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地处河南西部,伴河而生,因坝而兴,有黄河明珠、文化圣地、天鹅之城的美誉。今年7月,三门峡市作为河南省唯一参加《魅力中国城》竞演的城市走进央视大舞台,这次惊艳亮相,赢得了亿万观众的点赞。
然而,在城市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奋力腾飞之时,一些农村地区的深度贫困与落后却成了一只沉重的飞不起的翅膀。
三门峡市委书记刘南昌对这种发展的不平衡感触深刻。2016年8月,这位经济学博士从国务院国资委“空降”至三门峡市任职。在履新时他表态说,要把中央和省委各项部署坚决贯彻好,就只有一个字:“干”,要严谨科学地干、把握机遇地干、长短结合地干、遵章守纪地干!
其时,脱贫攻坚的最后决战已经在这方土地上打响,刘南昌面对的是全省最难啃的“硬骨头”:全市共有1343个行政村,贫困发生率20%以上的深度贫困村225个、56581人,其中国家级贫困县卢氏县就达110个,脱贫攻坚任务艰巨。
“深度贫困并不可怕!”刘南昌心中始终铭记着习近平总书记的铿锵话语,只要高度重视,思路对头,措施得力,工作扎实,摆脱贫困指日可待。
宁可苦干,不可苦熬。三门峡市委市政府横下一条心,向深度贫困发起猛攻。2016年底,三门峡市精准脱贫34075人,易地搬迁19484人,35个省级贫困村出列,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底的8.9%降至6.85%,荣获全省脱贫工作成效考核第一名。
在这样一张成绩单面前,刘南昌显得异常平静。他说,解决深度贫困绝非朝夕之功,不是喊着号子冲一冲就能解决问题的,非下苦功不可,既要硬碰硬,又要实打实。
这是一个怎样的“硬”、又是一个怎样的“实”?近日,记者翻山越水,走村串户,近距离观摩了三门峡市破解深度贫困的生动实践,也感受到了该市在中原脱贫中的先锋力量。
摸实情出狠招——市委书记多次深入基层暗访,全面把脉深度贫困成因,对症下药开良方,制定铁律“三个决不容许”“四个就地免职”
对于三门峡深度贫困地区的人来说,普遍关注的是,新来的市委书记会带来怎样的新理念新实践?如何啃下深度贫困这块“硬骨头”?
为摸清深度贫困地区的实情,刘南昌开始暗访。他利用周末时间,与秘书、司机一起,自带干粮,深入贫困户家中看真贫、听实话、找穷根,被人戏称为“锵锵三人行”。
有一次,刘南昌暗访时,被一个乡干部发现了。他提前打探好午饭地点,便安排一桌子饭菜。刘南昌到后,板着脸硬是把这桌饭菜退了,最后吃了简单的工作餐。饭后埋单时,乡干部说付过了。刘南昌说:“谁付的,你把钱退回,我们自己付。”
刘南昌的暗访已成家常便饭,每到周末他的车子去哪儿了,干部们不再打听也不得而知。半年多下来,他几乎把全市乡镇都跑了个遍。
每次暗访,刘南昌都会问几个问题,并到贫困户家中嘘寒问暖。比如村里有几户贫困户、掰开指头帮贫困户算清收支两本账等。
更细的是,刘南昌还会询问贫困户:“你们村的第一书记是谁?来过几次。你把第一书记电话告诉我,叫过来,看你认识不认识?”
为什么这么细?刘南昌主要想弄清四个问题:一是深度贫困的原因是什么,二是老百姓的收入实不实,三是帮扶的措施实不实,四是干部的作风实不实。
暗访发现,三门峡的深度贫困特征为“两高三差”“三无”。“两高三差”即贫困人口占比高、贫困发生率高(20%以上),基础设施差、住房条件差、产业基础差;“三无”即无劳动能力、无致富能力、无自有资金。
“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者,是谓妄行”。推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需要找准导致深度贫困的主要原因。
深度贫困地区,致贫原因有许多共同点。比如,社会发展滞后,社会文明程度低;经济发展滞后,人穷村也穷。三门峡也不例外。
同时,刘南昌还通过暗访发现了不少问题。有些地方脱贫攻坚不太实,搞数字脱贫、虚假脱贫。还有一些群众来信,反映侵害群众利益的事情。
针对问题,三门峡制定“三个决不容许”制度,即决不容许虚报浮夸、数据造假,决不容许贪污侵占挪用扶贫资金,决不容许领导干部违规插手扶贫项目。
违反了,怎么办?三门峡再出“重拳”,提出“四个就地免职”:对触犯“三个决不容许”的,一经查实,就地免职;对一年内两至三次排后10位的乡镇党委书记和乡镇长,就地免职;对驻村不住村、驻村不作为的,就地免职;对侵害贫困群众利益,造成重大影响的领导干部,就地免职。
通过暗访,催生了“三个决不容许”“四个就地免职”制度。这两项“铁律”,不仅切实防止形式主义,而且还破解了扶贫干部作风不实的问题。刘南昌说:“扶贫的核心就是一个‘实’字,绝不能像水中葫芦,浮在上面。”
树典型激活力
——充分发挥好村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引领作用,选树一批立得住、叫得响的身边典型,进一步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解决深度贫困问题,加强组织领导是保证。”三门峡市市长安伟说,深度贫困是坚中之坚,要打胜这场仗,必须派出最能打的人。乡镇干部、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村“两委”班子,均发挥着重要引领作用。
熊志强就是众多第一书记的缩影。2015年8月,河南省人防办财务处副处长熊志强被派驻到东虎岭村任第一书记。
东虎岭村位于卢氏县的深山区,自然条件差、产业发展慢。全村302户、969口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17户、491口人。有党员38人,年龄最大的是80岁。
“帮钱帮物,不如帮建个好支部。”熊志强说,驻村不久就制定了开展党员活动日、手抄党章100天和党员积分管理等多项制度。还协调资金13万多元改建了东虎岭村党员活动中心、村会议室、扶贫作战室等。
2016年4月11日,河南省省长陈润儿到卢氏县调研精准扶贫工作后,省人防办党组又增派3名“能打仗的人”,成立一个驻村工作队。
熊志强说,经过一番努力,截至2016年年底,驻村工作队共筹资1606.8万元,修通了村民世代期盼的跨洛河民心大桥,硬化了连接所有村小组的道路11.8公里,解决302户村民吃水和灌溉难题。
同时,驻村工作队还组织群众成立了两个连翘合作社,目前全村连翘种植面积已达3800亩,实现所有贫困户全覆盖。
由于扶贫成效显著,2016年,东虎岭村党支部被三门峡市委评为优秀基层党支部,村党支部书记莫红建被评为卢氏县党代表。
对省人防办的定点扶贫工作,陈润儿给予高度肯定。他在一份材料上作出批示:“你们联建扶贫工作抓得实,措施精准,成效明显,望再接再厉。”
为了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三门峡市注重树典型、立标杆。如今,三门峡已涌现出一批立得住、叫得响的典型,比如李小蛋、张东堂等。
65岁的李小蛋,家住三门峡市湖滨区高庙乡小安村。2003年,李小蛋响应退耕还林政策,把自家11亩地都种上了花椒幼苗。2007年,嫌挣钱太少的儿子跟别人跑车拉矿石,不幸遭遇车祸去世,随后儿媳改嫁。老年丧子,经济赤贫,还供着一个上学的孙女,李小蛋沦为了典型的贫困户。但他人穷志不穷,靠种花椒逐年发达起来,去年挣了5万多元。
高庙乡党委书记高苏星说,曾经赤贫的李小蛋,不仅自己脱了贫,还成立合作社带动了其他贫困户脱贫致富。由于表现突出,经过层层选拔、审核、选举,李小蛋今年光荣当选三门峡市人大代表。“群众选咱当代表,咱就得为农民说话。”李小蛋说。
与李小蛋同岁的张东堂,在渑池县段村乡四龙庙村已当了27年村干部。2009年村“两委”换届,他高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不幸的是,他却患了晚期膀胱癌。
张东堂接受患病的现实,但他并不甘心认命。“查出来后,我就跟家人交代了后事。但是我也说了,在我死之前,工作不放手。”张东堂说,“这么多年四龙庙村没有真正脱贫,是因为没有找准脱贫致富的产业。”
经过多次调查,张东堂决定带领大伙儿种植牛心柿、连翘和花椒。目前,全村经济林面积人均达到两亩。“这3种植物收益期是50年。只要管理好了,光靠这一项,就能保证咱村50年不会再返贫。”张东堂说。
2016年9月13日,渑池县委书记杨跃民到四龙庙看望张东堂,并给他留下2000元慰问金,让他买些营养品。而他用这些钱买了88把剪枝刀,给村里的贫困户和低保户各送了一把,张东堂说是要“让他们靠产业剪断穷根”。
贫困户李贵锁被张东堂的事迹深深感动着。他说:“张书记拖着病重的身体,三天两头往俺家跑,为我们脱贫想办法。如果再不努力,就有点昧良心!”
如今,三门峡市通过一批典型带动,进一步激发了李贵锁们的内生动力,真正树立贫困户脱贫光荣的社会导向,提振了贫困户脱贫攻坚的精气神。
抓创新探路径
——围绕党建引领、金融创新、能人创业等主题,集中力量攻关,初步找出了解决共性问题的新路子新办法
“目前,三门峡全党动员促攻坚的氛围已经形成,党中央的各项精准扶贫决策部署得到较好落实。”三门峡市委常委牛兰英说,在抓落实过程中,三门峡不断探索和创新,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新路子、新办法。
受访的基层干部普遍认为,村一级党的建设容易走极端,要么就是政治性很强,空泛地宣传,老百姓难以接受;要么完全实用化,老百姓喜欢什么就做什么。党建的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不能合二为一,出现“两张皮”现象。
鉴于现状,卢氏县启动了“党建+电商+扶贫”活动。具体操作办法是,由乡镇政府出钱,在村委会建设电商服务平台和商品展览室,然后把优秀的农村党员培育成电商骨干,带动更多的党员发展电商,进而带动贫困群众脱贫。截至目前,三门峡市已基本实现村干部联系电商全覆盖。
再一个创新就是金融扶贫。
金融与扶贫结合普遍面临“三难”:农村金融信用体系共建共享难、依靠诚信贷款难、免抵押免担保贷款难。如何确保金融扶贫政策开花结果?作为金融扶贫试验区的卢氏县,在金融服务、信用评价、风险共担、产业支撑等四大体系建设方面作出了探索。
卢氏县成立了县级金融扶贫服务中心、乡级金融扶贫服务站、村级金融扶贫服务部,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非贫困户和带动脱贫效果明显的龙头企业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出台了四级授信评定办法,分别给予最高5万元、10万元、15万元、20万元的授信额度;与省担保公司等单位签订合作协议,设立了5000万元风险补偿金。确定以特色农业和特色旅游业为主导产业,建立产业支撑体系,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和服务脱贫攻坚的龙头企业,开展金融产品投放。
在借鉴卢氏县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陕州区创新实践,一揽子解决金融扶贫过程中遇到的放贷难、手续繁、风险大、受众少、往哪投等问题。目前,陕州共采集贫困户信息15929户,不到两个月就已发放金融扶贫贷款2.2亿元。
从卢氏、陕州的探索看,钱的难题得到有效缓解。“卢氏模式”“陕州经验”已在河南省全面推广,三门峡市金融扶贫主要做法正在全国推广。但要想干成事,关键还得靠人。否则,有钱也难成事。基于此,三门峡市引凤筑巢,鼓励乡土人才回乡创业,打造一支永远不走的扶贫队伍。武安伟就是张“名片”。
武安伟是早年走出去打拼成功的企业家,为了让乡亲们摆脱贫困,2011年他毅然回到了闭塞的山村柳庄村。在村委换届中,武安伟高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要想富,先修路。柳庄村地处渑池县洪阳镇北部山区,山路崎岖狭窄。面对现状,武安伟自掏腰包500多万元,修了一条宽6米、长11公里出山大道。
路通以后,柳庄村变了样子。武安伟带领乡亲们新造梯田6000多亩,栽下了石榴、大樱桃等经济林木。同时,成立了河南柳庄农业开发公司。
在壮大产业的同时,武安伟整合各类扶贫帮扶资金作为入股资金,量化成股权后投入辖区内农业龙头企业,让贫困户变成股东,每年还可从产业发展中分红受益。如今,柳庄农业公司股东数量增至162户,其中贫困户107户。
可见,能人效应,效果非凡,但能人带动的都是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然而,在深度贫困成因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并非个别现象,带有一定普遍性。如何解决这部分人的脱贫问题?三门峡市给出了答案,即四级报销制度。
姚文波就是受益者之一。他今年43岁,患尿毒症,医疗支出较高,是渑池县果园乡东庵头村深度贫困户。前不久,他又发生脑出血,在郑州一所医院共花费57486.96元,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大病补充保险、民政二次医疗救助累计报销40987.85元。剩余花费,则由帮扶单位进行捐助。
三门峡市卫计委负责人表示,下一步,针对因病致贫问题,三门峡将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在四级报销基础上,市县级建立对重点贫困人群健康医疗兜底保险,探索实践健康扶贫,建立贫困群众医疗保障第五道防线。
重奖惩强制度
——树立鲜明的用人导向,让优秀干部在脱贫攻坚中锻炼成长。对于干部作风虚浮、弄虚作假等问题,给予坚决纠正、严肃问责
“没有制度保障,深度贫困地区想脱贫,犹如空中楼阁。”三门峡市扶贫办主任王耀文说,“针对制度建设,三门峡除了‘三个决不容许’‘四个就地免职’外,还在‘人和事’上动了刀子,核心目的就是强化中央政策吹糠见米。”
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三门峡市加大组织领导力度,成立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刘南昌为第一组长,安伟为组长,制定脱贫攻坚联席会议制度,每月定期就脱贫攻坚存在的难点问题进行会商,并且第一时间拿出解决方案。
目前,三门峡市深度贫困地区的县级党委已经成为全县脱贫攻坚的总指挥部,县委书记成为统揽脱贫攻坚的第一责任人,统筹做好进度安排、项目落地、资金使用、人力调配等工作,真正把中央政策落实在行动上。
为了进一步调动干部的工作主动性和责任心,三门峡市综合施策、细化指标、奖惩结合,把深度贫困地区作为锻炼干部、选拔干部的重要平台。2016年,全市共奖励先进单位92个、先进个人377名,奖励资金总额773万元。
以卢氏县为例,2016年先后两批次在脱贫攻坚一线选拔干部102人,其中两名乡镇干部直接提拔成副县级领导干部,3名优秀村党支部书记直接提任副乡镇长,树立了鲜明的用人导向。因脱贫攻坚工作不力免职或降格、调整使用干部6人。
针对部分干部畏首畏尾、“为官不为”等问题,三门峡坚持随机访、明查与暗访相结合,较真碰硬、真督实查。对脱贫攻坚中,存在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或域内出现重大事件、重大问题,失职渎职的,依纪依法实施责任追究。
目前,三门峡已构建了完整的责任落实机制。从三门峡市级领导到各部门、到县乡村以及第一书记,都有非常明确的责任清单,每人都要按照责任清单去抓落实。这些制度既解决了干部作风虚浮问题,又压实了干部责任。
“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谁搞形式主义、谁搞花拳绣腿,谁就要付出代价。”刘南昌说,“只要不折不扣地按照中央要求,做到人员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效果到位,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任务一定能够如期完成!”
今天的三门峡,一场漂亮的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让三门峡干部群众重新找回了自信:三门峡不仅有能力在脱贫攻坚中立标杆、当先锋,也有决心在决胜全面小康的伟大征程中不负人民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