,白沙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达成战略合作,全力构建橡胶产业“三统一”体系,即“统管、统销、统保”,这是白沙做强做大橡胶产业,谋划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又一新招。罗锐表示,“三统一”体系遵循“政府搭台、企村共建、稳胶提质、壮大集体”模式,通过政府资金撬动工商资本下乡,实现农民和村集体双双增收,最终达到乡村振兴的目标。
按照规划,在“统管”方面,白沙借助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技术力量,立足牙叉、七坊两镇的天然橡胶服务站,建设橡胶病虫害监测点和组建统防统治队伍,做好橡胶病虫害防治工作,提高胶农割胶技能水平;在“统销”方面,白沙采取“政府+合作社+加工厂+银行”的合作模式,在全县铺开以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为主的橡胶收购点,实行“以量计补”机制,制定橡胶收购点行业准入标准、干胶检测标准、鲜乳胶收购管理标准和终端统计系统,努力把橡胶收购点升级打造为农业技术推广、惠民政策宣传的主阵地“橡胶吧”。在“统保”方面,白沙继续为全县胶农购买“保险+期货”和“价格收入保险”,增加胶农收入,提升胶农割胶积极性,减少胶农因胶价波动弃割、弃管、弃种而造成的返贫风险,促使橡胶产业稳健发展。
做优热带高效农业
9月20日,白沙七坊镇龙江农场周边近万亩的红心橙基地里,一株株果树挂果累累压弯了枝条,且部分橙子表皮已呈浅橙色。“这才刚刚变熟,含糖度就有10%左右了,等10月中下旬陆续上市,大多数橙子的含糖度都能达到13%—15%,甚至更高。”看着丰收在望,种植户吴克明难掩内心的欢喜。
几乎同一时间,在位于霸王岭核心保护区的青松乡,山坡上、山坳间,一株株山兰旱稻已经开始抽穗,长势喜人。据介绍,作为海南黎族特有的旱稻,今年青松乡山兰稻种植面积为4000多亩,将于今年11月左右开始收割。
发力做精做细的生态农业,正是白沙做优做特热带高效农业“大棋局”上落下的关键一子。白沙脱贫攻坚指挥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从地域来看,白沙位于海南中西部山区,地处生态核心保护区,耕地面积十分有限,从这一层面来看,农业发展不能追求规模,只能以传统和特色生态农业为核心,以质量取胜。近年来,白沙在做强做大橡胶主导产业的同时,选定绿茶、南药2个万亩产业及山兰稻、红心橙等6个千亩产业,同时谋划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带动发展养蜂、兰花种植等特色种养产业,构建起符合白沙脱贫攻坚实际的“绿色银行”产业体系。
“扶贫产业不能盲目求大、求特,而是要跟着市场需求动态走,科学调整产业规模,必要时还要淘汰一些可能会破坏生态环境以及效益低下的养殖产业。”白沙扶贫办负责人介绍,近年来,白沙密切对接市场需求,因地制宜优化产业布局,调整规模小、质量不高、效益低下的农业产业和风险高的养殖业,引导农民发展高产、高质、高效,绿色、有机、高端的生态农业产业。在此基础上,白沙还采取“政企合作”模式搭建农业大数据平台,促进生产、市场之间数据信息互通互享,提升产业规划、产销对接、市场预警、质量监管等服务水平。
同时,白沙通过农村电商、消费扶贫等平台,打通农产品销售渠道,用好“白沙良食”农业公共区域品牌,做好品牌包装和认证推广,打响七坊镇红心橙、荣邦乡百香果等一批特色产品品牌,提升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此外,白沙还积极实施“飞地扶贫”模式,异地借力发展光伏发电、蛋鸡养殖、茶园产业等,让地处深山或南渡江源头难以发展规模化种养产业的部分群众实现增收。
大力培育“胶工”“茶农”
8月27至28日,白沙第6届割胶技能竞赛举行,来自全县各乡镇的百余名割胶能手熟练地使用手中的胶刀,下刀准、行刀稳、收刀快,每个环节都尽可能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最好的技术来展现自己的割胶水平。
据比赛裁判员郑勇介绍,在规定的8分钟时间里,不仅仅要比拼割胶速度,裁判还将从割面、割线、耗皮以及切片是否均匀等8个大方面逐一考核打分。“我已经割了20多年胶,目前家中有两千多株橡胶。我觉得电动胶刀与传统胶刀相比更省力、更方便。”电动胶刀技能竞赛一等奖获得者王仕良分享了他的获奖经验。今年以来,白沙有关部门统一采购了4000余把电动胶刀,分批次赠送给各乡镇部分胶农使用并组织操作培训。
同样是8月底,另一场种茶竞赛活动也在白沙拉开了帷幕。8月31日,在白沙农场集团有限公司牧工商二队茶叶种植基地,只见一名茶农挥起锄头掘出一个土坑,再放置一株茶苗,然后压紧踩实泥土,一株茶苗就与土壤完成了“融合”。不多时,劳作的农户早已汗流浃背,但脸上却洋溢着的朴实笑容,等待验收组派员来到苗圃地评分。海南白沙农场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段学俊介绍,该公司自2015年开展茶叶种植产业以来,在发展好自主茶园产业的同时,主动为周边上百名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种苗、肥料、技术指导和激励资金,承诺在抚管期内以不低于市场价的标准全部回购茶青。
白沙脱贫攻坚指挥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白沙借助海南省脱贫致富电视夜校平台,举办割胶、种茶、采茶等各类实用技能培训,并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与科技下乡制度,为全县74个行政村全部安排产业指导员和科技特派员,精准对接解决农户生产技术需求,有效增强脱贫群众“造血”功能。下一步,白沙将继续完善落实基层农业技术、农业经济等专业技术人才激励机制改革试点各项措施,促进更多专业技术人才服务基层。尤其要实施重点人才培养工程,针对本地农耕文化,做好“胶工”“茶农”等能工巧匠培育工作,助力当地脱贫群众发展产业,实现稳定增收。
力推农旅融合产业
上周末,在薄雾晨曦中,位于白沙七坊镇的阿罗多甘共享农庄以浓郁的黎家风情笑迎八方游客,黎族茅草屋民宿、生态果蔬基地、景观木栈道等体验项目让不少外来宾客惊喜连连,直呼体验感十足。而在牙叉镇五里路茶韵共享农庄,吸纳了当地14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入股合作社,把产业内各环节资源有效利用起来,不仅让消费者体验茶园采茶、制茶的乐趣,还鼓励入股群众投工投劳,积极参与打造采茶、制茶、品茶、购茶、餐饮、休闲为一体的茶园生态游。
据悉,近年来,白沙围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结合海南自贸港建设,着重探索推进“美丽乡村+旅游”“文化+旅游”的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建成了打安镇长岭村、元门乡罗帅村等一批集人居环境改善、基层组织建设、乡风文明建设、富民产业发展和乡村治理于一体的示范村。据统计,截至今年7月,白沙全县已建成126个美丽乡村,正在有序推进建设另外22个美丽乡村。同时通过充分挖掘田园景观、民族风情和乡土文化,主动融入海南中部生态旅游联合体,在白沙县城周边、景点周边,沿儋白和什邦交通干道建设提档升级一批特色产业小镇、美丽乡村和共享农庄,依托“啦奥门”山兰文化、黎锦文化等打造民俗旅游品牌,让农旅融合发展的红利惠及白沙当地百姓。
要谋得好发展,就得培养与引来好人才。白沙县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白沙借助海南省脱贫致富电视夜校平台,举办各类实用技能培训,并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与科技下乡制度,为全县74个行政村全部安排产业指导员和科技特派员,精准对接解决农户生产技术需求,支持每个行政村每年至少培育1名至2名产业致富带头人,有效增强脱贫群众“造血”功能。
按照规划,白沙将继续完善落实基层农业技术、农业经济等专业技术人才激励机制改革试点各项措施,促进更多专业技术人才服务基层。尤其要实施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针对本地农耕文化,做好“胶工”“茶农”等能工巧匠培育工作;并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特色农业的科技服务力度,鼓励退伍军人、大学生、“田秀才”“土专家”等返乡在乡人员发展产业,参与合作社管理,打造乡村人才“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