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三农”工作的精髓。获得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中国马铃薯之乡等多项荣誉称号的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是一个农业大县、生态大县、旅游大县,但同时也是一个贫困县。近年来,围场农业农村经济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农村发展不充分”“农业大而不强”的现象依然存在,迫切需要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实现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的根本性转变。
众所周知,贫困地区有一个普遍的特点,大多处于江海河流上游、湖库水系源头、农牧交错地带,生态地位极为重要,但生态系统又十分脆弱,围场也是如此,还肩负着“水源涵养、生态支撑”的政治责任。因此,在围场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统筹推进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加快建立绿色发展机制,将围场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后发优势。这既是围场当前治贫首选之举,也是围场长远发展固本之策,事关脱贫的稳定性、发展的持续性,事关京津地区的生态安全。
在围场这样一个生态敏感地带发展现代农业,不仅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还要在绿色循环高端特色等方面做好做足文章。
一、围场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
围场不是经济强县,但农业发展并不落后。在围场发展农业,还有着许多全国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优势条件。
1.国土面积大:具有“做大”农业的足够空间。围场位于河北省最北部,东、北、西部分别与内蒙古自治区的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多伦县毗邻,西南及南部与承德市的丰宁、隆化接壤。全县总面积9219.7平方公里,将近全国总面积的千分之一,约合1383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67万亩、草地面积207万亩、林地面积887万亩,是河北省面积最大的县。“八山一水一分田,一分田里建粮仓,八分山上建银行,赶着牛羊奔小康。”
2.生态环境优:具有“做优”农业的生态基础。围场山青水秀、天蓝地绿,被誉为“水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境内拥有红松洼国家自然保护区、塞罕坝国家自然保护区、小滦河上游国家自然保护区等3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面积达12万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12.1%,位居河北省第一位。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8.8%,拥有野生动物5纲24目50余科150余种,植物70科206属602种,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3.特色产业强:具有“做强”农业的历史渊源。围场的农业,基础扎实。多年来,突出发展“2+3”产业体系,即马铃薯、蔬菜两大主导产业,中药材、林果、畜牧三大优势产业,积极探索农牧交错带粮草兼顾、农牧平衡、循环发展的示范模式,种植结构得以优化,产业链条不断延伸,转型升级取得突破。围场特色农产品优势明显,马铃薯、胡萝卜、中药材等一批农产品不仅种植面积大,而且水肥一体化、膜下滴灌等种植技术在全国也是首屈一指。
4.空气水土好:具有“做绿”农业的基本条件。围场县委、县政府持续统筹推进“蓝天”“碧水”“净土”攻坚行动,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年大气环境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20天。年平均降水量435.3毫米,水资源总量平均值5.18亿立方米,拥有主要河流6条,无客水入境,均系自产水,是滦河、辽河两大水系发源地之一,持续保持水环境质量京津冀领先。土壤中重金属检出水平低,有机质含量高,基本保持自然背景土壤水平。
5.昼夜温差大:具有“做好”农业的自然元素。围场夏季白天最高气温和夜间最低气温相差较大,极有利于农作物干物质和糖分积累;年平均气温-1.5℃—4.7℃,极端年份最高气温38.9℃,最低气温-42.8℃;南北100多公里的距离,形成了较大的地区温差,南部地区无霜期每年可达130天,坝上和接坝地区无霜期只有80天。
6.地形地貌佳:具有“做特”农业的独特潜能。围场地处大兴安岭余脉、内蒙古高原和燕山余脉交汇处,县境东西长138公里,南北宽118公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在710米—2067米之间,县城海拔876米,1300多米的海拔落差,形成了围场东南、西北独特鲜明的气候,可以种植时差很大的农作物品种。
7.贫困程度高:具有“做赢”农业的竞争优势。围场贫困人口遍布全县所有37个乡镇。目前全县尚有127个贫困村,3.3万户贫困户,7.9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仍高达14.6%。相对其他发达地区而言,围场劳动力价格优势明显,人民勤劳,脱贫愿望强烈。
8.文化底蕴深:具有“做美”农业的文化内涵。围场有着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曾是清王朝最大的皇家猎场,康熙、乾隆、嘉庆三朝140年间共举行木兰秋狝105次,是全国唯一一个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的“塞罕坝精神”正在全国大力弘扬。“农业需要有文化的说头”。
二、围场农业发展中的短板和问题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在围场更是如此。多年来,围场县委、县政府牢牢把握“科学发展、绿色崛起、晋位赶超”主基调不动摇,紧紧抓住脱贫攻坚、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河北联合举办冬奥会、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等五大难得的历史性机遇,以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为导向,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再造“三个塞罕坝”生态工程,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大力扶持关联产业,农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围场是国家贫困县中2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之一、是河北全省唯一一个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就足以证明这一点。
应当承认,围场农业发展还存在一些短板和问题,总的来说,龙头企业、产业基地、能人带动作用不够突出,农民增收后劲不足,农村自我发展能力弱,“一产独大、大而不强”现象客观存在,特色优势产业核心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具体体现在,单个农业经营主体“唱独角戏”“跑单帮”,农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盈利能力不强,辐射带动作用有限,优势农产品规模效应尚未形成。农业仍以卖“原字号”农产品为主,农民挣的是汗水钱。有产地初加工基础,缺乏精深加工增值、缺少品牌效应带动、缺乏副产物综合利用系列开发。农产品的价格,与围场优势产区所生产产品的高质量和高品质相比,存在较大的落差。区位优势明显,但没有真正发挥出区位的明显作用。农业资源丰富、旅游资源突出,还没有形成更多真正意义上的产业融合,一产基础很大,二产能力不足,三产亮点不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有趋势但深度不够。
三、实现围场现代农业跨越发展的思考
围场县县城距承德市区138公里,距河北省会643公里,距北京首都384公里。担负着为北京阻沙源、为天津涵水源、为河北添绿源的重要生态功能。在这样一个农业大县、生态大县、贫困大县,区位优势十分明显的大县,如何实现现代农业跨越发展?必须进一步深入思考。我认为围场现代农业发展,必须围绕京津市场,发展品牌农业+功能农业,实现绿色崛起,加快产业融合。
一是要紧紧围绕京津市场,发展高端化农业。北京、天津以及保定、廊坊、秦皇岛等环京津重要城市,约有5000万常住人口,市场体量大,消费层次高,购买能力强,辐射范围广,引领作用好,而围场的水、围场的土,最适合种植养殖高档次、高品质、差异化、特色化农产品,总人口才只有50多万人。围场现代农业发展,要面向京津这一全球最大城市圈,紧盯这一全球最大的市场,把50多万人的生产性资源盘活,围绕京津把农业做大做强、做优做活。不应是围场人种什么养什么让京津市民买什么,这样就会“卖难”;而应是京津市民买什么让围场人种什么养什么,这样才能“脱销”。力求“高大上”“名特优”,“围着京津转、跟着京津干”,根据京津大市场居民消费的“特别特殊特色”需求,有针对性地推进围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围场现代农业。
二是要大力发展品牌农业,增加农产品价值。“中国不缺少好的农产品,缺少的是农产品好的品牌。”消费者主权时代的到来,消费者更加关注农产品是否安全、是否更有营养,是否高品质。以生产优质产品作为基础,以提供优秀服务作为支撑,再加以配备完整的标准化系统机制,渗入到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这就是品牌农业。“粮食也要打出品牌,这样价格好,效益好。”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视察时的重要论断。围场虽不生产水稻小麦等大宗粮食产品,但围场有70多万亩马铃薯、30多万亩大田蔬菜、10多万亩中药材,这些农产品也需要打造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品牌是信誉的凝结”,围场一定要从现在的产业优势发展到市场胜势,从现在的产品优势发展到品牌胜势,从现在的资源优势发展到价值胜势。品牌强,农业才能强。品牌决定地位,品牌改变农业,围场必须靠品牌农业来迅速改变围场。
三是要积极发展功能农业,增强农业功能性。功能农业是指农产品的营养化、功能化,通过生物营养强化或其他生物技术手段使农产品具备保健功能。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基本搞清了许多益于人体健康的食物成份以及种种疾病的发生与膳食有关,使得通过改善膳食条件、发挥食品本身的生理调节功能而达到提高人类健康已经成为可能,人们更加关注健康水平,花更多的钱来购买相对昂贵的功能性农产品已成为自觉行动。全国乃至京津地区,已经有一大批稳定的特殊营养消费群喜欢上功能性农产品、功能性食品。围场水源好、土壤好、空气好,有条件、有能力也最适合发展功能农业。围场率先启动建设了“国内首个十万亩功能农业(富硒马铃薯)示范基地”,计划在5年内发展富硒马铃薯10万亩、富硒胡萝卜2万亩,就是一个英明的抉择。下一步需要下大力气,再建设一批功能作用明显、产业基础好、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系列功能农产品基地,满足特殊群体特殊需要,带动农民群众脱贫致富。
四是要持续推进绿色发展,提升农业新水平。中办、国办刚刚发布了《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这与围场“科学发展、绿色崛起、晋位赶超”主基调高度吻合。相互依存、相生共荣的好山水,天人共美、各美其美的好生态,天蓝地绿、山青水秀的好环境,是围场引领农业绿色发展的根本所在,必须长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还是围场脱贫致富的靠山,绿水青山一定能为围场引来金山银山。有人说,黑龙江=黑土地,能种出好粮食;新疆=阳光,能长出好水果;恩施=富硒,能出产功能农产品。围场=什么?围场山好、水好、人更好,空气好、阳光足、温差大、水土净、文化底蕴深,围场=绿水青山,应该成为绿色发展的代名词。因为,围场不仅有条件而且围场人有心态种出养出加工出“有良心”的有机绿色产品,让更多的人分享绿色。围场应主动适应京津居民消费结构快速升级的需要,把发展绿色生态优质特色农产品放在更加突出位置,重点在发展有机马铃薯、大田蔬菜、草食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等五大产业上下功夫,营造一批富有围场特色的绿色产业,促进绿色农业提质增效。围场县委六届二次全会发出号召,“举全县之力、集全民之智,把围场建设成为实践‘两山’理论的全国典范。”让我们看到了围场的绿色希望。围场是山区县,不是粮食生产大县,可以调减粮食生产,根据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发展绿色农业、循环农业、高效农业,适合种什么就种什么,什么有市场就种什么,什么效益高就种什么。同时做好人与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这篇大文章,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宜草则草。
五是要加快农村产业融合,让农民共享利益。农村产业融合是以农业农村为基础,通过要素、制度和技术创新,让农业不单局限在种养业生产环节,还要前后延伸、左右拓展。其特征是在产业边界和交叉处催生出新的业态和模式,重点是构建全产业链和全价值链,关键点是融合之后产生的效益比单纯每个产业效益之和要大,核心是让农民分享到二三产业所带来的增值效益。甚至有人认为,这是继家庭联产承包、乡镇企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之后,中国农民又一次伟大创造。这一次伟大创造,极有可能再次给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强大动力,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在围场,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业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关键是在加快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促进农产品及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上下功夫,尤其是要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农村电子商务,打造一批绿色旅游专业村。目前围场的经济发展水平还相对滞后,当前的紧要任务就是激活围场的优势资源,形成“资源—加工—产品—资源”的循环发展模式,鼓励支持围场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以及与休闲、旅游、文化、教育、科普、养生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利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契机,形成后发优势,充分利用产业融合发展政策,找准定位,推进产业融合扶贫,切实做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
发展现代农业就是实现产业精准扶贫,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不断总结一批在实践中立得住、叫得响、推得开的现代农业扶贫范例,发挥好树榜样、受启发、找差距、增信心的作用,把中央发展现代农业、精准扶贫攻坚的部署要求,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围场样本”,全面开启新时代美丽幸福围场建设新征程。
(作者系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委常委、人民政府副县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