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乡万户福建调研组来到宁德市霞浦县三沙镇三澳村,住在渔民黄宝忠家里。黄宝忠一家世代以耕海为生,大家习惯称他黄老大。“鱼越捕越少,个头越来越小。”黄老大见证了我国海洋捕捞业的发展变迁,他12岁跟随父亲出海捕鱼,“30年前,一个航次下600张网,捕到的鱼需要两三艘渔运船来拉。现在一个航次要下1300多张网,两三艘船捕的鱼还装不满一条渔运船。”受拖网、锚围网等严重破坏海底生态网具的影响,目前东海大黄鱼几乎绝迹,重要的经济鱼类减少,杂鱼成了主要捕获对象,渔船捕捞产量还在不断减少,渔获个体也越来越小。
随着近海渔业资源不断衰退,渔船只能到更远的海域作业。2000年以后,三澳村的渔民纷纷拆掉小木船,集资建造300千瓦以上的钢质大船。黄老大经营的渔业公司联系服务的63艘渔船,都是300千瓦以上的大船,作业海域最远到达中日协定水域附近。与鱼获低值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捕捞成本却在逐年提高。雇轮机长一年要十几万元,普通船员每个月也要1万多元。出海后每天的费用大概需要1万元,一个航次要50多万元,而捕捞毛收入只有不到70万元。有时遇到台风,只能空手而归。“捕鱼是靠天吃饭的行当,三分靠技术,七分靠运气。现在渔船跑得越来越远,效益却越来越差,很多船都是靠国家油补勉强维持。”黄老大无奈地说。海洋捕捞是高风险行业,危险辛苦还不一定赚钱。调研中发现,三澳村目前有一半以上的渔船趴在渔港“待业”。黄老大最近正盘算着转行做水产加工和休闲渔业,可担心缺乏销路和政策支持,陷入了徘徊和迷茫。
从黄老大身上,我们看到了传统捕捞业的衰落和困境,折射出沿海普遍存在的过度捕捞问题。黄老大们担忧自己的生计和“钱程”,希望社会多加关注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进一步加强海洋渔业资源养护,保护好“家门口”的这片海,是我们当前拥有,也是留给子孙后代的最大财富。同时,发展水产品加工、休闲旅游等渔业二三产业,实现传统捕捞业转型升级和渔业融合发展,引导渔民有序转产转业,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打造渔港经济区、特色渔业小镇,不断提高渔业发展后劲和活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是破解当前困局的良方。
百乡万户福建调研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