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如何实现产业兴旺?江苏省将产业与富民相结合,集中力量、集中资源、集中政策打好“聚焦富民”主攻仗,努力增强农业发展新动能,走出了一条农业产业兴旺、农民生活富裕的产业富民新路。近日,记者奔赴苏北、苏中三个县,寻典型、探模式,所见所闻,颇感振奋。
“两委”给力:董北村石斛产业做大做强了
一群原本连石斛的“斛”字都不认识的农民,仅用4年多的时间,就打造出全国最大的铁皮石斛育苗、栽培、加工产业链。这一带着传奇色彩的产业转型之举,就发生在兴化市戴南镇董北村。
董北村以生产不锈钢制品著称,享有“苏中华西村”的美誉。近几年来,随着不锈钢产业供需矛盾日渐明显,竞争日趋激烈,董北村“两委”经过反复调研、论证,于2013年4月流转邻村2000亩土地,投资1.6亿元建起了现代农业科技园,园内主要种植铁皮石斛。
主要投资主体是村委会,带头行动的是村干部,但收益的却是广大村民。记者在董北村现代农业科技园铁皮石斛大棚内,见到了正在采摘铁皮石斛鲜条的农民李玉兰,她告诉记者,家里的4亩地全部流转给了园区,每亩每年租金1000元。她自己在园区当上了大棚管理员,月工资2000多元。园长陈爱亮介绍说,园区平时有160多个村民在这里工作,到移苗、采摘石斛花时会达到400人左右。他们边工作边学习,如果想创业,村里会全力扶持。
董北村党委书记张文德说,村里石斛产业起步较晚,发展上一点也不敢松劲。村里除了正常生产鲜条、枫斗、花茶等传统产品外,还开发了牙膏、面膜、护手霜、胶囊、含片、口服液等系列石斛衍生品,在重庆、扬州、泰州等地设有多家石斛连锁店,形成了微商销售、地区代理销售、团队销售等六大销售平台,今年销售有望突破3000万元。
“做给农民看,带领农民干,进入新时代,我们要把富民文章做得更好,把董北故事讲得更精彩!”张文德说。
电商发力:沭阳县平均1秒发快递3.75件
平均1秒就有3.75件快递从沭阳发往全国各地,其中80%为花木产品,这就是网络销售花木的“沭阳速度”。
沭阳县是江苏花木种植第一大县,也是全国最大的花木主产区之一,面积超50万亩,种植花木五大类3000余种,花木从业人员25万余人,其中,网络“创客”达两万多人。去年1-8月,全县花木交易总额75亿元,其中网上交易额占比超一半,快递发货量7874.24万件,同比增长58.6%。
“别看老汉‘一指禅’,胜过常人‘五指山’。不差生意不差钱,添完房子添家电。”新河镇大营村刘庄组77岁的单玉佩与网上客服聊天,都是一个指头敲键盘,村里人编了顺口溜称他为“一指禅”。单玉佩说,他不但自己在网上把盆景卖得红红火火,而且还带着儿子、儿媳、女儿、女婿一起开了9个网店卖花木,全家一年销售超千万元。
从名不见经传的花木大县到全国花木名县、花木电商强县,近几年来,沭阳县抢抓“互联网+”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展新机遇,把电商引领花木产业发展作为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通过政策扶持、技术支持、平台搭建和龙头带动等一系列举措,激发了沭阳花木“名利双收”的强劲动能。
沭阳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张莉萍说,目前,众创空间、孵化基地、示范基地等电商平台遍布全县乡镇;网络创业公共服务平台线上可解难答疑、在线下单,线下提供仓储配送、售后保障、代发代收。在沭阳,农民只要想网络创业,甚至可以零库存、零风险开启征程。
科技助力:洋马菊花再展新愿景
多彩的菊海一望无际,阵阵菊香更是沁人心脾,虽已是寒冬时节,但站在江苏省射阳县洋马菊花基地前,记者却感受到了春天般的生机与盎然。“我们这的菊花不但品种多、面积大,而且有了科技助推,产业正越做越大、越做越旺!”洋马镇党委书记王国庆高兴地说。
洋马镇素有“中国药材之乡”的美誉,全镇种植中药材近300种,形成了10多个主导品种,其中菊花种植面积6万亩,洋马菊花在安徽、广东等全国13个主要中药材专业市场都设有销售窗口。
去年9月,作为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27个综合试验站之一的盐城综合试验站落户洋马镇,这也是江苏省境内的唯一站点。在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支持下,南京中医药大学与南京农业大学针对洋马菊花产业,共同制定了药用白菊花种植规程,并对种苗进行提纯复壮、茎尖脱毒,实行工厂化育苗、标准化栽培,从肥水管理到锄草打药,都形成了严格的规范体系。
现年56岁的贺东村二组农民周建军种了12.6亩杭白菊。他说,正常年景一亩地可采摘菊花1000公斤或花蕾500公斤以上,亩产值在4000到5000元,刨去成本,一季菊花纯收入5万元。现在有了专家的常年指导,他准备在品种优化和标准化种植方面下大功夫,力争2018年效益再上新台阶。
洋马镇党委书记王国庆说,借助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的科技力量,全镇将着力建设1个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框、两个千亩绿色药材生产基地、3个百亩中药材新品种示范框、40个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让菊花产业更加兴旺,农民更加富裕。
江苏聚焦富民“33条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蓝图已定,围绕产业富民的各种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在江苏农村正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场景动人,成果丰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