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土农网农业信息发布平台

在线客服QQ:

1297394205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资讯 » 农业要闻

山西阳城县赛村 开发桑蚕新品 农桑迸发活力

   日期:2020-09-14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zgny.com    浏览:430    评论:0    
核心提示:村民在对桑叶进行加工处理。 白军社 摄过去,王采红一边种地,一边栽桑养蚕。指着手里的几亩地和两三张蚕,生活一直折腾不出个

村民在对桑叶进行加工处理。 白军社 摄

过去,王采红一边种地,一边栽桑养蚕。指着手里的几亩地和两三张蚕,生活一直折腾不出个奔头。

现在,桑园成了游园,桑叶加工成茶叶,养蚕搬进了大棚,王采红依然栽桑养蚕,生活却变了样。不仅给孩子在外地买了房,家里还开上了小轿车。

王采红所在的山西省阳城县次营镇赛村是个“农桑并举”的传统农业村。经过升级蚕桑养殖技术和模式,加工桑叶药茶等桑蚕产品,建设田园综合体发展乡村旅游,产业走出新路,赛村一跃成为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示范村,赛过了其他村庄,赛出了村民的新生活。

  养蚕搬进大棚 村民斩断穷根

在赛村,家家户户有养蚕的传统,但是受技术和场地的限制,养殖规模小,每户只能养二三张蚕,收入赶不上开销。

从2012年开始,阳城县陆续出台了扶持发展大棚养蚕的政策,蚕农建造地头养蚕大棚,每栋补助大棚骨架和安装费用5000元,鼓励各地推广先进的大棚养蚕技术,发展规模养蚕。

经过集中连片规划,赛村在全村1600亩土地中,拿出1200亩发展桑园,并建成了140多栋大棚。在此基础上,根据农户的生产能力,把大棚分配到每个农户中。

王采红栽植了30亩桑园,主动申请经营了3个大棚,每年能养20多张蚕,最多的时候能养30多张,年收入7万多元,成了全村有名的养蚕大户。2015年,她还注册了“彩虹家庭农场”,修建了小蚕共育室。除了大棚养蚕,她还增加了大棚养鸡和农家乐等经营项目,年收入达到10万元。

贫困户岳米香也因大棚养蚕于2018年脱贫。“今年春蚕养了五张半,收入达了1万多块钱。夏蚕养了两张半,按之前的价格,能挣4000多元。”她说,再加上蚕棚外的13亩桑树园,在村里也算是有钱人了。

“大棚建在桑园田边地头,节省了桑叶的运输成本,同时采用地面条桑育,一日给桑1-2次,不仅喂养次数减少,而且便于方格蔟自动上蔟,减轻了劳动强度,减少了养蚕用工。”阳城县蚕桑技术中心副主任刘学兵介绍,大棚养蚕既实现了规模化养殖,又利于蚕室的消毒防病,提高蚕茧产量。

养蚕搬进大棚,产量和质量快步提升。阳城县开始推广“一棚两用”模式,利用冬季养蚕空闲期,在大棚里进行食用菌生产。

“大棚里除了15张蚕,还培育了7000棒食用菌。一个棒产2斤,也能收入近2万元。”村民郝小苗说。

技术和模式的“双翼”驱动下,如今,赛村已建成140栋大棚,采用了大棚养蚕技术,村民收入是以往的四五倍。靠着大棚多元化种养,赛村村民成功甩掉了贫穷的帽子。

  桑蚕变产品 产业添动力

栽桑养蚕,村民挣得是辛苦钱,发展加工,村民才能挣上致富钱。

在大棚养殖实现桑蚕规模化的基础上,赛村瞄准新技术、新业态,建设现代蚕桑特色产业发展体系,打造“桑—蚕—茧—丝绸—附属产品”产业链,逐步向工厂化、组装式的现代化、集约化、专业化的经营方向推进。

立足桑蚕养殖,赛村深耕产业链,打破单一化的农业结构。2018年,培训归来的村委主任于石军带领村民们发展蚕桑食用菌,筹资120多万元建设蚕桑食用菌综合产业园。

在村东的一片开阔地上,一排蓝色的厂房引人注目。这是刚刚建成的蛋白桑加工车间。在缓缓流动的作业线上,工人们一丝不苟地将早上刚采的桑叶加工制作成桑叶菜、桑叶茶。

今年年初,山西省打出“山西药茶”省级区域公用品牌,大力发展中药材精深加工产业的战略。产业春风吹进赛村,把桑叶加工成茶,赛村的桑蚕产业又增添了一个方向和产品。

围绕一株桑树,主攻一片叶子,赛村的产业思路更加清晰,拿得出手的产品日渐多元。

桑蚕变成产品,加工带动养殖。养殖大户李义萍在原有大棚的基础上又向村里申请了一栋6米宽26米长的大棚。“每天除了采桑叶、喂蚕,闲暇时间就来合作社里打工。”她说,两份收入、两不误,她也早早脱了贫。

2019年,赛村260户蚕农养蚕1000余张,产茧10万斤,蚕农售茧收入达300余万元,户均养蚕收入3万元。

  农旅融合 山村变美

“改善村容村貌,之前是因为没钱,现在是村民要求改变。”村党支部书记上官鸣放说。在他看来,这既在于村民生活富裕,追求提升,也源于国家支持发展乡村旅游的政策利好。

产业兴旺,赋予了赛村改善村貌、发展乡村旅游的底气。除了主街主干外,村里所有的田间道路全部进行硬化,全长达12.8公里;修建长达400米的文化长廊,包括蚕桑产业、德孝文化、村民制度等内容;实现垃圾不落地,每天专人专车,按时按点进行垃圾处理,共有10余个垃圾点进行填埋绿化;村里全部实行涂料白墙化;对篮球场、门球场、健身场进行维修改造;修建了洗浴中心和可容纳500人的文化活动中心。

2014年,赛村被评为“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2019年,赛村被评为“省级文明村”“省级卫生村”。

在此基础上,赛村打造桑蚕田园综合体。产业从养蚕转变为观光、采摘、休闲、娱乐一体化,乡村田园从农业转变为景区、游园。

借助阳城县建设中国农业公园的契机,赛村规划一座高标准景观垂钓池、一座高标准游泳池,建成生态桑葚采摘园50亩、优质蛋白桑50亩,新建500米长的德孝和蚕桑文化一条街。

如今,赛村成了游客自驾的打卡地,村民们在自家办起了农家乐。产业联动下,村民腰包鼓起来,乡村活力伴随着乡村建设重新活跃起来。

每当夜幕降临,文化广场就变成了欢乐的舞台,在欢快的音乐声中,老老少少,翩翩起舞。村里出现了讲文明、讲科技、重教育、重人才的良好风气。每当举办农业知识培训,村民们都会踊跃参加。不少村民下载了学习强国APP,开办了淘宝网店。

在赛村,家家户户都有了小汽车,农闲时候,三三两两就会结伴而行,到周边的地方进行自驾游。许多家庭舍得在教育上投资,小学、中学、大学的升学率在95%以上。90%以上的农户,都在县城购买了新房,冬季天冷的时候,不少人就会住在城里。

顺着红白相间、宛如游龙的中国农业公园绿道走进赛村,桑园田园风光旖旎、农舍白墙黛瓦、街巷错落有致……一幅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乡村美景图正在为村庄注入发展活力。

 
 
更多>同类农业资讯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 当前有6069人在线
  • 其中2309位会员
  • 3760位访客
  • 今日发布帖子:2600
  • 今日访问量:3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