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转是我们合作的3.0版本
——大商所2018年“农民收入保障计划”试点巡礼③
孙鲁威
2018年,大连商品交易所在总结连续三年“保险+期货”试点的基础上,为进一步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关于稳步扩大试点的要求,推出了涵盖“保险+期货”、场外期权、基差收购等多种形式,期货公司、保险公司、银行等多类型金融机构共同参与的综合性“农民收入保障计划”试点,探索建立期货市场服务农民收入保障的整体框架。
从“保险+期货”,到“农民收入保障计划”,覆盖更广,参与主体更多。去年试点了107个项目,是2017年32个试点的3倍多。以“保险+期货”为主模式的项目86个,以场外期权为主模式项目21个。试点总计涉及639.51万亩土地,覆盖了16个省区。农产品涉及玉米、大豆、鸡蛋等。有580个合作社和15.28万农户参与进来。总计为农民赔付约1.77亿元以上,总体赔付率约为72.35%。
量变必然会带来质的飞跃。从分散试点到集中连片,从价格保险到收入保险,从地方被动接受到主体主动发声,从尝试参与到试图主导,从风险管理到资金支持,这是2018年“农民收入保障计划”试点形成的新局面。今年呢?由于有多年试点经验的积累加上稳量增收脱贫等需要,大家都在做着“推广”的计划。
今年是个转折点。
3月末和四月上旬,我们跟随大商所的回访组对黑龙江省的宝清、青冈,吉林省的洮南、东辽四个试点基地进行了实地走访。本篇是对洮南项目点参与者的实地访谈。
4月8日,我们来到吉林省白城市所辖的洮南市,浙江物产中大产业研究部总经理助理高泉都、物产化工粮化部业务主管郝春明、浙商期货研究中心期权主管蓝旻等一行也同时抵达。大家互相介绍时说,郝春明作为项目负责人常驻洮南,推进物产种植供应链项目在洮南生根开花。浙江物产化工是第一家到东北推进农业产业化种植供应链的南方企业,而且这个项目被列为浙江吉林两省合作的重点项目之一,受到两省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
浙江物产是浙江省属特大型国有控股企业、世界500强企业“物产中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核心成员企业。2017年,公司营业收入达498亿元,销售实物量942万吨。其中玉米贸易量294万吨,位居全国前五。浙商期货有限公司与物产化工也是合作伙伴关系,近年来合作“保险+期货”试点。浙商期货也是最早在东北开展“保险+期货”的期货公司,多有创新突破。经过四年探索,2018年的“保险+期货”试点现货规模8.4万吨(同比增长206%),覆盖面积41万亩(同比增长100%),保险金额3.35亿元(同比增长80.8%)。
蓝旻介绍,去年,浙商期货在大商所申请备案了“浙商—物产—太保—洮南市玉米‘订单种植+保险+期货+供应链销售’试点”。试点落地在洮南市王洪艳家庭农场。试点承保现货量2万吨,涉及面积25716.27亩。最终实现理赔80万元。
洮南玉米“保险+期货”收入险项目,是基于物产玉米供应链服务平台下游通畅强大的销售变现能力,利用物产供应链集成服务优势,依托其当地合作公司——洮南市元润粮油有限责任公司在当地强大的土地流转托管经验,通过家庭农场流转和托管的土地,开展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种植,实现土地、金融、农资、农技、农机、收购、仓储、物流、销售一体化经营,旨在建立起一个“物产+浙商+元润+N合作社/家庭农场”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稳定的“五保”发展模式。
“五保”指保供、保产、保价、保险、保盈等全产业链风险管理服务,既保价格,也保产量,有针对性地解决试点项目中因自然灾害、市场价格、生产能力不足等原因造成的收入减少风险,对农户收入以及产业能力进行全面性的保护。试点形成了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种植集群,形成产销供闭环:引入卫星遥感新技术监测生产、生长动态,提高适度规模化种植与科学管理水平,亩产同比增产8%,较当地农户平均亩增56%;终端企业开展基差收购,农户通过基差点价,获得了高于当地市场价格20元/吨的额外销售利润,使种植利润达到80.68元/亩。
项目运作如下:设计目标收入为1266.91元/亩(目标亩产0.77772吨/亩,目标价格1810元/吨,保障水平90%)。保险周期为2018年6月15日-10月15日。保费共计228.06万元,其中浙江物产化工补贴30%。农场秋收后实际收入为1235.8元/亩(实际产量0.662吨/亩,期货市场价格1867.2667元/吨)。保险公司赔付31.11元/亩,总计80.02万元。
蓝旻分析,玉米临储政策于2016年取消后,实施“市场化+补贴”新政策,主要内容一是玉米价格由市场决定,二是建立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目前的问题是,一方面玉米价格波动剧烈,另一方面生产者补贴逐年减少,农民售粮收益不确定性增高,对风险管理产品的需求更为迫切。玉米是洮南当地农户的主要经济作物,但玉米产量处于偏低水平,且种植效率低下。所以,在项目试点过程中,从组织形式到产品设计,都需要创新。
“保险+期货”作为多机构合作推进的业务类型,其协作机制的搭建一直是难题。主要协调解决的是如入场时机和价位的选择、保险方案的沟通、基差点价和收购的开展等难题。洮南项目试点,不仅引入了企业开展产业化种植,还引入了基差收购,操作较其他“保险+期货”项目更加复杂。浙商团队、太保产险、浙江物产化工、王洪艳家庭农场四方一起成立了工作小组,通过会商制度,项目的整体运作较为流畅。项目组严格按照预案要求进行风险控制,在行情较为平稳的时候,在公司风控框架允许范围内保留一定敞口倾向;在行情剧烈波动的时候,及时调整对冲敞口方向和对冲频率,最终有效控制了风险,达到了预案目标。
高泉都介绍,洮南玉米收入险试点是浙江物产化工在东北玉米主产区开展粮化项目的全新尝试。基于物产化工玉米供应链服务平台下游通畅强大的销售变现能力,依托洪艳农场,并引进了北京佳格科技提供农险精确承保、精准理赔等整套解决方案。通过筛选玉米品种,实施覆膜滴灌、保水剂等新型农业技术,有效降低了因灾导致的产量风险。在不利气候影响的条件下玉米平均产量仍达到662公斤/亩,较往年亩产提高了49公斤。
物产化工能在东北落地,离不开洮南元润。除了开展基差收购,元润还在试点项目中为农民土地流转与托管、提升管理能力提供担保背书。此外,对接物产化工招聘洮南土地流转户农民进入浙江聚酯工厂和山东轮胎厂等企业进行再就业。
我们来到了洮南市元润粮油有限责任公司,这是一家民营大型粮食收储企业,铮亮的火车铁轨从粮仓前穿场而过,远方应该是喧嚣的港口。计划经济时代的粮食局老办公用房还用红砖黑瓦述说着初心。现在这里的主人叫韩龙,元润的董事长。据说他是当地了不起的“人物”。他高大伟岸的身躯以及和善的眼神里不失民间式的狡黠,这就是个地道的农民企业家。今年46岁的他,1994年初中毕业就开始种地、卖粮。现在依旧是种地、卖粮。但今非昔比不可同日而语了。
元润与物产化工的粮食贸易已经合作五年多了,去年做“农民收入保障计划”试点后,新增的是土地流转业务。由物产化工做供应链金融,元润则由传统粮食贸易延伸到玉米种植。2016年国家取消玉米临储,玉米行情大跌。这种“大地震”让“韩龙们”在痛苦中认识到,种粮永远要与市场接轨、与世界接轨。“我知道商机来了”。2016年韩龙用自有资金流转了2万亩地。
“2017年10月份,收割的时候我就来了。”郝春明不能不来,物产化工两年间在这里投下了7000万,韩龙也配套了1000多万元。计划9万亩目前已经流转6.7万亩。今年确定了20个种田能手,搞合伙人制。单个能手经营规模不超过3000亩。年纪在35-45岁之间。实行工资加绩效,还有约15%-20%的提成,还有末尾淘汰制。韩龙说,“这是3.0版本了。1.0是我自己干,2.0是去年与物产化工合作第一年,今年土地流转是3.0版本。土地不是随随便便可以经营好的,在经历了很多不确定因素和走了很多弯路后,今年才延伸到3.0版本。”
他说,“农民收入保障计划”这个设计太棒了。它把整个链条调动起来了。没有这个版本的创新,我们也干不了这么大的规模。下一步必须全面参与。我们并不是国家不给政策就不干了,不是那种版本。我们要在国家提倡的这种新机制下磨炼自己的本领。这也是物产化工给我的底气。跟物产化工合作后,我们很多资源也整合到位了。我们两个平台完美地组合才能做得更好,单靠一家根本做不起来。
“版本”俩字就是韩龙的口头禅。3.0版本的创新是全方位的。今年的重点是流转土地和人力安排。他介绍,流转土地实行谁流转谁经营。合伙人每个人都单独核算工资和绩效。土地流转了但他还是经营者,这就是人力的创新。流转土地+农资经营供给升级+物产化工营销,形成最高版本的组合。他说,明年我们流转会更容易。因为无论合作社、农场,如果还是传统经营模式是要被淘汰的。洮南有地25万公顷,意味着产粮250万吨,意味着有50亿的销售额。韩龙表达了一个意思,能不能与物产化工合作出一个农业世界500强企业?他说,“物产化工团队和我们的团队可以说是绝配”。
韩龙的团队重要成员就是“王洪艳家庭农场”。这也是合作创新的产物,更是“农民收入保障计划”试点项目的落地点。通过农场去流转或托管土地,同时,元润以基差交易的形式收购农场生产的粮食,元润利用物产玉米供应链平台进行销售,物产依据协议提前支付粮食种植成本,等于农场用物产的资金来组织生产资料。郝春明说,现在的老农对土地感情深厚,但我们要为将来种地打基础。现在就要入手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整合资源的能力。最后通过土地银行、粮食银行等平台化模式为当地农业赋能。
我们来到“宏大的”王洪艳家庭农场,确实震撼了。如此大的规模绝不是一个年轻的农村妇女所能掌控的。物产化工与元润合作才能做出这样一个基地:场区建有两座超千平方米的厂房,一个是利用农田废旧滴灌管进行自主生产加工节水设备贴片式、迷宫式滴灌带车间,六条生产线的产量可以覆盖整个流转的土地并惠及当地种植农户;另一个是利用秸秆再加工生产压缩秸秆生物质燃料,厂房外更加巨大的场区里来自2000公顷玉米地的打捆秸秆等待着加工。一个绿色循环高效农业基地屹立在这片厚厚的原野之上。
农场整洁的办公室里十几位年轻社员忙得不可开交。桌上放着两沓已经签字盖章的土地流转合同书,墙上张贴着浙江物产化工的招聘启事。王洪艳说,我们希望尽量多的流转,因为自己经营土地的农户多数产量、收益并不高。流转后有两个好处,一是确保了农户收益,二是实现了共同富裕。大面积流转后我们要为劳动力就业创作机会。农场去年用工1000人次。还推介年轻人到物产化工的下属企业就业。去年物产把5%的利润通过合作社先行分配给建档立卡贫困户,剩下100多万利润几家分配。我们要做的事情越来越多。
我们驱车来到安定镇明星村的地界,田野上几台200多马力的大型拖拉机带着巨大的犁具正在进行翻耕作业,翻出来的土地泛着新鲜的颜色和细腻的土质。一望无际。村里几位60多岁的农民开车过来。他们说:这片地是他们的承包地,去年流转了,今年继续流转。孩子都出去了,他们也干不动了。他们非常愿意这样一直流转下去。“地能流转出去太好啦。再像以前那样种就把地糟蹋了,地就得这样种。我们没事就过来看看,比如播种时要下滴灌管,我们也来帮帮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