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土农网农业信息发布平台

在线客服QQ:

1297394205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资讯 » 农业要闻

改革加力 三农更强——湖北省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改为天下先”

   日期:2017-09-15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zgny.com    浏览:955    评论:0    
核心提示:  中部支点,长江脊梁。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荆楚大地上的先人们向来不乏改革精神,从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到辛亥首义,敢为天

  中部支点,长江脊梁。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荆楚大地上的先人们向来不乏改革精神,从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到辛亥首义,敢为天下先,湖北人民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不断扛起改革大旗。

  5月25日,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在北京举行“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湖北省委的实践”专题宣介会。湖北省委书记蒋超良向400多名外国政要和驻华使节宣讲湖北故事:在湖北潜江市,改变过去水稻单一的种植模式,实行“虾稻共作”、种养加结合,把小龙虾做成了年产值180亿元的大产业;在湖北沙洋县,以油菜花为主题,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农民“卖田园风景”增加了收入……

  诸如此类,还有很多。湖北是农业大省,粮、棉、油、淡水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但也存在农业大而不强、农产品多而不优的结构性问题,导致这些矛盾的原因主要在供给侧。蒋超良认为,要运用系统思维、整体思维、改革思维,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结合起来,与农业现代化建设、四化同步发展、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结合起来,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特别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结合起来。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是重大政治任务,又是重大发展机遇。湖北省省长王晓东表示,湖北将紧扣“优、绿、新”,坚守确保粮食产能、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三条底线”,切实把重农强农信号落地生效。

  立足湖北资源优势,提升产能优化结构,向科技向制度要动力

  2016年以来,面对经济下行和罕见洪涝灾害双重压力,湖北农业农村的良好形势起到了压舱石和定海针的作用。今年上半年,湖北三农继续保持稳中向好态势,夏粮夏油丰收,果茶量价齐增,稻田综合种养达449万亩,位居全国第一。

  湖北素有“千湖之省,鱼米之乡”的美誉,近年来,湖北依托水稻、水产两大资源优势,在稻田里养殖小龙虾、泥鳅、龟鳖等淡水产品,探索出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稳粮增效、粮渔双赢”的稻田综合种养模式,2016年为全省农民创收近百亿元。以前江汉平原上无人问津的冷浸田、抛荒田,如今“一田难求”,大大激发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6月20日,农业部在湖北召开全国稻渔综合种养现场会,会议指出,要把稻渔综合种养作为协调国家“要粮”与农民“要钱”需求的金钥匙。

  粮食的持续增收能力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湖北把提高农业供给的质量和效率作为主攻方向,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根本举措。湖北省委常委会确定,三年内要完成新建高标准农田1357万亩、补建2213万亩的任务。

  高标准农田怎样整,种田大户最有发言权。天门华丰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吴华平说,2013年至今,合作社已负责整治高标准农田近10万亩,有这些宝贝田在手,何愁粮食产量。

  华丰合作社与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华中农业大学植科院教授彭少兵合作,重点发展“只需一季成本,却有两季收成”的再生稻,将种田效益最大化。再生稻面积在湖北逐年攀升,预计今年全省再生稻种植面积超过200万亩。

  再生稻、稻田综合种养都是当前湖北农业科技创新模式的典型代表。湖北省农科院粮作所所长游艾青说,当前正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选育再生能力强、品质高、抗倒性好的配套新品种,抢占农业科技制高点,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

  新型农业科技成果的不断运用推进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也推动了按户连片耕种、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等工作。近年来,荆门市沙洋县在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的同时,创新探索“按户连片耕种”,破解了分散化、碎片化的耕地经营困局,适应了现代农业发展,给全省树立了改革样板。

  如今“沙洋经验”已写入近两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荆门市级财政拿出1200万元进行奖补,在全市推行按户连片耕种工作。如今,荆门全市连片耕种面积222万亩,总体连片率68%,其中沙洋县连片率达92%。

  新常态下农业发展要寻求动能转化,湖北深化农村经营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激活资源要素潜力,是向制度、向技术要动力,让更多农民共享发展成果。湖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黄楚平表示,当前湖北正处在农业农村改革的重要关头,要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垦改革发展,最大限度地形成改革合力,释放改革红利。

  强化绿色发展思维,谋划绿色崛起战略,生产生态生活同改善

  当前,公众对优质绿色农产品需求越来越旺盛,对农村良好生态环境的呼声越来越高。6月25日,湖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积极回应公众重大关切:今后5年,湖北将开启“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新征程,全面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绿满荆楚美如画,水光山色与人亲”的美丽家园,下大力气推行绿色生产方式。

  农村要增绿,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提升,这是“绿时代”的大势所趋。湖北省委农工部主任钱远坤说,绿色发展是湖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要求,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打造绿色生态的文旅产品、绿色宜居社区,形成生产、生活与生态完美结合,环境美、民居美、人文美、生活美的绿色新农村。

  黄冈市紧紧围绕建设绿色大别山等目标,坚持绿色方向,境内全长460公里的旅游公路,贯穿全市7个县市23个乡镇,沿线红色遗迹、绿色生态、禅宗文化三大主题旅游区38个景点景区串珠成链,惠及230万大别山革命老区人民。

  地处湘鄂赣三省交界的咸宁市,是湖北的绿色生态强市,拥有丰富的绿色农产品资源,从2016年起,咸宁市高位谋划两条百余公里“咸嘉生态文化城镇带”和“幕阜山绿色产业带”的绿色崛起战略,串联起大健康、水生态修复、高新技术产业园、现代农业等示范区,全面推进绿色产业、特色小镇、新型社区、精准扶贫和基础设施建设。

  具有百亿斤粮食产能的襄阳市,提出加快推进“中国有机谷”建设,计划用3年时间,以生态为基础,把有机谷建设成为“富民之谷”,今年上半年,襄阳全市新增有机产品8万亩、“三品一标”面积30.6万亩。

  创建百亿斤粮食产能大市的荆州市,正在建设华中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园区,并计划将其打造成为“中国绿谷”大平台,按照企业“小循环”、产业“中循环”、园区“大循环”要求,循环利用生产生活污水和养殖畜禽粪便,做到“零污染、零排放”,实现生产过程低碳环保、产品质量绿色安全。

  当前,湖北各地正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要求,在保口粮、保产能、保主产区的前提下,把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深入推进“一控两减三基本”行动,大力发展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有机产品。强化“山水林田湖是生命共同体”理念,走“农村生态化、生态景观化、景观产业化、产业现代化”的新路子。

  壮大新产业新业态,培育新经济新亮点,三产融合促脱贫增收

  三农工作的核心是农民,农民的核心是收入,湖北深入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四个一批”工程,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延长产业链条,让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现代农产品加工成为带动农民脱贫增收致富的新载体。

  2010年以前,武汉市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中尚无一家年产值超过5亿元,到2016年,超过10亿元的加工企业达到17家,其中,精准运用大数据定制农产品加工的良品铺子公司销售收入超过60亿元。良品铺子在全国采购优质农产品,带动数十万农民有了稳定收入来源。今年7月,武汉市出台鼓励工商资本投资农产品加工业办法,新上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最高可补贴800万元。

  柑橘、茶叶是宜昌市两大传统产业,宜昌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切入点,以特色打造新优势,以品牌拓展新市场,以融合培育新业态,开发橘园、茶园为主导的乡村游。在宜都,土老憨公司以橘瓤酿醋、以橘皮做酱,年消化加工果3万吨。清江椪柑和秭归脐橙网销率达70%和20%。在枝江,2016年电商交易总额突破80亿元,从业人员8000余人,其中一半是返乡创业,实现农产品线上交易额8000多万元。当前,宜昌发展的晚熟脐橙和夏橙产地均价同比增长30%以上。

  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黄石市引导当地从传统挖矿采矿向种草种花转型,促进农旅融合,上半年已举办白茶节、桃花节等活动,实现休闲游收入2.65亿元,带动农产品销售1.7亿元;仙桃市围绕建成中国“富硒农都”的目标定位,正计划实施百万亩富硒农业发展工程,引导农民种植富硒稻谷、富硒莲藕、富硒水果、富硒大豆等新产品。

  2016年,湖北依靠发展茶果菜等特色产业实现脱贫人口68.8万人,占当年脱贫人口的46.8%,农业产业扶贫起到了“主力军、扛大梁”的作用。7月24日,湖北省农业厅厅长肖伏清在全国农业厅局长座谈会上作产业扶贫典型发言,湖北依托资源禀赋,累计投入资金57.7亿元,重点培育具有湖北特色的比较优势产业,在贫困地区重点培育省级以上龙头企业22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3399家,探索出了“藤上结瓜、保底分红、投入折股、入股分红、资产收益”等利益联结机制,70.4万贫困人口直接受益。

  要想脱贫快,全靠产业带。恩施州在农业部扶贫联络组的指导下,围绕保护与开发,因地制宜带动贫困户发展恩施黑猪、恩施黄牛等地方特色畜禽;随州市充分发挥香菇规模优势,结合香菇栽培示范项目,在扶贫村开展“集中制棒、分散出菇”的香菇标准化、轻简化栽培模式示范;十堰市创新运营机制,整合涉农资金,每年安排3000万元支持“龙头企业带农户,扶贫助致富”计划,推动企业与农户双赢;孝感市大悟县积极争取国家光伏扶贫政策,投资14.4亿元,建设湖北省最大的地面集中式光伏电站,解决72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产业扶贫问题。

  武汉市将开展“市民下乡”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力促贫困地区农村空闲农房资源资本化。截至7月底,共发布空闲农房信息3821条,已租赁近1/3,年租金达1352万元,吸引社会投资近亿元。

  7月20日,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在全省三农工作座谈会上表示,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等新经济的兴起,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新路,要大力推广稻渔综合种养等“科技+”“互联网+”“休闲旅游+”等适合湖北三农的新经济,让农民广泛参与其中,有活干,有钱赚。

 

 
 
更多>同类农业资讯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 当前有6069人在线
  • 其中2309位会员
  • 3760位访客
  • 今日发布帖子:2600
  • 今日访问量:3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