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西秋乡,说起十里八村的致富带头人,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一个人——王发莲。她是当地引领父老乡亲致力发展产业、向贫困宣战的一个典型,她不仅依靠勤劳双手脱贫摘帽,还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
王发莲是一名普通的苗家农村妇女。2007年,24岁的她嫁给了西秋乡日布佐村村民项金友,成为了日布佐村人。还没来得及享受幸福的新生活,家庭的变故让重担一下子落在了她的肩上:丈夫摔伤、婆婆年迈多病、患有大病的小叔子,长年累月的医药费和劳动力短缺,让这个家一贫如洗,王发莲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
“如果不想法子赚钱,苦日子是没有头的。”时间久了,王发莲也穷怕了。
2014年,王发莲的生活终于出现了转机,精准扶贫的“及时雨”,让她如沐甘霖。王发莲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结对帮扶的党员干部们纷纷来认她这个“穷亲戚”。
“栽秧、锄草、耕田犁地,啥子苦活他们都干。”王发莲回忆,“在日子最困难的时候,是党员干部无私地帮助了我们,我想成为他们那样的人!”也正是那一年,王发莲主动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与无数偏远地区的小山村一样,王发莲所在的日布佐村地处大凉山腹地,曾经山高路远,交通闭塞,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贫困村。为了帮助更多像王发莲这样的贫困户,2015年8月,西秋乡发起了“送种子,送技术”活动,免费向村民发放大蒜种子并提供技术指导。然而, 不少村民顾虑重重,有的担心不会种,有的担心种了卖不出去。
村民们不买账,村干部的心里没了底。就在这时,王发莲主动站了出来。“我是贫困户,但我不能一直坐等党和政府的帮扶,我愿意带头发展产业,示范种植2亩大蒜,看看这条路适不适合我们走。”王发莲说,自己当时没想那么多,国家对贫困户的扶持力度这么大,就应该借机拼一下。她相信只要肯下力气、肯去钻研,就没有干不成的事儿。
上肥料、下蒜种,王发莲说干就干!在她的精心呵护下,大蒜长势喜人,当年便喜获丰收。在村党组织的帮助下,大蒜更是卖了个好价钱,王发莲的家庭经济情况得到了很大改善。
深受鼓舞的王发莲,干劲十足。在扶贫政策的支持下,她还先后尝试种植了白芸豆、羊肚菌、中药材等作物,又发展养殖牛、猪、鸡等产业。凭着一股废寝忘食的精神,短短两年时间,王发莲一家经济收入便达到了脱贫标准,还有了一些存款。
2016年,王发莲“双喜临门”,全家实现了脱贫,她自己也被党组织吸收为共产党员。
自己脱了贫,王发莲没有忘记身边的父老乡亲。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她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经常给乡亲们讲解自己在各个宣讲活动中学到的惠民政策,对于自己在种植中的钻研所得从不藏私,积极分享种植经验技术。她用真心真情打动农户们的心,让他们打消了不敢闯、怕失败的念头,接受了“要改变,要发展”的思想。
脱贫只是第一步,过上富裕幸福的好日子才是目标。“从小在大山里长大,我懂得农民赚钱的艰辛,我一直在琢磨如何带领乡亲们致富。”王发莲说。
一次与好姐妹的聊天,让王发莲受到了启发:“我们木里家家户户都爱吃酸菜,为什么不做本地特色呢?” 有时候换一个思路,就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通过细致观察,王发莲发现市面上售卖的酸菜还没有自家手工制作的好吃,于是便打起了“酸菜”的主意。
“腌制酸菜要把握好煮制火候、腌制时间、晾晒和酸度控制……否则就会影响食用口感。”她说,这些工序听着感觉很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需要很大的耐心和体力。
因为原料是自家种的,味道又好,王发莲做的酸菜供不应求,一度出现了“买王发莲的酸菜要提前预定,要不然有钱也买不到”的情况。一年下来,王发莲通过各种渠道售卖酸菜,每年纯收入达2万元左右。
“酸菜”的畅销,引起了西秋乡党委政府的关注。西秋乡党委、政府将工作前移,主动引导帮助王发莲开展品牌创建规划筹备工作,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效,支持王发莲发展产业,充分发挥王发莲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周边农户经济发展。
如今,王发莲已成为村里有名的“脱贫致富标杆”“扶贫帮困能手”。在她的身上,早已看不到曾经贫困的影子,神采奕奕的她,眼里全是对于新生活的希望。
“前不久,我还报名参加了电商培训班,希望通过自身所学,让我们大山里的特色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谈及未来,王发莲信心满满:“有一天,大家都能尝到我手工制作的‘发莲酸菜’!”(中国青年网记者 任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