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8月22日电(沈美)8月22日,《中国奶业质量报告(2018)》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会上,中国奶业协会和农业农村部奶及奶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向社会公开发布《中国奶业质量报告(2018)》(以下简称报告)。中国奶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亚清表示,近年来,中国奶业以优质安全、绿色发展为核心目标,加快变革与创新。目前,乳品产量总体稳定,质量持续提升,现代奶业建设稳步推进,监管工作成效显著。
乳品质量安全持续提升
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奶类产量3655万吨,仅次于印度和美国,居世界第三位,约占全球产量的4.5%;乳制品产量2935万吨,同比增长4.2%,比 2012 年增长15.3%;中国规模以上乳制品制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3590亿元,同比增长6.8%,比2012年增长43.5%,利润总额244.9亿元。
乳品安全方面,2017年生鲜乳抽检合格率 99.8%,三聚氰胺等重点监控违禁添加物抽检合格率连续9年保持 100%,乳制品抽检合格率99.2%,婴幼儿配方乳粉抽检合格率 99.5%;乳品质量方面,2017年,农业农村部对4 300余批次生鲜乳样品进行监测, 乳脂肪平均值为3.80g/100g,乳蛋白平均值为3.23g/100g,菌落总数平均值为31.3 万CFU/ml,体细胞数平均值为30.9 万个/ml,这些反映牛奶营养品质的主要指标都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针对消费者关注的婴幼儿配方奶粉,相关政府部门已连续 9 年组织实施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计划和专项整治行动,监测范围覆盖所有奶站和运输车,落实“确保婴幼儿配方乳粉奶源安全六项措施”,强化婴幼儿乳粉奶源监管,仅2017年抽检生鲜乳样品 2.3 万批次,现场检查奶站 1.03 万个(次)和运输车 0.83万辆(次)。同时,严格进口乳制品监管,未准入境乳制品244批次,已全部按要求退货或销毁。
对此,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胜利表示:“奶源是决定乳品质量的关键,没有好奶源,优质乳制品生产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经过多年不断的努力,我国奶牛养殖总体水平和生鲜乳安全水平大幅提升。报告显示,2017年,全国荷斯坦奶牛平均单产7.0吨,同比增长0.6吨,比2012年增长1.4吨。存栏 100 头以上奶牛规模养殖比重达到 58.3%,同比提高 6个百分点,比 2012年提高 21.1 个百分点。规模牧场 100% 实现机械化挤奶,90% 以上配备全混合日粮(TMR)搅拌车。奶农专业合作社达到16181个,同比增加 0.9%。伊利等多家企业,运用现代高科技,围绕乳品质量安全,实现智能工厂管控和全球产业链全景化与透明性。
乳品消费市场需科学引导
当前我国奶业发展迅速,乳品质量稳步提升,但消费方面仍表现乏力。报告显示,2017年全国人均乳制品消费折合生鲜乳只有36.9公斤,主要以液态奶消费为主,是亚洲平均水平的1/2,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10,比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还低约40公斤。
如果以奶酪消费作对比,美国奶酪人均消费16.7公斤,折合生鲜乳167公斤,欧盟奶酪人均消费18.6公斤,折合生鲜乳186公斤;我国奶酪人均消费仅0.1公斤,折合生鲜乳仅1公斤。
近年来,进口乳制品增长迅速。2017年,我国全年进口乳制品247.1万吨,同比增长13.5%,折合生鲜乳1484.7万吨,进口总额88亿美元。进口数量最大的前四种乳制品分别为大包乳粉、液态奶、乳清粉、婴幼儿配方乳粉,分别占29%、28.4%、21.4%和12%。
目前,市场上国产奶和进口奶品类繁多,谈到消费者应如何理性选择,农业农村部奶及奶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北京)中心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王加启介绍了两者之间的区别。据介绍,对此,农业农村部奶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北京)连续三年在国内20多个大中城市的超市内,对国产液态奶和进口液态奶进行抽样评估和比较研究,主要区别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进口液态奶保质期偏长。评估分析发现,国产巴氏奶的平均保质期为6天,而进口巴氏奶的平均保质期为16天。国产UHT奶的平均保质期为182天,进口UHT奶的平均保质期达到318天;其次,进口液态奶中活性蛋白质因子含量显著偏低。对牛奶中β-乳球蛋白和乳铁蛋白等活性蛋白检测评估发现,国产液态奶普遍高于进口液态奶;检测评估还发现,进口液态奶糠氨酸含量偏高。在国际上,把糠氨酸含量作为反映牛奶热加工程度的一个敏感指标。糠氨酸含量过高,表明牛奶的受热程度高、保存时间长或者运输距离远。评估结果表明,进口液态奶中糠氨酸的含量普遍高于国产液态奶。
王加启认为,进口奶在生产国可能是优质奶,但出口到中国,需经历运输距离远、保存时间长、加工温度高三大挑战,所以品质方面会有所下降。牛奶是鲜活食品,消费者在选择时应尽量选择在本地生产的产品。