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不愁”到“永不愁”从“三保障”到“常保障”
——看山东德州庆云县如何探索后扶贫时期的长效机制
德州市庆云县庆云广场全貌。
庆云产业扶贫沃森铁皮石斛种植项目。
庆云县尚堂镇和睦程村危房改造一隅。
庆云县启动“三帮一”扶贫助学行动。
张秀葵 王凡存 周文峰 本网记者 杨志华 胡明宝
庆云,地处鲁西北欠发达地区,两省三市五县之地,是山东省德州市最偏远的一个县。县域面积小,人口数量少,经济发展底子薄,财政收入低,这是庆云县在全国打响脱贫攻坚战时所面临的基本县情。
县情虽不同,但让庆云贫困人口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时间不能变。2016年以来,庆云县按照“2018年基本完成、2019年巩固提升、2020年全面完成”脱贫攻坚工作布局,咬定总攻目标,制定作战方案,用足绣花功夫,做到小康路上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县委书记王晓东告诉记者,制好“时间表”,挂好“作战图”,庆云县将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把所有力量调动起来,把所有措施统筹起来,确保贫困村“五通十有”全覆盖、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全实现。
谋定而后动,知难而前行。如今,在全国脱贫攻坚进入“啃硬骨头”的关键时期,庆云县已实现70个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全部脱贫退出,4937户、9421名贫困群众全部稳定脱贫,连续三年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位居德州市第一,获评中国全面小康扶贫十佳县、中国十佳幸福县。
在脱贫攻坚大考中,作为后发县区的庆云县无疑交出一份高分答卷。这份成绩单的背后,镌刻着庆云干部担当作为脱真贫、狠抓落实真脱贫的攻坚精神。眼下,在进入“巩固、接续、长效”后扶贫时期的庆云县,正着眼于防止返贫与乡村振兴的长效发展机制探索,让庆云贫困群众从“两不愁”到“永不愁”,从“三保障”到“常保障”。
以产业扶贫为基础,变扶贫资金分散投入为捆绑使用,发展优势产业带贫项目,确保扶贫资金使用安全,确保贫困户长期稳定收益
4月的庆云,草木蔓发,芳菲竞放。放眼望去,碧海无垠的土地上孕育着勃勃生机,更承载着庆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希望。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一剂“良方”,没有产业支撑的扶贫,是无水之源、无本之木。发展产业就要求贫困户要有发展产业的基本劳力,但是庆云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因病、因残等致贫的占85%,丧失劳动力和弱劳动力的占75%,能够直接参与农业生产的贫困户劳动力非常有限。
“过去,我们把产业扶贫项目资金都是直接投入到村里,支持贫困户发展产业。但是,由于贫困户缺劳力、缺技术、缺市场,产业带贫效果不好。”庆云县委副书记吕德山说,“从2016年开始,庆云县改变了以往单个村实施扶贫项目的做法,整合中央、省、市、县专项扶贫资金,交由德州惠丰控股投资有限公司,选择收益稳定的产业项目进行投资,集中力量发展产业扶贫项目。”
据吕德山介绍,整合的资金在投入项目前,由各项目村村委会代替贫困户与德州惠丰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协议中要求,本着负盈不负亏的原则,贫困户只负责收益,不负责亏损,投入惠丰公司的扶贫资金,除建设光伏发电项目以外,其他的将在5至10年的时间收回,继续与公司合作经营。
在庆云县尚堂镇的水发田园综合体内,一座7万平方米的超级智慧温室已投入使用,一串串红宝石般的小番茄挂满枝头。据了解,这里从日本、荷兰引进5个品种的大小番茄20万株,每平方米产小番茄25公斤,年产量每亩16650公斤,是传统大棚的8倍,年可实现产值4500万元、亩均年产值达42万元。
2017年7月14日,惠丰公司与水发公司签订协议,将2017年扶贫资金736万元投入水发公司,每年按照不低于7%的固定收益给贫困户分红。
庆云县尚堂镇菜张村贫困户周主山就是这个产业扶贫项目的受益者。周主山由于患有股骨头坏死,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庆云县将他纳入到水发公司产业扶贫项目覆盖范围。记者在周主山的存折上看到,2018年7月13日,他收到水发公司发放的年度分红2534.70元。
通过创新产业带贫项目机制,为缺乏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搭上了产业脱贫的快车。对此,庆云县尚堂镇常务副镇长刘向荣深有体会。刘向荣举例说,村民杜文德今年54岁,下肢瘫痪,没有劳动能力。从2016年至2018年,杜文德的收入从1178元涨到了3241元。产业分红起到了脱贫增收的作用。
据水发田园综合体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将打造成集有机果蔬生产加工、休闲采摘、科普教育、田园体验为一体、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园。项目全部建成后,每年可安排富余劳动力近6000人次,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运营期内年均收入可达2.5亿元,可以有效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截至2018年,庆云县累计投入各级扶贫资金8685.9万元,发展起石斛种植扶贫示范园、水发田园综合体、三农服务中心等60余个产业扶贫项目。2018年,全县产业扶贫项目收益629.31万元,贫困人口人均年增收800元以上。
尽管贫困户负盈不负亏,但投资是有风险的,庆云如何保障扶贫资金的安全?“本金不动、风险可控、按需调节、长期稳定是庆云选择项目的根本原则。”庆云县农业农村局党组副书记、扶贫开发办公室主任田亮说,庆云出台产业扶贫项目分类管理办法,对脱贫攻坚以来形成的各类产业扶贫项目全部纳入监管范围,按照市场前景、资金安全、运营状况、收益保障4个方面分为优、良、差3类,分类实施监管,最大程度确保了项目安全运营和扶贫资金的安全使用。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庆云县共确定70个扶贫工作重点村,其中:2016年未脱贫的重点村剩余51个,其余19个在2016年以前均已摘帽脱贫。2016年度县级扶贫资金收益覆盖了37个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每年拿出部分资金用于村集体增收,切实保障了37个重点村的摘帽脱贫。2017年度县级扶贫资金收益覆盖了2016年之前退出的33个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收益分红在保障贫困户脱贫增收的基础上,剩余部分用于保障村集体增收,规避返贫风险。
以教育扶贫为根本,采取一名干部、一名优秀教师、一名爱心人士共同帮扶一名贫困生的“三帮一”模式,建立面向全社会募集的教育扶贫基金,确保基金利息收益长期不断,确保每一个贫困生大学毕业有致富能力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方式。但是,在很多贫困地区,因贫辍学、“厌学症”辍学等辍学情况频发,贫困群体中的贫困学生教育问题是“贫中之贫”“难中之难”。
摆脱贫困,不仅要帮扶给贫困户,还要对贫困户的子女进行帮扶。经过摸排和精准筛选,庆云县梳理出贫孤学生505名。他们有的是父母双亡、跟随年迈的爷爷奶奶度日的孤儿,有的是因家庭困难支付不起学费面临辍学的大学生,还有的是家有病人、生活举步维艰的少年,有的是因为贫困自卑而产生“厌学心理”的学生。
过去,庆云县通过希望工程、春蕾计划、雨露计划等措施解决贫困户子女受教育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扶贫干部和帮扶干部普遍反映,在实际帮扶过程中,很多是临时性救助,仍停留在给钱给物的物质救济层面。“我们认识到,从教育源头力拔穷根,决不能停留在物质救助层面,而要通过立体帮扶,扶贫与扶智扶志有机结合,从教育源头上力拔穷根,彻底改变贫困代际传递的问题,变弱势群体为优势群体。”庆云县委书记王晓东说。
扶贫先扶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庆云县在推进脱贫攻坚的道路上把贫孤学子的上学难问题作为突破口,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走出一条“干部扶志、教师扶智、爱心人士扶贫”的“三帮一”扶贫助学之路。
“三帮一”是由一名科级以上干部、一名优秀教师、一名爱心人士结成志愿帮扶组,共同结对帮扶一名贫孤孩子,对全县505名贫孤学生,从幼儿园一直到大学,全面进行兜底保障,一次性解决贫困家庭子女健康学习成长问题。
在推进“三帮一”扶贫助学工程伊始,庆云县就对贫孤学生帮扶提出具体要求: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既要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更要在精神层面解决孩子性格和价值观引导等方面的问题,实现生活上得照顾、行为上得管教、学习上得辅导、经济上得保障。
根据这一要求,庆云县在干部、教师和爱心人士三个帮扶主体中,构建起分工合作、立体帮扶体系。其中,科级干部帮助贫孤孩子立志奋发,主要负责亲情陪护、家庭教育、家庭事务的协调解决,帮助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帮助贫孤孩子学有所教,主要负责定期走访,及时进行心理与学习的教育辅导;爱心人士提供物质救助,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经济难题。此外,科级干部还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负责联络“三帮一”帮扶的教师和爱心人士。
庆云县东辛店镇王铁匠村李阳目前已是德州庆云云天职业中学的一名高一学生。但是,就在去年中考前两个月,平时学习成绩不错的李阳突然不去上学了。原来这两年李阳父母先后去世,她一直跟着爷爷奶奶生活。遭遇家庭变故,再加上中考压力,李阳一度心灰意冷,“感觉自己考不上了,不想念了,不给爷爷奶奶增加负担。”李阳说。
李阳的这个做法急坏了她的爷爷。无奈之下,李阳的爷爷找到了她的助学帮扶干部庆云县团委副书记蒋宁波。为让李阳打开心扉,蒋宁波叫上自己的爱人经常下班后到李阳家找她谈心,并为孩子找了专门的辅导老师,让对学业绝望的李阳又重拾信心,积极参加中考,并顺利考上云天职业中学计算机专业。在这里,她既能学习专业知识,又能像普通高中生一样参加高考,而且还不用担心学费问题,“只要想上学,就可以一直念下去”。
据庆云县委常委、县政府党组副书记杨全华介绍,对于“三帮一”帮扶机制,庆云县采取了“团组”模式:全县划分为10个帮扶团,即城区帮扶团和9个乡镇帮扶团,每个帮扶团确定团长1名,牵头抓好本团的帮扶工作,确定召集人1名,做好活动组织、情况统计、任务督导等。每个帮扶团下设若干帮扶组,每组10人左右,设组长和副组长各1名。
今年16岁的庆云县常家镇大唐村贫孤学生寒寒,自从2011年父亲因车祸去世、母亲改嫁之后,他和弟弟就只能依靠年过花甲的爷爷奶奶。自从“三帮一”帮扶启动后,庆云县市场建设管理局局长李海龙、庆云四中教师唐慧、福建永福机电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余东和她“结对子”,被接到庆云四中读书,生活学习情况有了很大改变,没有了后顾之忧,寒寒的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进步,在上学期的期末考试中还得了特等奖。
资金短缺是影响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首要问题。庆云是一个只有33万人口的小城,去年地方财政收入刚过6亿元,是典型的财政穷县、弱县。通过财政兜底保障全县贫孤学生教育问题,对于地方来说压力巨大。为此,庆云县设立了扶贫助学专项基金,通过印发扶贫助学倡议书和海报、当地媒体宣传、建设“大爱庆云”扶贫助学爱心手机平台、举办主题晚会等形式,营造出全社会众志成城参与扶贫助学的浓厚氛围。目前,扶贫助学专项基金的户头上已募集了4370万元资金,兜底解决了全县贫孤学子就学的经济问题。
云天教育集团董事长郑天林在倡议书发出当天就向扶贫助学基金会捐赠200万元。不仅如此,集团所属的庆云四中作为庆云周边学制齐全、教育品质优的寄宿式私立学校,接收122名贫孤学生实行定向帮扶,其中小学部55人,初中部43人,高中部11人,云天中专13人,全部混编入适学班级,学费一半由帮扶企业家捐助,一半由云天教育集团承担,生活费由扶贫助学基金保障,不足部分则由四中再予以补助,122名贫孤学生不花一分钱就可完成优质教育学业。
庆云县结合居民生活水平和各学龄段学费情况进行科学测算确定了具体资助标准,其中,学前教育阶段每人每年3000元,义务教育阶段为每人每年3000元,高中阶段为每人每年5000元,大学阶段为每人每年6000元。大学阶段每学年开始第一个月一次性汇入个人账户,其他教育阶段每月10日前,按照标准将助学金分别汇入贫困学子个人账户。
帮扶资金主要来自社会各界的捐助,为了用好、管好这笔承载着贫孤学生教育希望的基金,庆云县专门成立了基金管理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每名贫孤学生都要由相关部门把关核实,定期通过扶贫助学基金账户直接划转到受助人账户,定期向社会公布资金使用情况和受资助学生名单并接受监督,确保基金使用规范。基金会对贫孤学生实行动态管理,采取贫困进、脱贫出的“进出机制”。
自2017年7月“三帮一”扶贫助学工作启动至今,庆云已发放助学金300余万元。2018年,参加中考的19个孩子中有14名考入高中,参加高考的12个孩子中有6人考上大学本科。“扶贫必先扶智,治穷必先治愚”,在庆云,贫孤学子不仅能够“站起来”而且还能“走得远”,底层上升通道受阻、一代穷世代穷的局面在这里改变。
以住房医疗扶贫为保障,构建兜底帮扶长效政策,勒紧财政裤腰带,分门别类开展危房改造工程和贫困户新农合、商业特惠保险全覆盖工程,确保危房户住有所居,确保贫困户病有所医
“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五看家中有无病人躺在床、六看收入来源有没有保障”。这是流传在庆云县基层扶贫干部当中的“六看”识真贫口诀。
在“六看”中,贫困群众的住房问题是摆在首位的重要问题。按照“两不愁、三保障”,庆云县将危房改造作为精准扶贫的一项重点工作,优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贫困残疾人家庭等“四类重点对象”实施危房改造,全力实现“危房不住人、住人无危房”的农村住房安全保障目标。
“危房改造关系群众的切身利益,让群众住上安心、放心、舒心的幸福新居是我们的责任。”2016年,新上任庆云县委书记王晓东将农村危房改造作为重要民生工程,要求在雨季汛期来临前所有危房户必须全部搬进新房。
非常之功,需要非常之策。面对改造资金较多,财政支出压力较大的情况,庆云县不等不靠,通过整合涉农资金、引导社会力量资助,鼓励志愿者帮扶和村民互助等形式,建立多渠道的项目资金筹措机制。庆云县通过开展“百企帮百村”行动,鼓励、支持、引导县域内企业,结合自身发展实际,选准切入点,促进企业与贫困户双赢。
“最好的位置最舒服的房,留给贫困的大爷和大娘。”在庆云县中丁乡中崔村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清明节期间,记者来到了中崔村,只见一排排白墙灰瓦篱笆院的新房整齐排列着,门口是三五成群下象棋的、晒太阳的大爷、大娘们。
今年51岁的崔九生单身一人,因早年腰部受伤,现在不能干重活,收入微薄,是中崔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感谢党的好政策,让我住上了这么好的房子,以前想不都敢想。”崔九生告诉记者,过去他住的是土房子,一到雨季,“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冬天则是寒风倒灌,非常的难熬。
崔九生的新房是一个两间房,外边一间是厨房,里边一间是卧室,家具非常齐全,而且在每个家具上都贴有一个标签。“衣橱和餐具橱是银盾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捐赠,床是华泰橡胶制品有限公司捐赠,桌椅、茶具是山东海河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捐赠……”崔九生告诉记者,房子里的东西都是由爱心企业捐赠,他搬进来的时候直接拎包入住。
去年以来,借助危房改造,村里在他们所属的崔家社区筛选出跟崔九生同等条件的10户困难群众,在村最中心、绿化环境最好、交通最方便的位置,通过购买、置换等形式,腾出空地集中建设了10套、每套面积40平方米的新房子,供贫困户免费入住。
村里还拿出4万余元,在10户集中安置房南侧建设了文化广场。不仅是村里,县乡两级政府及爱心企业家也纷纷对村里的安置房出资献力。据介绍,该村的安置房除了县里的危房改造补贴款以外,剩余建筑装修等开销全部由中丁乡政府出资。该乡的“坐地企业家”更是纷纷解囊,有的捐助棉被、有的捐助席梦思床、有的捐助橱柜、有的捐助电视……
“小康路上不能让一个乡亲掉队。”这是庆云扶贫干部喊出的口号,也是对庆云扶贫工作的真实写照。田保利是庆云县徐园子乡龙王庙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从年轻时就患有轻度精神类疾病,没有劳动能力,生活靠着在外地的姐姐周济,多年来一直一个人居住在破旧的老房子里。“田保利脾气犟,哪儿也不去,就在老房子里住着,每到阴天下雨,我们村干部总是一宿一宿不敢睡觉,生怕田保利的房子被冲塌。”龙王庙村党支部书记赵福军说。就在赵福军为田保利住房的事一筹莫展时,庆云县启动新一轮危房改造工程,对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情况进一步摸排核查,并最终将田保利的房子列入危房改造计划,为其在原址建设40平方米的房屋两间,让他住进了新房子。
“危房改造工作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通过精准识别对象、强化资金配套等有效措施,聚集人力、物力、财力,强势推动危房改造工作,确保群众从‘忧居’实现‘优居’。”据田亮介绍,自2016年以来,庆云县已累计投入3400多万元,按照每间补助1万元,每户不超过两间(40平方米)的标准进行补助,1700多户贫困户住上了安心房。同时,不断引导各乡镇(街道)充分发挥农户主体作用,通过投工投劳、互帮互助等方式降低改造成本,最大限度让群众受益。为了让群众不仅能住有所居,更要住得舒适,庆云县在全力推进危房改造的同时,把“改厕、改圈、改院”作为提升重点,进一步完善水、电、路、厨房、卫生间等配套设施,努力提高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
为保障贫困户医疗需求,庆云县将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纳入新农合和扶贫特惠保险,贫困户住院支付费用严格控制在了10%以下,实现医疗保障全覆盖。同时,庆云县开展“我为贫困群众送健康”活动,组织医疗小分队下乡巡诊,为全县贫困群众进行义务健康体检和登记,与建档立卡档案精准对接。
“庆云县把‘两不愁三保障’作为发力点,通过抓好住房和饮水安全有保障这个最紧迫的工作、抓好产业扶贫这条最有效的路径、抓好教育扶贫这项最根本的举措,抓好健康扶贫这条最普惠的政策等一系列组合拳,确保了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庆云县县长孙洪昌说。
历史常常因毅然一跃辟出全新局面,也常常以深耕细作织就绚丽篇章。“摘帽劲不松,练好持久功”,庆云县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向我们展示了后扶贫时期如何建立扶贫长效机制,建立返贫防范预警机制,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统筹衔接,高质量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为全县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