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有了扶贫贷款的支持,我的信心足得很。现在地里面全部种成草料了,只要把牛养好,就离小康生活不远了。”说起现在的日子,陇西县碧岩镇王庄村村民李建林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前两年,李建林还是村里的贫困户。在甘肃银行精准扶贫贷款专项工程的支持下,他现在不仅新修了牛圈、养起了母牛,还住上了150平方米的砖混平房。
在我省广大农村,有许多像李建林一样的贫困户,想要脱贫致富,迫切需要的是资金支持。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成本高、风险高、效益低”,农村金融服务“失血”严重,贷款难成为农民脱贫致富路上的“拦路虎”。
如何补齐农村金融短板,让农民不再为贷款犯愁?甘肃银行积极探索金融服务模式,创新金融产品,健全农村金融体系,有力支持了全省“三农”发展。据统计,近年来,甘肃银行涉农贷款快速增长,余额从2014年的144.71亿元增加到了2017年末的444.2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68.2%。
拓宽融资渠道 畅通农村金融血脉通道
“一周我们就拿到了资金,也不用愁抵押担保问题。”陇南市武都区纹党参协会副会长席岩恒乐呵呵地告诉记者。
陇南市武都区纹党参协会有会员680户,纹党参年产量200多吨,是当地纹党参的购销大户。往年,由于缺乏抵押担保,协会贷不来款,常常在收购旺季无法敞开收购。甘肃银行陇南支行在深入了解情况后,以“协会+电商”模式向该协会投放贷款375万元,及时确保了当季纹党参的及时收购。
目前,针对陇南特色农产品购销大户贷款需求季节性强、效率要求高,但普遍缺乏抵押担保的实际情况,甘肃银行探索推出“合作社+农户”“协会+农户”“会员联贷联保”等组合担保模式,累计向2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党参、花椒、核桃等6个行业协会累计投放贷款1.95亿元,解决了电商大户旺季农产品收购资金紧缺的困难,大幅提升了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融资能力和经营实力。
同时,由甘肃银行推出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活畜抵押贷款、林权抵押贷款、农业设施抵押贷款等多种产品和服务,有效缓解农业生产中的融资难题。
“在长期的‘三农’金融服务工作中,我们认识到,只有紧紧兜住‘钱袋子’,不断拓宽融资渠道,破解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切实畅通农村金融的血脉通道,为农村发展、农民增收提供有力资金保障,才能让农民的日子一天天富起来好起来。”甘肃银行有关负责人说。
创新金融模式 推动农村产业规模化经营
农业企业是乡村产业兴旺的重要推动力量,能够激活一片区域,壮大一个产业,带动一方农民。
甘肃和鑫源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无公害蔬菜种植、收购、运销等业务的民营企业,在得到甘肃银行金昌支行1350万元贷款的资金保障后,不仅进一步扩大了下游市场,而且通过积极为当地农户提供种植技术指导,签订收购订单,有效解决了种植散户“卖菜难”问题,并与59户建档立卡的贫困户签订了帮扶协议,让农民有了致富的“底气”,带动当地的一批贫困户实现了脱贫致富。
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加快转型,以集约化、组织化、规模化为特征的“大三农”“新三农”“特色三农”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新型职业农民群体加快形成,和甘肃和鑫源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一样,许多地方龙头企业已经逐步发展成为农村经济发展重要引擎。
目前,甘肃银行围绕全省农业产业特色,创新推出“政府+龙头企业+贫困户+银行”等多种贷款模式,以及将电子商务和金融支撑相结合推出的“电商e贷”等线上金融产品,有力推动了当地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为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涉农产业实现规模化经营提供重要的资金保障。
打通“最后一公里”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现在家门口就有银行,办什么业务都很方便。”多年前,临洮县偏远山区的村民得到县城才能办理汇款、取款等基础金融业务,现在出门就有甘肃银行的便民金融服务点,让他们省力舒心了不少。
临洮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农村金融服务设施薄弱、基础金融服务供给不足,农村支付结算渠道单一,是制约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又一突出问题。2014年,甘肃银行在进入临洮县后,充分发挥了本土银行优势和作用,在短短3年多时间,建成营业网点2家、自助银行2家(在行)、农村便民金融服务点2家,让当地农民体验到了和城里人一样方便、快捷的现代化金融服务。
在农村金融发展中,“最后一公里”是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作为我省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力军,甘肃银行将完善农村基础金融服务设施、切实增强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作为践行普惠金融理念的重要内容,持续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快建成农村地区多层次、广覆盖的金融服务网络,短短6年多时间,甘肃银行营业机构数量达到201家,设有149家离行式自助银行和72家农村便民金融服务点,机构覆盖全省市、县和部分乡镇,为推动农村金融改革,有效改善农村金融环境、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