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土农网农业信息发布平台

在线客服QQ:

1297394205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资讯 » 农业要闻

让农民共享信息化红利——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综述

   日期:2017-10-11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zgny.com    浏览:955    评论:0    
核心提示:  果棚缺水缺光,安徽滁州一家现代农业示范园的员工只需要点点手机,躺在床上也能“遥控种田”;要申请农机购置补贴,山东青岛

  果棚缺水缺光,安徽滁州一家现代农业示范园的员工只需要点点手机,躺在床上也能“遥控种田”;要申请农机购置补贴,山东青岛的农机手不用带着小马扎早早去排队,通过手机APP就能实现网上报名申请;买回家的鸡蛋是哪儿来的,河南的消费者扫一扫印在蛋壳上的二维码就能知道……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正经历着蜕变。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制高点。大力发展农业农村信息化,将信息化技术更广泛地应用于农业生产、农村建设、农民生活,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战略部署,为全国上下加快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和任务,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迎来新的机遇期。

  从信息进村入户到农民手机培训,我国信息化发展瞄准农村补短板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相比城市,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是我们的短板。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农村互联网建设步伐,扩大光纤网、宽带网在农村的有效覆盖。

  事实上,国务院2013年就印发了《“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明确了“宽带中国”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时间表,将“宽带乡村”工程定为重点任务之一。2016年8月,农业部研究编制的《“十三五”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要求加强农业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宽带中国”战略在农村深入实施,并探索面向贫困户的网络资费优惠。

  根深而叶茂,树壮而果稠。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加速发展,为推动农业农村信息化提供了坚实的土壤。2014年以来,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的部署,农业部先后组织26个省(区、市)、116个县(市、区)开展了信息进村入户试点,进一步拓宽“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内涵,探索了农业农村信息服务的长效机制。在试点取得经验的基础上,今年起全面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并在辽宁、吉林、黑龙江等10省市开展整省推进示范,通过益农信息社和村级信息员这个“端”,建成覆盖全国60万个行政村的大“网”。

  “充话费、缴水电费、取钱、网购,甚至卖点自家产的农产品,我现在不管办啥事都要往益农信息社跑。”浙江省遂昌县三仁畲族乡排前村的朱金鸿说,益农信息社让他“进一个门,办百样事”。

  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有了和朱金鸿一样的感受。来自农业部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全国共建成运营6.9万个益农信息社,累计培训村级信息员38.5万人次,提供公益服务1115万人次,开展便民服务1.8亿人次,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128亿元。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随着移动互联技术迅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强化农民手机上网培训和服务,成为了农业农村信息化“弯道超车”、城乡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2015年以来,农业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帮助更多农民搭上“互联网+”的快车。河南省光山县宴河乡的村民周福荣在乡里组织的智能手机应用培训中,学会了使用微信开展农产品销售,他用微信售卖的农产品供不应求。

  互联网技术向农业农村的深入渗透,让农民得到了实惠,也让决策者更加重视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加强农业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智慧农业;《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培育互联网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全过程信息管理服务能力;随着《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的下发,各地“互联网+特色小镇”百花齐放、形态各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从设计到落地,有关推动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顶层设计密集出台并落实,在提高农业生产智能化水平,帮助广大农民增收,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基层政府部门服务效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物联网到大数据,信息化向农产品生产销售全过程延伸

  近年来,农业部大力推进物联网在生产经营中的应用,信息技术正加快从实验室走进田间地头,走到圈舍鱼塘。深入实施国家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智能农业项目和农业部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在全国范围内总结推广了426项节本增效农业物联网软硬件产品、技术和模式,有力推进了农业节本增效和生产智能化管理。

  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方面应用广泛。依托信息化手段,农业部加快推进“四平台”建设,不少地区正在探索建立农产品产地准出、包装标识、索证索票等监管机制,消费者对“扫码知根底”的农产品越来越习以为常。

  如果说物联网带动了农业生产“硬标准”的提升,那么大数据这一现代农业新型资源要素的开发利用则为农业生产确立了“风向标”。

  “多了多了,少了少了”是农产品生产销售常常会陷入的怪圈。为进一步增强市场透明度,引导农民合理安排生产,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今年初,农业部进一步完善信息发布体系,农产品批发价格200指数正式上线运行,加上每月发布的5个大宗农产品供需平衡表,每年发布的中国农业展望报告,形成了兼顾短中长期、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农产品市场信息权威发布机制。

  供给侧与需求侧信息数据的“握手”,让“以销定产”成为了可能。阿里村淘则利用电商平台的优势,以前端的海量数据反哺农产品供应链,精准了解消费者喜好,通过预售、按订单采摘的模式,完善农产品价值链,做到包销定产,改变了农产品的供应模式。

  从种植到销售,从生产到流通,信息化正在为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入新的活力,影响着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再到农民腰包的全过程。

  2月26日,随着江西省井冈山市率先宣布脱贫摘帽,“电商脱贫”再一次跃入人们的视野。2016年,井冈山市黄坳乡洪石村的黄小华按照“电商平台+合作社+贫困户”的电商脱贫模式,将农产品放到网上销售,利润较以往提高42%。2017年,井冈山市已建成电商服务站点18个,覆盖所有乡镇,辐射35个贫困村。

  像井冈山这样依靠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解决农产品销售难的探索还有很多。实践证明,信息化不仅能够带动农业实现市场化,倒逼农业生产的标准化,提高农民的组织化,促进适度规模经营,还能引导农业的品牌化,完善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打通工业品下行、农产品上行的“肠梗阻”,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实现农民增收。

  新技术带来新转变,借力信息化,农业农村正孕育无限可能

  “要是土地确权和流转都在手机上办了,那就不用农业普查了。”眼下,网民的期待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随着土地流转规模的扩大,全国各地积极引入互联网元素,探索信息时代农村产权交易的新形式。当传统观念中的土地流转仍只停留在临近周边的地域范围时,更大空间内的土地资源配置已在互联网上蓬勃发展。

  如今,三农领域“互联网+”的后缀内容越来越丰富。“网上一站式服务”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互联网+”职业培训按农业生产的需求培养新农人、产品经纪人等专业型人才;江苏移动依托视频监控平台和移动通信基站打造的“蓝天卫士”,能自动监测秸秆焚烧火点并自动报警,提高秸秆焚烧防治工作的效率……利用互联网,众多小众产品可以汇聚形成与主流产品相匹敌的市场能量,为每一个农民就业创业提供机会,农业农村新业态、新经济和新的商业模式孕育着无限可能。

  网络价值取决于用户数量,截至今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51亿,其中,农村网民2.01亿。作为重要的网络资源,农村网络的潜在价值巨大,有待释放。

  不日新者必日退。当前,信息技术进一步向农业农村各领域渗透融合,农业农村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数据化、服务在线化水平大幅提升,信息化成为创新驱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先导力量。随着农业农村信息化创新与探索的积累丰富,“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的盆景必将会转化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更多>同类农业资讯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 当前有6069人在线
  • 其中2309位会员
  • 3760位访客
  • 今日发布帖子:2600
  • 今日访问量:3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