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为美丽乡村赋予了新内涵,引起了很多省代表委员的共鸣。“要以‘宜居’为指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品质。
那么,对于实现生态宜居什么是最重要的?
乡愁与乡村振兴中宜居的关系是什么?
乡村绿色发展怎么推进?
生态宜居实现了,乡村是什么样的?
1、治理是关键
一是山水、林、天、湖、草综合治理。二是环境突出问题治理。三是建立市场化的多元补偿机制。四是,提供多元的生态产品。
2、留住乡愁,保留原始
生态宜居环境是可以变成生态产品的,所以乡村振兴就是要把乡愁、美丽、生态、环境变成产品,变成生产力。把乡愁在环境、在景观、在建筑上体现出来,反对过度的城市化,过度的硬质化、过度的园林化,如果把农村建设得像城市一样,那城市人群就没有必要来乡村了。修缮老房子,不是简单的回归,外面土的掉渣,里面时尚现代化,这就是一个传承、一个提升、一个扬弃。
若说乡愁就是对故乡的回忆,那么生态宜居是如何把我们对于故乡的那种情怀,融化进生态宜居的农村建设当中,这个是更重要的。因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有它的文化特点。所以一定要结合当地情况,搞宜居,搞民居,切记不能前篇一律,要出让人耳目一新的东西,所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非常重要。
1、变村貌。
一是“三堆变三园”。填埋露天粪坑、简易茅厕,“粪堆、草堆、柴堆”出村,利用空闲地,合理建设“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
二是推广畜禽集中养殖。通过改散养畜禽圈舍,改进畜禽饲养方式,推广引导农户集中养殖,新建畜禽养殖小区,并推进标准化、规模化畜禽养殖,全面实现人畜分离。
三是开展“两污治理”。治理生活垃圾:每个建设点垃圾房必须新建2个以上,并成立专门保洁队伍,划定责任区,实行门前“三包”,对道路、活动场所,定期清扫清运;治理农村污水:新建房屋一律厨卫入户,做好村内供水、排水设施,达到给水、排水系统完善,管网布局合理,并合理选择污水处理方式,达到生产、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排放,全面实现“雨污分流”。
2、变民风。
广泛开展“讲文明、讲科学、讲卫生、讲法制、改陋习”活动,引导农民群众崇尚科学、抵制封建迷信,杜绝黄赌毒,破除陋习,遏制农村打架斗殴、打牌赌博、大操大办等不文明现象。大力弘扬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倡导邻里和睦、互帮互助。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空巢老人等志愿服务活动。让乡村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散发文明的气息、充满文化韵味,让生活在农村的人知书达礼、孝老爱亲。
3、变理念。
一是统筹兼顾,推进协调发展。按照全域规划、联合整治、城乡联动、区域一体的要求,产村交融、以村促产、以业聚人,着力推进“产村人”融合、“居业游”共进,实现城乡一体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格局。
二是转型升级,推进产业强村。顺应城乡一体、围绕市场需求,因村制宜,彰显特色,把产业培育当作首要任务来抓,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让美丽乡村收获更多的发展红利。
三是以人为本,推进共享发展。始终把农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以提升农民素质为重点,全力打造软环境、软实力,积极为群众送知识、送政策、送技能,大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在全面小康的道路上,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使形态文明、功能文明、素质文明融为一体,为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注入更新内涵和提升更高品质,变“输血”为“造血”。
生态宜居是乡而不乱,土而不脏、朴而不差、富而不露、是梦中的桃花源。通过生态宜居建设,能让农村人愿意留在农村,让城市人愿意来到农村,这就是我们建设生态宜居乡村的目的。留住乡愁,留住记忆。
宜居乡村美好场景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创造,整治农村生活环境,打造生态宜居之乡是增强农村人民幸福感的基础。
今天22:07,敬请继续收看《乡村振兴我建言》(重播)
像云南省弥勒市小村子这样的地方还有很多,对于实际中农民工朋友存在的问题。今年的两会中国畜牧业协会副会长林印孙有什么样的新建议呢?同时,农业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柯炳生又给出哪些致富的门路呢?
请锁定CCTV-7农业节目,3月5日22:07播出的2018年3月5日开始播出两会特别节目《乡村振兴我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