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在农村尤为突出,如何让农民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条件?政协委员们建议,应当加强医疗保障力度、改善医疗条件、提高乡村医生水平,增强农村医疗的“网底”作用,让农民看病不难不贵,减少因病致贫、返贫现象发生。
因病返贫增多——加强贫困人口大病医疗保障力度
“我国贫困人口总数在大幅下降,然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占贫困户总数的比例不降反升。”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山东省主委、山东省立医院副院长赵家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小病不致贫,大病真致贫,大病基层看不了,在大医院报销比例又较小。为此,赵家军建议,全面取消贫困人口大病保险起付线,进一步提高报销比例;取消贫困人口医疗救助起付线,鼓励地方突破医保目录限制,放宽医疗救助范围,实现贫困人口医疗费用“微负担”或“零负担”;建立贫困人口基本医疗兜底保障制度,对无力支付合规基本医疗费用的贫困人口,实行财政兜底保障。
在加强大病医疗保障和救助方面,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大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尚红建议,国家负责指导实施食管癌、胃癌、儿童白血病和儿童先心病等大病集中救治,省级具体组织落实,逐步扩大病种范围,市、县两级对患有大病的贫困人口实行分类分批集中救治。医保、财政、民政等部门应及时跟进,确保集中救治患者获得相应保障和救助。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福建省委主委、福州市副市长严可仕也建议,完善大病医疗救助机制,对特别困难的贫困大病患者,在医保报销、大病补偿、商业保险报销后,再给予一定救助,实现“治愈一人、脱贫一户”。
医疗资源匮乏——加大资金支持,促进资源下沉
“西部某贫困县的县级医院内,一间30平方米的病房里挤着7个病人。”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委员刘颖描述了这样一幅场景,“在基层,尤其是贫困地区,很多县级医院依然处于不能满足为百姓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状态。”
县医院是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的龙头,县医院建设资金从哪里来?刘颖建议,国家为西部地区县级医院建设出台专项金融支持政策,将西部县级医院建设纳入脱贫攻坚项目,制订扶贫基金用于西部县级医院建设的政策,开放非基本医疗服务资源,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县级医院建设,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西部县级医院PPP项目。
在乡村一级,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的建设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然不容乐观。全国政协委员、辽宁省盘锦市副市长潘元松建议,国家发改委要继续实施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项目,并根据情况的变化调整政策内容,支持基层特别是农村卫生服务机构的标准化建设。
医疗人才短缺——扩编制、强培训,创造环境留住人才
“随着家庭医生、分级诊疗、医联体等政策的实施,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短缺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立医院主任医师侯建明建议,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增加基层医务人员学习进修的机会,提升基层医生的医疗技术水平,解决其职业上升空间的问题,留住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同时,要做好医疗人才政策规划和培养计划,加强基层医疗人才储备,提高基层医生的薪酬待遇,增强工作动力和活力。
在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湖南省委副主委、湖南省卫计委副主任易露茜看来,守护好扎根农村的“健康卫士”,把人才引进来、留得住,需要解决基层医疗人员编制问题。在科学核定农村卫生机构人员编制的同时,要特事特办,加速为乡村医生群体建立全国“一盘棋”的特别养老保障制度。
通过远程医疗信息系统来促进优质医疗信息资源下沉,也是提升农村医疗卫生机构诊断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全国政协委员、沈阳何氏眼科医院院长何伟建议:“通过智慧云医疗平台,对县乡村等基层医生进行远程培训。同时,基层医疗单位通过在信息平台上对需要病例的诊疗信息进行检索,就可获得相应的诊疗经验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