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财政部日前联合发布2019年重点强农惠农政策。这37条政策包含了农业生产发展和流通、农业资源保护利用、农田建设、农业科技人才支撑、农业防灾减灾、乡村建设等六大方面。两部门表示,中央财政将继续加大支农投入,强化项目统筹整合,持续优化财政支农投入供给。业内人士认为,今年强农惠农政策重点将促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发展壮大乡村产业,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农业生产发展和流通是政策的优先支持领域,其中玉米、大豆和稻谷生产者补贴,关乎种粮农民和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益,最受业内关注。今年国家确定在辽宁、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实施玉米及大豆生产者补贴,在相关稻谷主产省份实施稻谷补贴。业内人士认为,生产者补贴既能够体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各粮食品种的具体要求,又体现了粮食价补分离、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政策趋向。
农业农村部财务司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中央财政将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统筹安排,补贴资金采取“一卡(折)通”等形式兑付给生产者。具体补贴范围、补贴依据、补贴标准由各省区结合本地实际具体确定,但大豆补贴标准要高于玉米。为推动稻谷最低收购价改革,在相关稻谷主产省份实施稻谷补贴,中央财政将一定数额补贴资金拨付到省,由有关省份制定具体补贴实施方案。
按照《政府工作报告》要求,2019年,要在全国建设高标准农田8000万亩以上。此次两部门进一步明确,高标准农田建设将向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倾斜。在辽宁、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四省(区)实施,建立集中连片示范区,集中展示一批黑土地保护利用模式。支持开展控制黑土流失、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保水保肥、黑土养育、耕地质量监测评价等技术措施和工程措施。
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管理司司长卢贵敏说,高标准农田建设公益性强、受益面广、投资大、建设周期长,必须依靠政府的有效组织和推动。对此,农业农村部已推动从中央预算源头上整合原有农田建设项目和资金,设立农田建设专项。项目支出专项用于农田建设,近几年集中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不再新安排包括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发展、部门项目等其他非农田建设类项目。
在农业资源保护利用方面,农业农村部将发放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渔业发展与船舶报废拆解更新补助,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补偿等。开展渔业增殖放流,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支持畜禽粪污资源化处理、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重金属污染耕地综合治理等。
中国社科院农村所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刘长全说,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政策目标更明确,支持力度更大。同时,更加突出绿色发展落地扎根。要全面落实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改革方案,切实保护耕地、草原和水生生物资源,强化农业生态环境治理,支持绿色循环农业发展,加快形成农业绿色生产方式,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
财政支持不能“只见物不见人”,农业科技人才支撑是强农政策的另一大方面。2018年,中央财政安排资金20亿元,根据乡村振兴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分层分类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0万人以上。今年,农业农村部和财政部确定,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现代青年农场主、农业职业经理人、农业社会化服务骨干和农业产业扶贫对象作为重点培育对象,提升其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扶持有能力的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主体承担培训工作。
农业农村部科教司司长廖西元说,目前,全国多数省份制定了省级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不少县市出台了县级扶持政策。可以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已基本形成。但由于农业比较效益较低、风险较大,城乡发展差距导致人才虹吸效应,乡村振兴存在“缺人”现象。按照规划,到2020年新型职业农民数量要达到2000万人。只有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加快构建一支高素质现代农业生产经营队伍,才能为现代农业提供坚实的人力保障。(经济日报记者 乔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