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研究生毕业进入农业这行,魏灵玲已经走过15个年头。15年来,她一直从事设施园艺环境工程方面的研究和成果转化工作,先后主持参与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20余项,在“植物工厂”“LED节能光源农业应用”“植物水耕栽培工程”等领域已经成长为国内外较有影响的年轻专家,她的科技成果已经推广到全国各地,甚至推广到美国、日本、荷兰等一些发达国家。
植物工厂落地生根
中环易达是农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下属的一家农业科技公司,也是机缘巧合,2003年刚留院工作一年的魏灵玲成为中环易达的“掌门人”。这个角色或许被别人视若远离科研主线,于她,却成了研究推广设施园艺工程技术的大舞台。
刚开始时,魏灵玲给各地现代农业建设出主意、作规划,都是无偿服务。终于有一次,人家觉得她的技术服务超值,一下子支付给中环易达6万元的咨询规划费用。魏灵玲真切意识到了市场的广阔,就凭农科院的背景,科研成果转化的工作可能都做不完!
公司的研发团队将魏灵玲研发的“人工光植物工厂”的技术进行了产品化,此后,魏灵玲与她的团队先后将植物工厂、蔬菜工厂、蔬菜树式栽培等30多项专利成果推广到北京、天津、山东等27个省区市700多家应用单位。
向农业科研的塔尖攀登
魏灵玲把植物工厂的成果转化到两个方向,一种是生产型的农业园区——在温室内通过对能源、水源等环境的自动化控制,发展细分至品种的蔬果工厂;另一种是观光型的都市农业,可以应用于各种城市生活场景——从摩天大楼里的办公室、机场候车室,再到家庭阳台和厨房,能够利用的每一个空间都能披上绿装。
2015年,魏灵玲和团队日夜兼程,经历一年时间,将一纸“蓝图”变“版图”,中国第一个世界级都市农场——中粮智慧农场在他们的辛勤努力下完美绽放。“农场以现代化垂直农业为载体,以智能农业技术为核心,汇集了7项世界领先技术,11项国内领先技术以及9项中国农科院专利技术,成为全球第一个集人工光植物工厂、食用菌工厂、多层叶菜工厂、新能源、节水农业、循环农业、智能化等技术的农业综合体……”说起这些,魏灵玲脸上浮现出自豪的表情。
2017年,在黄河三角洲国家农高区,他们将国际先进种植技术和智能装备进行本土化创新升级,建设世界一流的农业“硅谷”。“两个月的时间,我们一直在现场。”魏灵玲说,项目一期工程面积7万平方米,采用世界顶级的文洛式连栋温室结构,集成了荷兰、日本、以色列、美国等国家的先进品种、智能装备、技术和生产管理模式,通过果菜岩棉栽培、叶菜全自动漂浮栽培、花卉潮汐式智能栽培、食药用菌的工厂化生产等,进行从种子到产品全产业链健康种养模式过程的展示示范,目前已是我国最大的集成型现代农业科研平台与示范基地。
用创新去引领未来农业
魏灵玲认为,目前农业科技转化实际上进入了定制化阶段,即根据实际需求,将成果进行整合式地创新,来不断匹配应用场景。她的科研推广团队形成了现代农业集规划、设计、采购、施工、运营五位一体的全产业链闭环服务体系,业务范围涵盖工厂化农业、都市农业、城市农业等先锋农业领域,形成了多项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成功商业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建成大小现代农业园区百余个。
作为党的十九大代表,魏灵玲感觉肩上担子沉甸甸的。她告诉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农科院建院60周年的贺信中提出“三个面向”的要求,为她指明了方向,她的研究、推广主要就是要解决以下问题:农业生产如何更加省水省电省土地?如何实现更高的智能化?如何让农产品品质更好、产量更高?
在“互联网思维”的启发下,魏灵玲力图打造一个完整的行业生态体系:“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升级,必然需要提高产量、提高品质、降低成本、节约资源,还要好玩有趣,这就特别需要现代农业技术的提高和转化。因此,在工厂化农业的普通模式之外,我们还设计了都市农业、城市农业的全新产品线,农业一定会越来越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