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基础。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拥有丰富的民俗、民族文化资源,这些特色文化资源是乡村文化产业振兴的“潜力股”。我们就来听听今年两会上基层代表、委员带来的乡村文化产业的“好声音”。 ——编者
贵州省的五位女代表带着自己的文化故事上两会,她们建言:
将民族文化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本网记者 周涵维
乡村如何振兴?村民如何依托传统手艺脱贫致富?今年,来自贵州省的五位女代表,包括石丽平、韦祖英、宋水仙、杨昌芹四位省级、国家级非遗文化传承人以及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言人”雷艳纷纷建言:将民族文化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走民族文化特色产业之路,带动一方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韦祖英:专业合作社让刺绣不只为自己穿戴
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韦祖英的家乡在贵州省从江县斗里镇马安村。马安村是一个苗族聚居的山寨,这里心灵手巧的苗家妇女人人都有一手刺绣的好手艺。韦祖英和同村的妇女一样,从小就跟着母亲学苗绣,不到16岁就成了村里有名的“小绣娘”。
因生活所需,2000年,韦祖英跟随几个姐妹到广东打工,凭借着精湛的刺绣手艺,在一家绣花厂找到了工作。
“在绣花厂工作期间,我发现刺绣手艺还是很有市场的,家乡还有很多像我一样会刺绣的妇女,但为了致富,不得不远离家乡在外务工。”那时,韦祖英就开始琢磨回乡创业,带领村里的绣娘在家门口实现增收致富。
2011年,在外务工整十年,有了一定积累的韦祖英与爱人陈国从广州辞职,回到家乡创业。夫妻俩在马安村投资20万创办了自己的绣花厂。2017年,绣花厂年总产值达接近百万元。
如今,在韦祖英的带领下,当地200多名苗家妇女从事刺绣加工,马安村办起了大型绣花厂3家,家庭刺绣作坊28家,绣品店32家,以及专业的刺绣设计室……村里成立了民族刺绣专业合作社,刺绣成为马鞍村的支柱产业,去年全村仅销售刺绣产品人均纯收入达到2.4万余元。
今年两会,韦祖英提出“如何把民族文化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的建议。“作为新当选的全国人大代表,我深感荣幸,也感觉身上的责任很重,今后我将继续在带领更多的乡亲们通过刺绣产业一起奔小康。”
宋水仙:“活化石”水族马尾绣产业化为了更好传承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三合街道民族村村民宋水仙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宋水仙擅长水族马尾绣。
水族马尾绣是水族独有的民间传统工艺,也是三都水族现存最古老、最具有生命力的原始艺术,被称为刺绣的“活化石”。2006年,马尾绣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大约20年前,很多外地人来到三都,出高价将精美的马尾绣珍品买走。身为传承人,宋水仙看到后深感忧虑:“一旦没了这些物件,后人就无法进行学习和传承。”于是,宋水仙从不多的收入里拿出很大一部分去收集马尾绣的老绣片。20年来,为了收集绣品,宋水仙遍访水乡大大小小的村寨,在最困难时也舍不得卖掉任何一件。目前,宋水仙收藏了上万件马尾绣精品。
宋水仙不仅是马尾绣的技艺传承者,也是将马尾绣商业化“第一人”。2012年,宋水仙创立了三都自治县水仙马尾绣有限公司,与当地绣娘合作,宋水仙负责接订单和马尾绣的图案设计,绣娘们根据订单绣制绣品,以此增加当地绣娘收入。
“只有把传统工艺产业化,绣娘们有了收入,才能让马尾绣更好更久地传承下去。”宋水仙说,“传统技艺要走市场才能有发展,我要力争把产业做大,带领更多姐妹脱贫致富。”
石丽平:“松桃苗绣”从边远苗寨走向全国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蓼皋镇徐家坳农民石丽平从小跟随母亲学习苗绣技艺,如今已是苗绣第七代传承人。
当看到苗族文化正逐步走向衰落时,石丽平再也坐不住了。她花8年时间,基本踏遍了贵州的苗寨,收集整理资料,徒步走了3万多里路,详细记录了不同绣种。2008年12月,石丽平创办了贵州省松桃梵净山苗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
2011年5月,石丽平的作品“鼓舞刺绣”系列、“凤舞花开”和苗绣披肩被外交部定为外交礼品。2013年9月,经国家民族博物馆推荐,松桃苗绣“鸽子花旋极图”被联合国作为礼品起用。与此同时,“松桃苗绣”产品越来越受人们青睐和欢迎,苗绣产品畅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出口美国、马来西亚、沙特阿拉伯等67个国家。
十年来,石丽平的公司先后培训刺绣人数累计达到1万余人次,从各期培训中择优选人,建立了一支260人的精英刺绣队伍,其中大部分是下岗女工、农村苗族妇女和务工返乡人员,带动全县4000多名各族妇女创业就业。
“松桃苗绣”从边远的苗寨推广到了全国。
“作为带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产业,我们将勇于承担社会责任,通过创业带动就业,不断回馈社会。”石丽平说,下一步将以国际市场为导向,让民族文化走向世界,让“松桃苗绣”走出大山。
雷艳:推动三千绣娘参与“蝴蝶妈妈”妇女脱贫计划
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团组开放日这天,全国人大代表、贵州演艺集团歌舞剧院艺术生产部副主任雷艳带来了三件实物,有苗族刺绣的发箍,有手工刺绣和银饰结合的文创产品,还有一张双面绣的绣片。
“这组文创产品,是我和当地的扶贫企业舞水云台一起努力,联动家乡苗族妇女一起,把传统和时尚结合生产的民族创意饰品,目前除了在国内市场,还远销欧美市场。”
雷艳口中的“舞水云台”,创始人是一位绣娘龙禄颖。由龙禄颖打造的“蝴蝶妈妈”品牌,目前已经生产出了领带、围巾、披巾、苗族时装、壁挂绣片、民间风俗画等手工苗绣文化系列产品。在传承和发展民族民间技艺的同时,龙禄颖还带动农村贫困妇女就业增收。如今,雷艳正在推动三千绣娘参与“蝴蝶妈妈”妇女脱贫计划。
“今天,我是带着三千绣娘的喜悦和希望来到北京参加两会。这张双面绣的绣片,上面精心的绣了民族同胞的生活状态,绣娘们告诉我,这就是她们心中的乡村振兴,这就是她们最美好的愿望。”
杨昌芹:把非遗竹编传承下去
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首场“代表通道”上,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赤水市大同镇民族村村民杨昌芹,用一个小小的竹编水杯讲起了贵州发展的好故事。
会场内,全国人大代表杨昌芹和她的竹编水杯吸引了中外媒体关注,而在千里之外的家乡——赤水市大同镇民族村,乡亲们也守候在电视机前感受这份荣耀。民族村党支部书记王元江告诉笔者,这些年来,杨昌芹不仅改进了传统竹编工艺,在她的带动下,村里300多个贫困户的妇女也学到了竹编技艺,拓宽了增收渠道:“我们全村人民都为她感到骄傲和自豪,这些年杨昌芹组织竹编培训,村民实现了增收致富,我们要把竹编产业做大,传承下去。” (程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