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郝凌峰
已进入天寒地冻的季节,空旷的麦田里收割机早已不见踪迹。但在河北省南和县三思乡东大村,却是一处处热火朝天的场景。在这儿,上千亩的中药材已到了成熟采摘季节,一台台收药机在田里有序穿梭,收获着埋在地下的“黄金”。
近年来,三思乡立足长远、着眼未来,遵循“产业富乡、特色农业”的产业发展格局,创新实施“党支部+合作社+富民产业”发展思路,强力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中药材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主动调结构:劣势变优势
不同于肥沃的东北平原,这个位于华北的乡镇,耕地土壤70%左右为沙土,宜耕层普遍只有40-50公分,粮食作物常年低产、百姓靠“天”吃饭。以该乡里首村为例,种植一季小麦需要灌溉7-8次,亩产量却只有七八百斤。
为改善这种“高投入、低产出”的现状,提高土地农作物产量,村民们做了好多尝试,种蔬菜、种棉花、种苗木……但都成效甚微。如何“沙里淘金”,调整农业种植结构,脱贫致富奔小康,一直是困扰当地党委和百姓的一大难题。
今年,南和县三思乡在推进精准扶贫的过程中,积极引导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走绿色高效农业之路。主动带着土样和当地气象资料到省农科院、省农业大学寻求帮助,并多次邀请专家们实地考察,在对土样科学化验分析后,专家们一致认为,三思乡地域广阔平坦,pH值7.2的偏碱性土壤,土质疏松、微量元素丰富,是种植根茎类中药材不可多得的土壤,中药材种植优势得天独厚。三思乡的沙土地藉此东风“变废为宝”,劣势变优势,沙土变“沃土”。
试点先行:书记们的试验田
选药材是件头疼事儿。“能不能卖得好是关键”,为此乡党委高度重视,把该乡东大村作为种植试点,多次组织乡村干部、党员代表和种植大户到河北安国、承德,安徽亳州、甘肃西河等地考察市场,寻求业内权威人士帮助指导。
“十九大习总书记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要想让百姓富起来,需要我们基层干部以上率下、知行合一。”为此,三思乡党委书记刘录强找来东大支部书记兼东明中药材种植合作社负责人魏志平,自掏腰包2万元,依托东明药材种植合作社代管,承包了10亩地用做种植实验。“咱得对百姓负责,先试验成功了再推广,你尽管放手干,赔了算我的。”
党委支持,支部领办,为闯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路,试验田里早、晚多了两个忙碌的身影,每一垅土都印下他们的足迹,他们的脸就是实时的药苗长势晴雨表。
喜结硕果:药材变药“金”
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药材大获丰收。东大村党支部书记兼合作社负责人魏志平激动地告诉记者说:“开始大家伙儿怕赔钱,怕地流转出去种药材有风险。为了最大程度降低风险,让俺们放心种植致富,乡党委主动帮俺们跟重庆太极制药集团取得了联系,还带着我们三下重庆,将专家们请到我们的田间地头。”最终,三思乡以优质的土地资源和一心为民的真诚打动了领导和专家,重庆太极集团决定将万亩种植基地放在三思乡,并派技术团队从选地、品种、播种、管理、收获、加工全程跟踪管理,并以最低保护价订单生产收购。“切切实实给俺们解决了后顾之忧,让咱们敢放心种植啊。”
“以前种植小麦玉米,扣除成本每亩纯收入仅在1000元左右。以丹参为例,亩产干货在900斤,每斤6.8元,一亩收入就6000多块线,扣除2000块钱成本,纯收入4000元,可比种玉米小麦亩均增收3000元嘞!”魏志平兴致勃勃地给记者算着致富账,“这过去咱乡亲们想也不敢想的事儿,现在就美梦成真了啊。”
党支部+合作社:双向互动筑保障
为更好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中药材种植,三思乡党建先行,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试点先行,成功后推广,鼓励农户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中药材种植。
一方面,做好产业链上各个环节促农增收文章,积极吸纳贫困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走上脱贫致富路。另一方面,又注重在合作社发展中发现品格端正的致富能手,吸纳进支部队伍,充实基层干部队伍,促进基层队伍建设的智慧化,为百姓找好致富带头人,将他们留在基层,留给百姓。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条矗立在通往三思乡政府必经之路旁醒目的标语,已经越来越成为当地干部的行动自觉。抓住关键环节、实施精准发力,三思乡把地方特色和市场导向倒逼农业相结合,发展中药材种植,主动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切实带动群众走上了致富路。
“这几天一直听村里大喇叭广播十九大精神,说国家要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推进‘乡村振兴’,俺们现在可是实实在在地看到这些话落地了。”采访的最后,东大村村民魏志海激动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