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土农网农业信息发布平台

在线客服QQ:

1297394205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资讯 » 农业要闻

质量安全靠“三讲”——浙江实施农业综合执法二十周年解析

   日期:2017-11-21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zgny.com    浏览:462    评论:0    
核心提示:  随着消费升级,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被提到了无比重要的位置。浙江是农业部唯一批准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省”的省份,近年来

  随着消费升级,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被提到了无比重要的位置。浙江是农业部唯一批准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省”的省份,近年来农产品总体合格率一直领跑全国。

  浙江自1997年起实施农业综合执法,为规范农资市场秩序、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作出了突出贡献。毋庸置疑,未来综合执法将是大势所趋。那么,做好农业综合执法,需要哪些条件?记者走访浙江多个地方寻找答案。

  讲情怀

  现年54岁的东阳市农业行政执法大队大队长李敏尧,恐怕是全省所有县市区大队长里,资历最老的队长了。从最初组建科室至今,李敏尧一干就是20年。谈起感受,他感慨万分:“作为经历者、耕耘者、幸福者,体会到许多酸甜苦辣,但收获更多的还是快乐欣慰。”

  李敏尧说,当好农业执法队员不容易,执法有时意味着“得罪人”,时常因此委屈不断。大队初创时,工作条件艰苦,连个执法车都没有,只能临时租车,一次检查中,受罚的经营户告到县里,称开着出租车乱执法、乱罚款。有时候,一些厂方老板甚至通过关系来捏造事实。所幸,最终都化险为夷。

  “环境越复杂,执法人员就要走阳光大道,绝对不能搞权力寻租。身正不怕影子斜,就不会被吓倒,更不会被告倒。”李敏尧总结道,除了要立身清白,执法人员还得爱农、懂农。

  何谓爱农?就是始终要把农民装心里,做到服务在前,让监管相对人懂法、守法、依法经营。何谓懂农?就是学无止境,努力提高自身建设。如今,东阳农业行政执法大队调查取证、执法手段、执法文书越来越成熟规范,已成为全省的标杆。

  随着农民维权意识的增强,农业执法认知度的提高,农民投诉呈上升和多样化趋势。李敏尧立下规矩:无论何种投诉方式,队员必须认真接待、耐心听讲、细心调查。这几年,光深入田间开展实地调查就有270多起,为农民挽回直接经济损失200余万元。

  浙江省农业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群众的肯定和满意是衡量执法工作的主要标准,服务“三农”、服务主体、服务消费者始终是执法的出发点。将服务融入执法和管理之中,来提高执法办案和服务质量,这是浙江农业综合执法20年的最重要经验之一。

  讲技能

  当然,要做好农业行政执法,光靠情怀肯定不够。众所周知,农业生产涉及千家万户,链条长、周期长,不同品种和阶段又有各自的质量安全风险点,再加上农资和农产品属于大流通,不管是监管还是证据收集,难度都非常大。而这几年,有关农产品的法规政策频繁更新,质量安全如同一把悬在头上的“利剑”,势必要求执法人员紧密同步,丝毫不能放松。

  对此,台州市黄岩区农业行政执法大队大队长於江晖“有一套”。他所在的大队,2015年获得“全国农业综合执法示范窗口”称号。要拿到这一殊荣,很不简单,要做到很多,比如:必须要有一定的执法成果,近3年无错案,辖区内未出现重大坑农害农事件和较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等等。

  於江晖告诉记者,为了培养队员的执法技能,每隔两周组织一次集中学习,平时以老带新再结合案例,到实地巡查则是家常便饭,“在内部,我们还有个会商制度,凡是有争议的案件,大家都会拿出来讨论学习。”

  对外,於江晖的法子就是,一方面,将各种有关质量安全的培训与普法教育相结合,采取“疏堵结合”的手段,从前端抓起;另一方面,协同农业局相关科室,以及公安、工商、质监等部门,建立联合执法常态化机制,编织成一张大网。

  记者采访发现,在浙江,像黄岩大队的做法早已蔚然成风,各地因地制宜,搭建了丰富多彩的技能培训平台。而在省级层面,每年就至少开展3次百人规模以上执法人员培训班,还专门建立了农业执法办案人才库,每年组织研讨疑难问题,并以纪要形式印发各地参考。

  最近,为了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从县到市,再到省里,都在逐级举办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技能比武,通过学理论、训技能、练实战,更好地为浙江绿色农业发展保驾护航。

  讲手段

  过去有些地方,农业执法靠的是运动式,时紧时松,短时间内动员各类资源,搞得基层疲于应付,看起来声势很大,实际上治标不治本。浙江省农业厅相关负责人认为,查也好,打也罢,归根到底,最后还是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2010年底,在总结“小农资”整规、推进农资连锁经营等经验的基础上,浙江提出了逐步推行农资监管与服务信息化建设的设想。经过试点、推广、提升,截至目前,全省87个涉农县域的3500余家农资生产经营企业建立了农资信息化系统,农资商品备案数5万余个。

  利用信息化,固然能找到有效监管手段,但很多基层农资经营者缺乏一定的主动性。50多岁的厉中越在杭州近郊开了家农资店,起初他便是如此心理。2014年,该店被确立为区里首批试点后,厉中越只能赶鸭子上架,不会打字就让女儿手把手教,再慢慢学如何编码等。尽管麻烦些,但几个月后,变化悄然发生。到了年底一盘算,厉中越发现,订单明显上升,关键是多了事前监管,大大减少了标签违法带来的行政处罚。

  “以前台账用手写,现在电子化后,既省事,又一目了然。”厉中越觉得,政府的背书很关键,许多农民都是冲着品质有保障来的。像厉中越这样的例子,在浙江不胜枚举,时过七年,农资监管信息化已成常态。

  今年,浙江又创全国之先,明确将25种失信行为纳入“黑名单”,投入品生产经营主体一旦有失信行为,将在浙江处处受限。目前,各地还引入第三方机构,对农资生产经营企业进行信用评级。像泰顺县大队根据违法行为产生的危害程度,创设12分制管理办法,对监管对象分别记分,并设置了惩戒措施,以督促生产经营者提高依法诚信经营意识。

  

 
 
更多>同类农业资讯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 当前有6069人在线
  • 其中2309位会员
  • 3760位访客
  • 今日发布帖子:2600
  • 今日访问量:3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